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5.0
哲学研究何处去?在作者看来,一个可能的方向或解决方案就是“复兴”生活哲学。在这里,“复兴”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指回归,即回复到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哲学所开创的生活哲学传统;另一方面是指超越。就是说,所谓的回归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复制,而是在新的时代情境中的创造。同时,复兴生活哲学也并非作者一厢情愿的呼唤,而是实实在在的一股潮流,一个正在涌动着的、声势日益强大的潮流。
树立“中国特色”研究范式,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代序言
导言马哲研究何处去
一、中国马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二、马哲研究现状之估计
第一章 生活哲学与知识论哲学
一、永恒的困惑
二、古代的生活哲学
三、近代的知识论哲学
四、生活哲学的复兴
五、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一个伪问题
第二章 哲学与哲人
一、“大学教授”还是苏格拉底
二、生活是“此起彼伏的昆虫鸣唱”
三、哲学生活:一个美学问题
四、哲学:哲学家的自我告白
五、哲学知识:意见而非绝对真理
第三章 哲学与生活世界
一、走出象牙塔
二、生活世界中的哲学:哲学生态学
三、哲学在生活世界:哲学社会学
四、叙拉古的诱惑
第四章 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
一、马克思是不是一个哲学家
二、马克思哲学的特色
三、马克思实践观的“矛盾”
四、精神家园: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附录 我为什么要提出“生活哲学”这个概念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发展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新概念,贯通这三个概念的基本内核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毛泽东的“中国化”,到邓小平的“中国特色”,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指向,也是我们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范式。
“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有各种表述形式,最常用的经典表述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互趋近是科学的理论和合理的实践的固有要求,它既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也应是其他理论和学问演进的内在原则。就哲学来说,一个世纪前,当哲学作为学科建制在中国出现以来,就提出了如何对待外国哲学、如何对待中国哲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