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篆刻
金石篆刻封面图

金石篆刻

魏皓奔, 主编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6.0

书籍简介:

本书展现了金石篆刻的起源、发展、分类、艺术特点与传承保护的现状。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金石篆刻概说

【壹】“金石”与“篆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贰】金石研究与篆刻艺术沿革

【叁】近现代金石篆刻与西泠印社

印章的功能与价值

【壹】印章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功能与价值

【贰】印章的文化艺术、学术研究价值

【叁】印章在社会交往中的功能与价值

印章的制作

【壹】印章的形制和类别

【贰】篆刻工具

【叁】篆刻技法

篆刻流派与特征

【壹】篆刻艺术的主要流派

【贰】各篆刻流派的艺术特点

【叁】西泠印社金石篆刻的地域文化特征

金石篆刻活动状况

【壹】宋元明清的文人篆刻创作

【贰l印章收藏与印谱辑录

【叁】近现代篆刻创作研究与印学社团

【肆】现当代篆刻创作及重要展赛

传承代表人物

【壹】元代印人

【贰l明代印人

【叁】清代印人

【肆】近现代印人

学术性文章精选

中国印章简史

篆刻艺术与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百年回眸

濒危状况与保护

【壹】濒危现状与原因

【贰】传承抢救与保护措施

后记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8年4月8日

后记

金石篆刻是由中国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以金石为材料,以刻刀为工具,通过镌刻来表现的以文字为主体的造型艺术。金石篆刻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华夏先民在甲骨上的锲刻。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宋元以后,金石篆刻的实用功能开始淡化,逐渐升华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通过文人的创作,进一步发展出众多风格鲜明的艺术流派。其中,清代浙江丁敬、黄易、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八位篆刻家,运用生涩中寓坚挺的切刀来表现高古的秦汉风貌,以苍劲浑朴见长,因为八人均籍隶杭州,后人称之为“西泠八家”,他们所代表的浙派篆刻艺术承前启后,沾溉极为深广。

1904年夏,浙派篆刻家丁仁、叶铭、吴隐等有志于承“西泠八家”之余绪,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金石篆刻艺术,于是集合同人,各出私产,在杭州西湖北侧的孤山创建西泠印社。1913年,近代金石书画界泰斗吴昌硕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海内外印人云起景从,流风余韵绵延百年,“言印学者,至今西泠尤盛”。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是中国第一个以研究金石篆刻为主的民间学术团体,并影响了周边汉文。内金石篆刻创作与研究的产生和发展,确立了其在海内外印学传承与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西泠印社拥有国家级社团(西泠印社)、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西泠印社孤山社址)等称号。2006年,金石篆刻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但是西冷印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又一殊荣,更是金石篆刻艺术在祖国传统艺术宝库中所享有的独特地位的证明。

为了让更多关心、喜爱篆刻艺术的朋友有机会对金石篆刻、对西泠印社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浙江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小册子,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出版面世。浙江具有悠久的文明史,西泠印社的孕育、诞生、发展和繁荣,正是得益于这块丰饶的土地所拥有的异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契机下,西冷印社以及它所传承的金石篆刻艺术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及其分工如下:郭超英负责第一章和第六章部分印人小传;洪兵站负责第二章;桑建华负责第三章;张钰霖负责第四章和第六章部分印人小传、第七章;王佩智负责第五章;邱云负责第八章。顾祥森负责第七章专家特稿的邀约;桑建华负责印章释文的审定;邱云、张钰霖、戴海栋负责全书的图片编配;全书最后由张钰霖统稿。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西冷印社副社长、社委会主任魏皓奔,西泠印社常务副秘书长、社委会副主任包正彦对本书的编写予以直接指导,并分别担任本书的主编、副主编。

本书的部分图文引自已出版的文献,具体为:第六章印人小传及部分图片,主要引自韩天衡主编的《中国篆刻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七章收录的孙慰祖《中国印章简史》(原名《中国印史简述》),引白《可斋论印新稿》(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刘江《西泠印社百年回眸》,引自《西泠印社百年图史》(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年版);第四章关于篆刻艺术流派和印人群体的划分,参考了邓散木《篆刻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的观点。其他重要参考文献有:沙孟海《印学史》(西泠印社出版社1987年版)、叶一苇《中国篆刻史》(西泠印社出版社2000年版)、吴颐人编著《篆刻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年版)、《西泠印社》(杭州出版社200年版)等。

限于时间和水平,本书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编著者

内容摘要:

  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宁波朱金漆木雕、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硖石灯彩、嵊州竹编,匠心独具,精美绝伦,尽显浙江“百工之乡”的聪明才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系列之一《金石篆刻》,力求以图文并茂、通俗易瞳、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金石篆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现人民群众杰出的文化刨造。  宋元以后,原本由工匠完成的印章镌刻,在文人手中得到完美呈现,并进而发展为众多风格鲜明的艺术流派,其中以“西泠八家”为代表的浙派印人,力追古贤而不拘囿于成法,风格浑朴苍劲。1904年夏,浙派篆刻家丁仁、叶铭、吴隐创建西泠印社,并力推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社长。盛名之下,精英云集。百年来,印社社员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于金石篆刻和书画艺术的研习之外,在印学研究、印谱辑录诸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金石篆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9787806866221
《金石篆刻》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杭州出版单位浙江摄影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 220 印数 2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金石篆刻是浙江摄影出版社于2008.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77.24 的主题关于 金石-篆刻-简介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