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4
定价:
本书为我国法学界后起之秀、著名行政法专家宋功德博士研究当代中国行政法理论基础——平衡论的一部力作。
前言 上篇平衡论的崛起引言 第一章提出:行政法理论对社会转型的回应 一、回应社会结构的均衡化 二、为什么会在中国脱颖而出 三、平衡论的先行者 第二章 确立:与管理论、控权论划清界线 一、行政法视角不同 二、利益基础、价值与功能不同 三、行为模式设定不同 四、制度安排机理不同 第三章发展:进路、命题与知识重构 一、研究进路的调整与创新 二、行政法的平衡:作为一种对策均衡的结构性均衡
前言 上篇平衡论的崛起引言 第一章提出:行政法理论对社会转型的回应 一、回应社会结构的均衡化 二、为什么会在中国脱颖而出 三、平衡论的先行者 第二章 确立:与管理论、控权论划清界线 一、行政法视角不同 二、利益基础、价值与功能不同 三、行为模式设定不同 四、制度安排机理不同 第三章发展:进路、命题与知识重构 一、研究进路的调整与创新 二、行政法的平衡:作为一种对策均衡的结构性均衡 三、行政法的均衡化:机制设计与方法更新 四、问题:如何通过沟通来赢得普遍认同 结语 附录:对平衡论质疑的回应 中篇寻找均衡 第四章 中国公法的崛起与政治变革:宪法、行政法的视角 引言:公法理论的政治之维 一、两种制度变革的殊途同归 二、两种制度变革所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 三、两种制度变革路径选择的相似性 四、两种制度变革约束条件的相似性 第五章 行政法治原则的地域化 引言 一、地域化命题的提出 二、地域化的理想类型 三、地域化的制约条件 余论 第六章行政法均衡化的机制设计 一、机制设计的理论变项 二、机制设计的内外协调一致 三、机制设计的制约与激励兼容 第七章 行政法的制度变迁 一、行政法的二维性与行政法学解读 二、社会变迁引致行政法制度变迁 三、制度变迁的回应性与选择限制 四、制度变迁过程:博弈及其均衡 五、制度变迁的逻辑结构 六、制度变迁的基本类型 小结 第八章行政过程的博弈分析 引言:偏见与退路 一、博弈的动因与条件 二、信息的较量 三、博弈的场域 四、作为结果的均衡 下篇均衡之 第九章 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消费者协会个案研究 一、“消费者问题”的生成与对策 二、消费者协会的角色定位 三、消费者协会所支配的权力资源 四、消费者协会的机制设计 结语 第十章 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以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 引言 一、审批失灵直接弓I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失衡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绩效与问题 第十一章行政指导研究:公共行政非强制性之维的凸显 引言 一、行政指导的法律定性 二、行政指导的构成要件 三、行政指导的功能 四、行政指导的合法性危机 五、行政指导的法治化 第十二章 平衡于制约激励之间:行政法机制设计个案研究 一、行政法机制及其理论基础变迁 二、现代行政法的机制创设背景 三、行政法机制创设的目标 四、机制创设框架:制约与激励并举 第十三章 直面公共危机:论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防治 引言 一、难题、出路与研究进路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特性 三、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类型 四、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危害 五、政府理应挺身而出 六、由常规行政主导的有限防范 七、由紧急行政主导的应急处理 八、政府防治机制的法律规制
作为一个坚定的平衡论者,我一直为“平衡论的明天会怎样”这个难题所困扰。我曾尝试着以各种方式寻找答案。例如,或者呆在幽暗的书斋里独自思考,或者与其他平衡论者共同憧憬,或者与质疑平衡论的观点激烈地争论。将来的平衡论空间会呈现为何种姿态?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向来谨慎,谨慎得似乎只能三缄其口。坦白地说,正如五六年之前我未曾预测到平衡论会就今天这般模样一样,对五六年乃至于更长一段时期之后平衡未来形象,我的确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平衡论必将成为现代行政法乃至于现代公法的理论基础。对于这一点,我始终充满信心,从来就未动摇过。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行政法的均衡之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1075081 《行政法的均衡之约》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语种 | 简体中文 |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行政法的均衡之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4.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2.104 的主题关于 行政法-平衡论-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