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42.0
本书以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为实例,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论证中国政府和各种媒体体在5.12大地震信息传播及危机应对的方式、方法、效果和作用。
第一部分危机应对与信息管理
中国在汶川地震中树立了一个危机传播的典范/杨咏
危机传播中的信息源管理/程曼丽
根除危机“酵母”凝聚民心民意/明安香
通往公开之路: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杜骏飞
5.12汶川大地震:中国对外传播的变局和转机/史安斌
大规模灾害危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周庆安
5.12震灾报道与危机信息管理/林爱瑁
信息公开:通向中西方理解与沟通的道路/单波、刘学
第二部分新闻报道的研究与思考
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的突破与思考/任学安
抗震救灾报道的新特点/刘建明
纵论汶川地震中媒体的突击与突破/胡建红
汶川大地震中的中国媒体/闵大洪
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和对传媒的未来影响/陈力丹、王冠
抗震救灾报道全面检验新闻媒体的实力/胡正荣、李舒
论中外传媒关于汶川地震报道的契合点/张咏华、曾海芳
汶川地震媒体报道策略分析/严三九、王虎
对重大灾难报道中媒体职业素养的反思/熊蕾
从海外视角看汶川地震中媒体议程设置的作用/刘丽娜、邓茜
主题凝炼与思想深化/王建华
浅谈5.12大地震媒体报道的特点/沈绿
汶川大地震对外报道重塑崛起中国的正面形象/杜震、全晓书、喻菲
特大自然灾害带给对外经济报道的思考/程云杰
第三部分广播电视的作用与特点
汶川大地震电视特别直播报道探析/胡智锋
对电视媒体在抗震救灾报道中表现的几点思考/张君昌
汶川抗震救灾电视报道的特点和作用/陈秀敏
5.12汶川地震凸显广播价值/潘力、张艳玲
广播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的作用/王宇
东方卫视新闻立台优势再现/童兵
汶川地震电视直播报道评析/高晓虹
以抗震救灾直播重塑国家电视台形象/许强、韩彪
重大灾难性事件中电视直播策略的个案研究/周洋
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中的地方卫星电视/李兆丰
第四部分抗震救灾与网络信息传播
互联网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的作用/何辉
汶川地震中的网络信息传播/钟瑛、余秀才
抗震救灾报道中政府网站的作用及思考/任湘怡、姜文娟
从人民网抗震救灾报道看网络媒体主流化/陈智霞、周贺、高云虹
中国网抗震救灾对外报道的特色和效果/郑文华
前言
面前的这厚厚一摞书稿,把我带回到汶川大地震举国抗震救灾期间那些特殊的日子。岁月易逝,不是所有的记忆都能够永存,曾经深刻的感受也可能慢慢淡漠。作为媒体工作者,作为这一民族之痛、国家之殇的亲历者,细心地收集和整理,理性地分析与概括,让我们在强烈的震撼面前焕发出来的激情和智慧不再只是昙花的短暂,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从事的事业,以及我们的后人,也许都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我参加了赴灾区一线的采访和组织报道,耳闻目睹了发生在那里的种种惊心动魄的故事和催人泪下的场景。在媒体全方位不间断的信息包围中,许多人们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可以期待的事实,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尽管如此,有一个现象还是有些出乎意料地触动了我。奔走在灾民集中安置地,可以发现在那些仓促搭建或改造的往往容纳了数以万计的村民的地方,饮食、通信、卫生、治安、医疗、心理援助等等,几乎可以说是秩序井然,应有尽有。一位老太太在安置点里突然情绪失控,嚎啕失声,多名专业人士在几分钟内赶到,迅速采取措施帮助老人稳定下来。救援者在搜救中发现遇难者遗体,一律按规范程序清洗、消毒、拍照、登记、默哀,令每一个目击者肃然动容。我们深切感受到,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有一种强大的共同的力量在支撑,我认为那就是近些年为人们熟知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些所见所闻并不是本书要研究的内容。我想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观点一旦形成一种理念,这种理念一旦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就会变成自然而然的行为,变成坚不可摧的力量,甚至成为超越时空的支配人们行为的永恒的价值观。
我认真阅读了本书的全部论文,尽管由于这些文章完成于震后集中报道结束不久,研究与思考的系统性和深度还不够,不同媒体的优势和特色还不突出,编辑与分类也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探讨,但几乎所有作者都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共同的关键词:
一、第一时间。外电用“神速”评价中国领导人到达灾区现场的速度。而争取第一时间也成了各主要媒体的一致选择。不管是在灾害刚刚发生还是此后的一系列事件中,不能延迟,绝不失语,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体现,中国主要媒体的信息被境外媒体广为引述和采用。事实证明,第一时间意识大大增强了报道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掌握了报道的主动权,凝聚了人心,树立了形象,为今后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积累了可贵经验。
