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讲历史
白寿彝讲历史封面图

白寿彝讲历史

白至德, 编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为白寿彝生前著作汇编,讲述先秦秦汉时期二十余名风云人物,畅谈历史兴衰之规律。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篇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

第一节炎帝与黄帝

第二篇商周奴隶制国家

第一节商汤王附商纣王

第二节周武王

第三篇东周初年和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节管仲

第二节孙武

第三节孔子

第四节墨子

第五节商鞅

第六节老子及庄子

第七节孟子

第八节屈原

第九节蔺相如

第十节荀子及韩非

第四篇秦汉时期

第一节秦始皇赢政

第二节李斯

第三节汉高祖刘邦及项羽

第四节萧何张良韩信

第五节刘恒刘启

第六节贾谊晁错

第七节刘彻

第八节董仲舒

第九节卫青霍去病

第十节张骞

第十一节苏武

第十二节桑弘羊

第十三节司马迁

第十四节霍光

第十五节王莽

第十六节刘秀

第十七节张衡

后记

前言

《白寿彝讲厉史》丛书共四册,包括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明清卷。是为纪念我的父亲白寿彝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原任我国的教育部部长,现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的父亲白寿彝:白寿彝教授作为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长期以来,在教育战线呕心沥血,勤奋耕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白寿彝教授功业卓著,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弟子遍神州”,深受教育界人士的崇敬和爱戴。

父亲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他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史学著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之一。如何将这二十二卷本的《中国通史》巨著和他的《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等历史学术著作编辑成一套广大读者喜欢看的历史科学普及丛书,是我一直思索,也是我希望做好的一件事。但真的是不太容易,目前这套书的出版,是我们的一次初步尝试。

父亲的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在史学界的研究者甚多,研究专著也不少,但是将其“溶解”成历史科学普及书籍的还不多见。其主要原因是对史学“大师”的东西,大家都敬而远之,谁也不“敢”去碰;即使“敢”碰,弄不好又受到“抨击”。难!那么,作为他的儿子,我今天开个头。如果能将父亲的中国历史研究成果科普化,让广大读者品评,他们又能从中得到些启迪和收获,那不是件大好事吗?我们的想法可能比较简单一些,但“实践出真知”嘛。我们尝试之中肯定会有不足,甚至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目标已定,我们会不断地听取广大读者的意见,修正不足,并坚定地将“尝试”继续下去,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普及中国历史知识,让广大读者喜欢。

父亲历来十分重视史学著作走近大众、便于大众接受。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就是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他曾经讲道:所谓“通俗”,第一,一般读者能够看得懂,容易理解;第二,历史专业工作者也可以读,而且在读了之后能够得到一些新的收获。但是,撰写通俗的历史读物,不是仅仅把现成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复述就行了,也不是可以随意下笔、信手写来,而是应当下很大的工夫的。我们应该这样去想,也应该这样去做。父亲的一席话为我们编写这套《白寿彝讲历史》丛书提出了要求和指明了方向。

父亲尤其重视中国历史人物的编写,他说:历史的发展,毕竞是人们活动的结果。在史书里,看见了历史人物的群像,就愈益感到历史的丰富性。离开了人,也就谈不上历史。旧史大量地写人物传记,其所持的观点是有错误的,但对写人物传记的重视,却是可取的。

他又补充说: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研究,通常先由人物开始。

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主持编写的《中国通史》,人物传记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描写他们的历史伟绩,反映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规律,通过他们的思想、行为、性格来表现时代的特点。

五千载悠悠岁月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丰厚的历史宝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莫不受益于历史的智慧,历史对于人们修身养性,立身做人,经邦济世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个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焕发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教育在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套书的体例结构上,我们试图将“白寿彝讲历史”及“历史链接”两个板块作为全文前呼后应;以中国通史之“通”贯穿全书;“点拨历史人物”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所选人物都是中国通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

