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5.0
本书取社会学的视角,以历史和现实的社会要素作为纵横两个维度,以1978年来30年间的社会变迁为线索,概要地描述和梳理中国在社会实体和社会制度两个层面的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
第一部分社会目标建设
第一章千年遗产中国智慧的积淀
第一节大同社会及其实现途径孔子的“仁礼相长”
一、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和谐人际关系的维系之道
二、以“礼”为核心的法理规范严明等级体系的强化之法
第二节法治社会及其实现途径韩非的“严刑法、重耕战”
一、“峭法严刑”转型社会的治乱之道
二、“重农强兵”后起国家的发展之路
第二章百年梦想改革开放前70年的探索
第一节民国前后社会目标建设的遗产
一、社会大同民有、民治、民享
二、新生活与新教育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年30间社会目标建设的财富
一、社会平等新村构想
二、社会协调《论十大关系》
第三章今世蓝图改革开放后30年的创新
第一节发达经济与中国特色
一、社会理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实现手段改革开放
第二节政治文明与全面发展
一、政治文明全球化背景下民主建设的新方向
二、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总目标
第三节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
一、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
二、科学发展社会建设的核心进程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建设
第四章新中国:现代社会的建构
第一节现代社会的孕育(18401949)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
二、新兴阶级的发展
三、新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
第二节全民职业化的努力(19491978)
一、社会主义改造
二、城市优先战略
三、有计划按比例
第三节现代职业社会形成(1978年以后)
一、回到市场
二、中国经济奇迹
三、进入现代社会结构
第五章蓝领与白领现代社会的基础结构
第一节就业制度的完善
一、终身就业制度
二、劳动合同制
三、再就业政策
四、城乡劳动就业的并轨
第二节职业体系的建构
一、工人阶级的构成
二、专业技术人员
三、干部人事制度
第三节教育分层
一、就业时的受教育程度
二、白领的来源:高校毕业生
三、蓝领的来源
第六章社会分化市场奇迹的后果
第一节工资体系的建立
一、八级工资制度
二、以干部工资为起点的岗位工资
三、效益工资的引进
第二节行业差别扩大
一、市场工资的局限
二、行业工资差异的社会原因
第三节行业工资差异的结构后果
一、行业无差别工资下的社会结构
二、行业工资差别扩大后的社会结构
三、行业工资的管理
第七章城乡关系的建构城市化的新经验
第一节中国城市化道路
一、西方国家的经验
二、趋势的改变
三、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第二节乡村都市化
一、农业社会的村庄
二、离土不离乡
三、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农民进城
一、传统模式:破产迁移与就业迁移
二、中国模式:异地就业
第三部分社会事业建设
第八章社会保障生老病死有保障
第一节中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产生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
二、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保障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土地保障
一、家庭农业的保障意义
二、土地对农民就业的意义
第三节计划经济阶段的职工福利
一、社会结构的要求
二、福利政策
三、职工福利补贴
第四节结构转型后的保障要求
一、社会转型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
二、社会保障的结构意义
三、新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第九章医疗卫生事业
第一节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二、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变迁
三、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节城市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
二、企业职工的劳保制度
三、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四、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改革
第三节卫生事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一、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卫生事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卫生投入
二、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三、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功能
四、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十章教育事业
第一节新教育事业回顾
一、苏联教育模式的建立
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三、市场化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深化
第二节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一、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节教育事业的方向
一、公平问题:城乡与区域资源分布不平衡
二、结构问题: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三、体制问题:行政化严重
四、质量问题:应试教育
第十一章社会工作
第一节社会工作建设历程回顾
一、地方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公益性民间组织的诞生与壮大
三、社区服务的形成与完善
第二节社会福利事业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
一、儿童福利事业与社会工作
二、老年福利事业与社会工作
三、残疾人福利事业与社会工作
四、妇女社会工作的推进
第三节社会工作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社会工作建设的主要问题
二、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后记
前言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三十个年头,作为一项深刻改变当代中国社会面貌的宏大过程,改革开放也成为社会建设的一项伟大实践。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社会建设是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治理、改进社会管理等工作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并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建设是一个连续的事业,对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社会建设的思想和实践,人们可以也应当借鉴而后完善,哪怕否定而后创设,但就是不应视而不见。
20世纪中叶以降,中国最具意义的转折点有两个,一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启动。前者荡除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奴役带给中国的百年屈辱,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民族国家,新中国的社会建设由此起步,开辟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之路;后者终结了单纯计划经济体制的刻板和封闭,通过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推动中国走上了更为宽广开阔的民族复兴之路,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来说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之路。
