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2.8
本书堪称季老“七十年治学经验之集大成者”,记录了他在清华、德国留学时期的治学生涯,还收录了大量他在中西文化研究方面的治学新观点、新方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先生时时上进,时时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21世纪的战略高度,预言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自传--代总序:季羡林
编者前言
治学生涯
一 发轫阶段
二 负笈德意志
三 回到祖国
上下求索
一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二 朱光潜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三 汤用彤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四 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
五 关于考证
六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七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八 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
九 再谈东方文化
十 “天人合一”新解
十一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十二 漫谈东西文化
十三 国学漫谈
十四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十五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
十六 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东方文学
十七 关于中国美学的一点断想--为老友王元化教授八秩华诞寿
十八 门外中外文论絮语
十九 漫谈散文
二十 历史研究断想
二十一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二十二 汉语与外语
学术总结
一 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
二 我的研究范围
三 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四 我的义理
五 一些具体的想法
六 重视文化交流
七 佛教梵语研究
八 吐火罗文
九 《糖史》
十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十一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十二 我的考证
十三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十四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十五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十六 必须中西兼通,中外结合,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
十七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问学论道》一书堪称季羡林先生70余年治学经验之集大成者。通过“治学生涯”、“上下求索”、“学术总结”等章节,可见季先生认真总结和汲取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汤用彤等人的治学精神、态度和方法,并且介绍了自己治学经验和教训,从而发前人未发之覆,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治学新观点、新方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季先生站在21世纪的战略高度,预言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在全面阐述学术理论的同时,还具体地介绍了治学方法和必备条件,具有极其普通的指导意义。
光阴荏苒,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不觉已经三年了。而今,季先生的身影仍然时常闪现在我们眼前,并且注定会长久地存留在我们的心中。常言道,善解吾师者莫如弟子也。不论季先生生前的名声有多大,荣誉有多高,弟子们总会觉得,如果褪去各类人为的光环,他就仅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普普通通的凡人,但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学术品格则恰恰寓于这种平凡之中。
在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为了将他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再次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编选了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全书总共七集,即《问学论道》《人生感悟》《故人情深》《新纪新语》《学人箴言》《燕园偶寄》《病房客话》。书中所选文章均为季先生坦荡心怀、直抒胸臆、对百载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和深刻体验。其中,有怀旧文稿、四海游记以及与新朋旧友交往的美好回忆;有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和耄耋之年黄钟大吕式的文化随笔;有对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和经验之谈。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季先生一生的最后十年,在病榻上依然难得糊涂,时刻承载着天下大事,守望着祖国人民,他的那支笔一直挥舞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堪称风流倜傥、可喜可贺的佳话。
“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季羡林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上千万字的著述,其中不乏讲道德谈学问的精彩论述。或许,有的读者至今仍然百看不厌地读着他的书,俨然成了他的“粉丝”;有的读者虽然读过他的书,却觉得似懂非懂,不甚了了;有的读者甚至只是知道他的大名却未曾读过他的书;而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正好应时而生,在季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与读者喜相逢,它会让你一睹“世纪老人”的独特风采,听他讲述遥远而现实的娓娓动听的故事。由此,你会真的“识破庐山真面目”——看这些故事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主人公备尝多少艰辛、苦涩和欢愉;在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胸怀兼具的字里行间,怎样透射出季先生对人情世事、学术道德的公正谨严、诙谐有趣的思考,闪耀着启迪人们心智的灿烂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