通过描写他们的事迹,阐述历史兴衰的规律。如此处理和安排本书内容,应是更为简明和全面的。

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了父亲的老友、同人、学子和弟子们热情、广泛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本书是普通历史读物,我们对于材料来源和吸收别人的成果都没有注明。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对我来讲,尤其特别感动的是他们对父亲白寿彝的高度崇敬和深情怀念!在此,我再次深表谢意,并鞠躬致敬!我们已经跨入了崭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白至德2007年12月林萃书屋

后记

白寿彝概述秦汉时期的历史秦汉时期是封建关系成长时期。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及其相应的地主阶级内部的构成,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基本上树立起来了。

秦汉时期的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是以皇帝拥有最高的所有权,世家地主次之,豪族地主次之,高资地主又次之。

皇帝是最高最大的地主,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在他身上是统一的。秦始皇灭六国后,刻石自颂,“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些话都是对土地的所有权和政治上的统治权不加区别讲的。尽管实际上有私人的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但是以等级制的形式出现的,而皇帝的最高所有权是被公认的。刘邦即位后,在一次大规模的宴会上,向他父亲祝酒,说:“您以前老是说我没出息,不像我二哥那样治产业。您看我现在治的产业,比起二哥来,究竟是谁挣得多?”刘邦的话一出口,与会的群臣就欢声喧腾起来,高呼“万岁”。显然,刘邦本人把整个国家看做他的私产,群臣也是这样看的。像这样私公不分、家国不分的情况,在职官的设置上也有所体现。秦汉朝廷的职官,在三公以下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宗庙、宫殿、保卫、御用车马,以及宗室、钱谷,等等,主要是为皇帝的生活和财物服务的。职位最高的三公,也带有浓厚的家臣色彩。秦汉时期政局的变化,无论外戚当权或宦官当权,都是以皇家内部纠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秦汉时期形成的皇帝的无上权威,是商周和春秋战国时的王侯所不能比拟的。

在皇帝以下,地主阶级中的较高等级是世家地主。他们是封建贵族,有高级封爵,有受封的土地和民户。其次是豪族地主,在地方上有传统的势力,但没有相应的政治地位。再其次是高资地主,一般被称为“富人”,凭着资财,有相当大的社会活动力,但在政治上处于受抑制的地位。秦统治的年代少,地主阶级内部的这些等级还没有大的发展,记载也缺乏。到了西汉,这些等级的情况就比较清楚了。

世家地主中,秦汉都有宗室贵族和功勋贵族,汉代还有外戚和儒宗。秦始皇灭六国,没有封国的活动,但皇家子弟得“衣食租税”,功臣得封侯,得请求土地。可见封建贵族的等级是存在的。两汉时期,封王封侯,还有王侯以下的封君,出现了大批的宗室贵族和功勋贵族。外戚中还不断出现显赫的家族。如东汉的梁冀,前后受封共三万户,两个弟弟和儿子各万户,梁门封侯者有七人。儒宗,是孔子的部分后裔和一些以传授儒家经典著名而成为贵族的人。《汉书》记西汉晚期的全国民户是12233062,人口是59594978人,而23个王国的民户是1343390,人口是6382205人。还有187个侯国的户口,没有具体记录,估计要在151万户和705万人以上。《续汉书》记东汉中期的全国民户是9698630,人口是49150220,而这时只有19个王国,民户是2694690,人口是10314523。这时有95个侯国,也没有具体的户口记录,估计要在93万户和470万人以上。这就是说,西汉王侯受封的户口约占全国户口的四分之一,而东汉王侯受封的户口占全国户口四分之一以上。这里说的,还只是他们受封的户口数。如果加上他们非法占夺的土地上所役使的劳力,户口的数量就更多了。豪族地主,有六国后裔和地方大姓。六国后裔在秦及汉初是有很大影响的社会力量。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时候,这些人也参加了反秦斗争。秦汉皇朝都注意到这些人,把他们大批地从东方往都城附近迁移,以便于控制。这些人原来是贵族,但在六国灭亡以后失掉了贵族身份而成为豪族了。地方大姓,说不清是在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在赤眉绿林起义的前后,如阴识有子弟宗族宾客千余人,公孙述有宗族万人,都是地方的大姓。

