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3.0
本书作者新华社资深摄影记者刘卫兵通过记录自己从业二十年来的所见所思,向读者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二十年社会的变化。
第一部分那些年,那些事
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两岁
北京最早的选美赛半路夭折
彩票、债券、疯狂股市
“熊猫”上公交
秀水街的变迁
中洋快餐初战
“当”字招牌重现
逝者:与大海为伴
直击北大推倒南墙
第一次走进举报中心
小县城举办国际盛会
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冬天,母亲给我搬来一百斤大白菜
当年我们的父母抢购降价货
“火”过一把的矿泉壶
“你也能成为气功大师!”
电影辉煌不再
通惠河里的鱼怎么死了?
北京胡同的消失
中关村天天在变
在路上
京九过百县
青藏铁路奇遇记
和志愿者挤炕头
农民工进城
藏羚羊假照片的悲哀
目击:圆明园兽首在香港拍卖
“非典”突然袭来
灾难降临的时候
回望传统相机离开的背影
第二部分采访本上的大事件
大兴安岭森林大火
长街挥泪送小平
香港回归的那个夜晚
1998,特大洪水南北夹击
国庆50周年大阅兵
艰难的聚焦:中美世贸谈判目击记
奔波在战争前线
总理为农民追工钱
亲历连战首访大陆
汶川,汶川
家门口的奥运会
后记
前言
聚焦时代之变
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何平
尽管对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但是真正以忠实记录历史为己任的,当首推新闻记者。
把人们共同经历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场景用笔记录下来,用镜头定格下来,让当代人去回味,给后来者以启迪,这就是记者的职责。
当然,对记者而言并不是有闻必录。他们最为关注的莫过于一个“变”字,事物之变,生活之变,时代之变。
变动构成新闻。一成不变的东西,对记者来说没有价值。所以,新闻工作既是对真相的不断追问,也是对变化的不断描述。
变,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最显著的特征。
我的同事,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卫兵给我们呈现的正是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之变。
刘卫兵从1989年大学毕业到新华社从事新闻采访至今整整20年。这20年正是国家改革开放持续快速发展的20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下一个个新闻事件、一幕幕社会变迁。
书中的200多张照片,是作者20年中经历数千次采访拍摄的。有的记录了重大事件,如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特大水灾、2001年阿富汗战争等;有的反映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新鲜事和新变化,如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两岁、北京胡同的消失等。这些照片以一个个瞬间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的发展进步。
难能可贵的是,在完成摄影报道任务的同时,刘卫兵养成了多年写日记、收集剪报、整理资料的习惯,撰写了数十万字的新闻业务文章、采访随笔、杂感和博文,出版了两本纪实著作和一本摄影集。没有他的勤奋与刻苦、执着与追求、思索与感悟,是不可能有如此成果的。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新闻记者来说,其使命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重要的在于推动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
大凡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无论是文字还是照片,被人记住的,不仅仅是曾经发生了什么,而是人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我以为,这应该是新闻工作的最高境界。
后记
我第一次挎上相机照相,大抵是小学毕业前后。谁知,那次竟弄出一件尴尬的事。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初春的一天。天上下着雨,父母带我和弟弟到北京颐和园春游。昔日的皇家园林笼罩在烟雨蒙蒙中。这一次,父母破例让我挎上家里那台宝贝似的海鸥203折叠式相机给家人拍照。
雨一直下个不停,我挎着相机却毫不在乎,只顾着跑前跑后地选景,昆明湖、玉带桥、佛香阁……我选好地方,让家人站在那里摆姿势。那时的相机全是手动的,初次使用,技术很不熟练。父亲一边教,我一边操作,经常让家人在雨中站半天才照一张。
游园结束,我终于过了照相的瘾,兴致勃勃地把胶卷拿回家。我跟父亲一起躲在小黑屋里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冲出胶卷一看,底片上灰蒙蒙的,连个人影都没有。
第一次拿起相机拍照,胶片上竟然什么也没留下,只有那景、那人和那场淅淅沥沥的雨,长久地留在了记忆中……
时间悄悄地走过,像一条小河静静地流向远方。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新闻摄影的本科生,1989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从事新闻摄影。屈指一算,至今已整整20年。
20年的采访、亲历、摄影、感悟。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我们也在长大。温家宝总理和网民在线交流时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今天还在山沟里拿着锤子跑地质。”总理的话,说到了我们心里。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这些年,社会在变,国家在变,我们每个人也在变。正如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说到的:“变,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最显著的特征。”
2008年底,不经意问,我随手翻出几张十多年前拍摄的老照片刊登在博客上,比如告别粮票、胡同的拆迁、父母抢购降价货、京城最早的公共汽车广告……其中有一张15年前我和电影演员姜文的合影照片。有网友看后留言说:“没想到,你原来也挺精神!”
