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封面图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王志远,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23.0

书籍简介:

本书以对佛教理论的深入研究为基础, 力图建立佛教表现艺术的理论体系。

作者介绍:

王志远,祖籍山东省海阳市磐石镇。汉族。1948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于北京。1966年从北京二中作为知识青年插队到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作牧民。1977年考入内蒙古大学中文系,1981年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系汉地佛教专业,1984年取得哲学硕士学位。200

书籍目录:

杜继文序舒乙序张燕瑾序引言第一章 论宗教艺术、宗教表现艺术及佛教表现艺术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艺术分类的一般观点 第二节 宗教与艺术的一般关系和特殊关系 第三节 宗教艺术的两翼:宗教造型艺术和宗教表现艺术 第四节 宗教表现艺术与世俗的表现主义及行为艺术 第五节 佛教表现艺术的特征及构成  一 场面  二 情景  三 情节  第六节 佛教表现艺术研究现状综述  一 对佛教仪轨与念诵的研究

杜继文序舒乙序张燕瑾序引言第一章 论宗教艺术、宗教表现艺术及佛教表现艺术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艺术分类的一般观点 第二节 宗教与艺术的一般关系和特殊关系 第三节 宗教艺术的两翼:宗教造型艺术和宗教表现艺术 第四节 宗教表现艺术与世俗的表现主义及行为艺术 第五节 佛教表现艺术的特征及构成  一 场面  二 情景  三 情节  第六节 佛教表现艺术研究现状综述  一 对佛教仪轨与念诵的研究  二 对佛教音乐的整理与研究  三 对佛教戏剧戏曲的研究  四 本书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及立论坦言第二章 印度佛教表现艺术的输人和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滥觞 第一节 印度佛教对世俗表现艺术的排斥 第二节 印度佛教对佛教表现艺术的推崇 第三节 印度佛教表现艺术的高度成就 第四节 印度佛教表现艺术向中国的输入和嬗变  一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坐标——“伊存授经”   二 迦腻色伽王历史定位对于佛教艺术分期的坐标意义  三 西域成为佛教艺术从印度向中国中转衍生之地 第五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滥觞  一 “洁斋三月”在中国佛教表现艺术史上的首要地位   二 桓灵二帝及笮融的奉佛活动及佛教表现艺术的初步中国化  三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独特形式之一——行为魔幻化第三章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早期形态 第一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在音乐领域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关于“契经”的其他重要解释 第三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与应用梵文原音的微妙关系 第四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独特形式之二——对白戏剧化 第五节 《世说新语》中的佛教表现艺术 第六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独特形式之三——仪轨方面的突破第四章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全面推进和发展 第一节 受杂密经典影响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第二节 佛教表现艺术重要作品——具有情节 结构的拟剧本文献 第三节 涌现众多杰出人物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第四节 以《梁皇忏》为代表的经忏活动中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第五节 前鼎盛时代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精彩尾声主要参考书目附录1 1949年以来中国佛教表现艺术论文辑录附录2 药师仪轨一具附录3 《弘明集》释智静《檄魔文》释宝林《破魔露布》附录4 《广弘明集》元魏释懿《伐魔诏并书檄文(并魔答)》唐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平心露布文》附录5 田野调查采风资料《梁皇忏》附件

内容摘要:

宗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两大门类,前者基本以静止的形态出现,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及工艺美术等,需要受众具备主观的审美要求;后者基本以运动的形态出现,包括念诵、仪轨、经忏、对白、音乐、舞蹈、杂技、幻术、戏曲、戏剧等,对受众具有主动的审美感召。中国佛教在两千年的发展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造型艺术已经有很多人研究,成绩斐然,而表现艺术是一个新开垦的领地,本书堪称填补空白之作。本书以对佛教理论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站在佛教自身发展的角度,考察佛教表现艺术发生、发展的规律,力图建立佛教表现艺术的理论体系。作者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他擅长在人们熟知的史料中发掘出过去为人们所忽略的蛛丝马迹,从而使研究豁然开朗,营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458869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3.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2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6.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19 的主题关于 佛教-宗教艺术-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