从新中国成立起到改革开放始,其间将近三十年的岁月,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融会、借鉴中国传统和近代的先进的治世理念,设计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尽管其中经受了“反右”、“文革”等错误政治运动的侵扰,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职业结构的优化和职业社会的奠基及医疗、保障、社会工作等项事业的开展方面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障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增强了中国国家的实力、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后三十年的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宝贵的参照。
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由第二代领导集体所启动、第三代领导集体所继承、第四代领导集体所光大,这一史无前例的实践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段征程,也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新的历程。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蕴藏在中国广大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发展潜力,以世所罕见的30年间年均超过10%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标志,经济增长、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大幅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奠定了中国在21世纪稳步快速前行的厚实基础,全面推动中国社会确立起现代社会的结构系统,使得中国具备了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接轨、相比肩的社会体系,实现了从传统经营者社会向现代职业者社会的转型,革新了社会管理的手段体系,在社会事业领域则延续并优化了社会主义传统的建设方式,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为全体人民的职业和生活安全提供保障,在总体上走出了一条真正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
与改革开放进程相伴随的社会建设既是对前30年社会建设偏误的纠正和缺漏的补足,也是在前30年社会建设基础上的创新和完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折过程中,中国因数量庞大但分布失衡的人口、总量丰富但人均匮乏的资源、容量有限但退化严重的生态、积淀深厚但疏于发掘的文化等特性而赋予自身建设经验以不同于以往的“西方经验”、“西方道路”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由此总结形成的“中国模式”也具有迥异于“西方模式”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依循历史的脉络,不追多求全,集中从社会目标、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业三个方面选取尽可能多的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新成就的领域,着力把握发生在其中的具体社会建设的基本过程,力求提炼出蕴含在其中的社会背景的明晰、指导思想的确立、目标的选择、资源的调用及经验教训的总结的逻辑线索,以尽可能真实而生动地还原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社会建设的重大场景并对之作出尽可能客观而准确的说明。
必须承认,改革开放30年间的社会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工程,其中充满了风险和挑战,而试图从学理上去对之予以说明也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当我们真正着手去做的时候才更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因此而对亲身参与这一伟大事业的人们报以深深的敬意!
不可否认,虽然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始终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但仍然存在文献资料选择和说明论证展开的主观,不免会使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著作带有某些缺漏甚至偏差,我们真切地期盼读者不吝指教。
谨以此书献给置身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每一个中国人!
2008年10月9日.北京
后记
本书的写作计划始于今年4月,当时,由陆学艺先生主持的《北京社会建设60年》大型专著的编撰工作接近尾声,作为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北京社会建设实践的经验回顾与理论总结,这项工程的实施开辟了社会建设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刺激并启发我们去进一步思索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意义。于是,我们立意将“中国经验”作为一根主线,去串联嵌入到一个长时段历史进程之中的社会目标建设、社会结构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也正是《北京社会建设60年》的进行,在北京工业大学培养了一支人员齐整、力量强大的社会学研究团队,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陕西人民出版社在获悉我们的设想后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并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宋亚萍总编辑亲自带队来京与作者商讨本书的立意,李晓锋主任和韩琳编辑多次与作者沟通写作情况,朱小平副主任、米祥、李俊宏、雷华、王金林等同志在协调、编辑等环节做了大量的工作,值此书付梓之际,我们谨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本书作为《北京社会建设60年》的后续性著作,从中获益匪浅,“社会事业建设”部分的许多资料就来自该书。其中,魏爽副教授为本书提供了“社会工作”一章的素材,尤其刘金伟博士专门为本书撰写了“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两章的初稿,我们特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一部大时空跨度的学术著作的撰写足以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蕴含了除作者之外的许多人的心血,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刘建强、王勇旗、杜雯雯、高雪及2008级硕士研究生陈路、尹志超、穆璇,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张乐等同学积极参与了资料搜集和联络保障等工作,特别是刘建强和王勇旗两位同学全程参与数据资料的整理加工,他们的付出为这部著作按计划出版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感谢读者的阅读及读后能够给予我们的批评和建议,那将是我们学术生涯最宝贵的财富!
2008年10月18日.西安
从千年遗产、百年梦想到今世蓝图,从社会目标建设、社会结构建设到社会事业建设,这是一部大气磅礴的作品,一部可以让人掩卷深思的作品,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社会建设事业的人阅读和收藏。《中国经验》描述和解释了中国社会目标、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业三个方面进行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力求生动而多维地展现中国发展变化的实态及其动因。 本书取社会学的视角,以历史和现实的社会要素作为纵横两个维度,以1978年来30年间的社会变迁为线索,结合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概要地描述和解释了中国社会目标、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业三个方面进行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力求生动而多维地展现中国发展变化的实态及其动因,从中发现和发掘“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经验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224086751 《中国经验》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西安 | 出版单位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52 | 印数 |
中国经验是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68 的主题关于 社会发展-研究-中国-1978~2008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