看着照片上自己当初的模样,望着窗外冬日的景象,想到岁月的飞速流逝,心中着实有些沧桑之感。
不少朋友和博友建议我把那些老照片整理出来写本书,这想法和两年前著名作家梁衡先生给我的希望是一样的。他当时就建议我,干了这么多年的摄影记者,总该写一本跟新闻摄影有关的书。那次,他在给我的拙作《随访连战的日子》的序言中写下了几句话:“不做历史的主角,就做历史的主笔,做历史的主笔是记者的光荣。”我一直铭记在心里。
2009年春节快到了,京城总算迎来一场纷纷扬扬的雪。雪花从空中飞落下来,却像洒在自己的心里,很快融化成一股暖流,这股暖流催促着我拿起笔,开始写这些年亲历的那些忘不了的经历和故事……
记者的职责告诉我,作为一个新闻人,我采访、拍摄、记录的这些照片和文字不仅仅是自己的,也是国家、社会和读者的。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呈献给社会,这是对历史的敬重。
我从不敢奢望自己对国家和社会有多大的贡献,只希望拿着相机和笔勤勤恳恳地干活儿,忠实地记录时代和生活的变迁,为历史留下一些真实的图片和文字。粗略一算,从毕业参加工作至今,自己参与了数千次的新闻采访,拍摄了数十万张图片,发表了近万张新闻照片。
忙忙碌碌是现代人的共性。我不得不逼着自己坐下来,静静地翻看书柜里大堆大堆的资料。数以万张的图片资料,几十本日记、剪报和采访笔记,上百篇业务文章,还有近两年发表的百余篇博文。这些资料为这本书打下了基础。看着那些发黄的照片和剪报,读着那些当年的文字,过去的一桩桩事情犹在眼前。为文即为人,干记者时间长了,写文章总习惯写纪实性的东西。像此前我的两本书《奔波在战争前线》和《随访连战的日子》一样,这本书依然延续这种近似于“实话实说”的白描式写实风格。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和自己的切身感受。给读者和社会留一些实实在在的历史资料,是我写书的初衷。书虽然不大,却是我点灯熬夜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出来的,其间的辛苦不必多言。因为时间久远,资料浩瀚繁杂,总有遗失和纰漏。加之时间仓促,特别是自己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没有新华社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特别感谢新华社各级领导、同事们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给我的书作序,他的“聚焦时代之变”真可谓画龙点睛,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感谢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李肇星等各位领导、前辈和友人的热情致辞,他们的话语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更是对共和国和改革开放的真诚赞誉和祝福。同时感谢张河川、赵晋华、赖海民、周平、朱泽州、陈立江、刘长坤、陆霓、宋少波、姜小刚、黄瑜、许国、王敏生、丘振良、林富强、李成岗、李志敏、贺林、石平西、张建业、何德全、马占杰、杨觐冰、龙慧、齐维、刘卫彤等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本书在写作、修改过程中,承蒙各位友人:刘宝明、朱军、张金花、楼伟珊、程铁良、盛西贵、沈文、贾奋勇、张迪、薛凯、孙东哲、张维革、杨晋峰、刘洁、陈勇、张绍君、李悦、邹娅、贾楠、杨慧峰等朋友的帮助,谢谢他们为本书付出的劳动。当然,也要感谢夫人何笑聪女士和小儿力源的理解和支持。书中参考了部分人士的图书和资料,在此一并致谢。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经纬社长的支持和厚爱。感谢责任编辑邓微女士、特约编辑马卫先生、责任校对安雄先生,他们为本书付出了许多心血。我想把这本小书献给养育我的父母。母亲虽已长眠于北京西山红旗村金山陵园多年,可她老人家对我“真挚做人、尽心做事”的教诲始终不敢稍忘。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心支持我的各位领导、前辈、老师和朋友;献给改革开放30年、共和国成立60年。刘卫兵2009年9月,于北京和平门芳庭苑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新闻摄影专业的毕业生,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高级记者刘卫兵亲身经历改革开放从发生、发展到逐渐走向成熟的艰难历程。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作者既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记录者。他以新闻摄影人特有的经历、敏感以及专业摄影记者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改革开放历程,在本书中,他首次披露了社会变迁许多历史事件、珍贵瞬间背后的故事和细节。 把人们共同经历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场景用笔记录下来、用镜头定格下来,让当代人去回味,给后来者以启迪,这就是记者的职责。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卫兵给我们呈现的正是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之变。 刘卫兵从1989年大学毕业到新华社从事新闻采访至今整整20年。这20年正是国家改革开放持续快速发展的20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下一个个新闻事件、一幕幕社会变迁。 书中的200多张照片,是作者20年中经历数千次采访拍摄的。有的记录了重大事件,如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特大水灾、2001年阿富汗战争等,有的反映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新鲜事和新变化,如中国第一个试管婴儿两岁,北京胡同的消失等。这些照片以一个个瞬间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的发展进步。【作者简介】 刘卫兵,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先后在新闻中心、中央新闻及社会新闻采访组担任编辑、记者,其间曾派驻甘肃分社、香港分社任驻站记者。现为中央新闻采访中心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八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 2001年国内最早奔赴阿富汗战争前线的摄影记者。参加过内蒙古森林大火,1998年南北方特大水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国“两会”,中美世贸谈判,香港、澳门回归,连战首访大陆等重大及突发事件采访。从事中央新闻采访十余年,多次随国家领导人赴国内外考察、访问。新闻作品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其中《总理为农民追工钱》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已发表新闻图片近万幅、文字作品约80万字。 主要作品有:纪实文学著作《奔波在战争前线》、《随访连战的日子》以及摄影集《日本人印象》。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回望20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1348918 《回望20年》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西安 | 出版单位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3.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92 | 印数 | 10000 |
回望20年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3 的主题关于 新闻-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