二、共同价值观。遵循对外传播中的共同价值观,成为不同媒体的共同主题。共同价值观是很朴素的道理,它无非就是告诉人们,以人为本比以别的什么为本好,法治比人治好,尊重比歧视好,和谐比争斗好,多彩比单调好。这是人类文明在经历了无数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之后的珍贵收获。整个抗震救灾报道的主题和细节,都浸透了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关怀,无论对活着的还是逝去的,使得发生在中国四川山区里的故事感动了全世界。
三、全方位报道。在这场灾难中,受灾面积之大,波及人数之多,形势之复杂,不可预见因素之多,以及全球关注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是遵循社会心理认知和舆论传播规律来展开报道,还是单纯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味地自说自话,其效果相去天壤。令人欣慰的是,各媒体不约而同地相互承担,没有回避,毫不躲闪,全面、客观、及时,展示了中国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当然绝不仅仅是上述这些。
汶川大地震之后,科学家已经测量出四川盆地整体沉降,而重庆明显隆起,可见这次地壳运动的巨大力量。但媒体几乎是同时在发问:地震改变的仅仅是地貌吗?我还想问:地震改变了我们媒体什么呢?在我们感受和思考着这场灾难的精神遗产的时候,是否也包含了媒体的某些变化呢?这些变化是否能够持续以至于成为社会进步的追随者或者推动者呢?本书其实已经不同程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它让我们看到灾难在改变自然,改变社会,改变人心的时候,也改变了媒体和我们自己。我想,从重建家园到重建人文精神,真正在废墟上解放思想,探索制度创新,这可能才是媒体工作者共同的美好愿景。
让我们记住并感谢汶川地震灾区的人民,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让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也包括每个人开始变得更温暖,能感动,懂得爱,并且懂得在灾难中学习、进步。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北纬31度这个黑暗又光彩的地方,必将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份沉甸甸的继往开来的精神遗产。
2008年10月15日
本文作者为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副总编辑,外文局赴地震灾区前方报道组组长。
四川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丰富性、多样性、及时性、准确性,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世界新闻史上也是少有的。本书收录了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专家学者撰写的38篇论文,以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这一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经典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危机应对与信息管理、新闻报道的研究与思考、广播电视的作用与特点和抗震救灾与网络信息传播四个部分,对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总结分析。 本书收录了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专家学者撰写的38篇论文,以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这一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经典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危机应对与信息管理、新闻报道的研究与思考、广播电视的作用与特点和抗震救灾与网络信息传播四个部分,对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总结分析。 所选论文既有对传播活动的整体思考,又有对具体报道的个案研究;既有学理探讨,又有业务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为今后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媒体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广电总局等媒体管理部门,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外文局等中央媒体单位和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新闻传播研究机构。 本书所收录的部分文章曾经在《对外传播》、《网络传播》、《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记者》、《传媒》、《当代传播》等专业期刊上发表。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119054964 《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外文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0 |
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研究是外文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19.2 的主题关于 新闻报道-研究-中国 ,抗震救灾-概况-中国-2008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