刘秀的将领中颇有地方大姓出身的人,但后来都成为贵族了。东汉时期,地方豪族的势力逐渐发展,但一时还不能超过封建贵族的力量。另外,有一种在边远地区很有财富的人,如班固的祖先班壹有牛羊数千群,这也是属于豪族的人物,但他不是一个地主,而是一个牧主。

高资地主,一般都以兼营商业或手工业起家。大概在西汉时期,有资三百万钱才可以算高资。三百万以下,算中人之家。有个别人,积资到五千万以至万万。而有一些人,如六国的后裔田氏,是以豪族地主的身份而又成为富商大贾的。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下,积财再多,也不能脱离土地。司马迁说过:“以末致财,用本守之。”末是工商,本是农业。当时被认为金钱虽多,不如土地牢靠。但由于高资而取得土地,在当时又是不受法的许可的。

皇帝和这三种不同阶层的存在,还要加上数量不少的中小地主,这也反映了在土地关系上不同等级的存在。皇帝拥有对全国土地的绝对权力,世家贵族分享了皇家对土地的权力,豪族享有被皇家承认了的自己已有土地的权力,高资地主基本上是在不合法的情况下取得了对土地的权力。秦汉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的等级所有制,而世家地主是在皇帝以下占有支配地位的地主等级。

秦汉时期,皇家把沉重的封建负担加在广大的农民身上。农民要交纳作为田租的粮食,交纳不同名目的人头税,还要服力役和兵役。这种封建负担,实质上就是直接生产者向地主交纳的地租,其中有一部分是实物地租,而更多的部分是劳役地租,人头税也不过是劳役地租的另一表现形式。在这里,国税是跟地租统一起来的,更没有另外形式的国税。世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主要是从农民向皇家交纳的地租中分割出来的一部分。豪富对农民的剥削,在实物地租上一般较皇家的要重,而在劳役地租方面可能要轻些,因为农民在这里不一定要担服兵役和过多的力役了,他们向地主交纳的地租也不具有国税的性质。

为了保证兵源和粮源,便于统治和剥削,封建国家利用了农民的分散性,把他们作为劳动力,以什伍为单位编制起来。因此,农民被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不断地分化的。“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编户齐民中,可以分化出大大小小的地主,也可以转化为赤贫。但总的来说,可以转化为地主的人毕竟是很少的。说农民阶级也有等级制的特点,不只是指这种贫富上的分化,而且是指农民也被给以不同的爵位。秦汉时期有二十等爵的制度。由于各种原因,朝廷颁发赐爵的诏书,农民也可以得到不同的爵名。有了不同的爵名,也就有了不同的身份,其中的某一些人可以得到免役的待遇。秦汉时期的封建等级是复杂的。等级的制度往往会掩盖了阶级的真相。

秦汉时期封建关系的成长,使得在广大地域上生活的语言基本接近的居民,在经济生活上更加靠拢了,民族意识也在增长。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汉族形成了。

内容摘要:

  白寿彝(19092000),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河南开封人,回族。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中国民族史、中国史学史及中国通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学步集》、《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白寿彝史学论集》、《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中国史学史论集》等,主编有《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回族人物志》、《中国史学史教本》、《中国通史》等,视野恢宏,器识卓越,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本丛书共分四册,本书是先秦、汉卷。书中将“白寿彝讲历史”及“历史链接”两个板块作为全文前呼后应;以中国通史之“通”贯穿全书;“点拨历史人物”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所选人物都是中国通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事迹,阐述历史兴衰的规律。  历史由人民创造,因英雄而精彩!先秦秦汉前期是中国从分裂到走向第一次大一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开始形成,华夏文明根基初步奠定,诸子百家的思想成为影响至今的“软国力”。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英雄人物或建功立业,造就辉煌盛世;或著书立说,泽被万事千秋;或保驾护主,问鼎江帝国江山。  在白寿彝教授的讲解中,孔子、孟子、屈原、秦始皇、刘邦、韩信、项羽、司马迁、晁错、苏武、王莽等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白寿彝讲历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840176
《白寿彝讲历史》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工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白寿彝讲历史是中国工人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09 的主题关于 中国-古代史-秦汉时代-通俗读物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代-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