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学圆运动
古中医学圆运动封面图

古中医学圆运动

彭子益, 李可, 著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59.0

书籍简介:

本书由“中医复兴之父”,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彭子益所著。由孙其新在李可老中医校订的基础上重新编校。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整理出了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成为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成功阶梯。适合各级中医业者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1 原理篇 1

1.1 导言 1

1.2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 1

1.3 阴阳 2

1.4 五行 3

1.5 五行相生相克 4

1.6 六气 5

1.7 相火与圆运动整个的关系 8

1.8 五行的病气即人身的原素 10

1.9 人秉大气的五行而生脏腑 10

1.10 十二经名词的说明 12

1.11 五脏所主的认识 18

1.12 气血的认识 21

1.13 荣卫的认识 21

1.14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 23

1.15 大气圆运动范围图说 27

1.16 河图 27

1.17 杂症辨证要诀 29

1.18 结论 48

2 古方上篇 50

2.1 导言 50

2.2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50

2.3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1

2.4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2

2.5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3

2.6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54

2.7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5

2.8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7

2.9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8

2.10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9

2.11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59

2.12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0

2.13 乌梅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60

2.14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1

2.15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2

2.16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3

2.17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3

2.18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 66

3 古方中篇 67

3.1 导言 67

3.2 炙甘草汤证冶本位的意义 67

3.3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冶本位的意义 67

3.4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8

3.5 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69

3.6 薯蓣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69

3.7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70

3.8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71

3.9 大黄虫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72

3.10 大黄牡丹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72

3.11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 73

3.12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73

3.13 甘麦大枣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74

3.14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74

4 古方下篇 77

4.1 导言 77

4.2 理中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77

4.3 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81

4.4 小建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84

4.5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87

4.6 肾气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88

4.7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92

4.8 炙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95

4.9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95

4.10 酸枣仁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96

4.11 白头翁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97

4.12 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98

4.13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99

4.14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100

4.15 大黄虫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104

4.16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 104

4.17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105

4.18 甘麦大枣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106

4.19 温经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106

4.20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107

4.21 大承气核桃承气四逆汤附子汤乌梅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108

4.22 大小柴胡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110

4.23 再推论桂枝汤麻黄汤的意义 111

4.24 再推论承气汤四逆汤的意义 113

5 伤寒论方解篇 114

5.1 导言 114

5.2 上篇 114

5.3 中篇 119

5.4 下篇 125

5.5 类伤寒篇 139

6 金匮方解篇 142

6.1 导言 142

6.2 外感痉病 142

6.3 外感湿病 143

6.4 外感暍病 144

6.5 外感百合病狐惑阴阳毒 145

6.6 外感狐惑病 146

6.7 外感阴阳毒 146

6.8 外感疟病 147

6.9 外感历节 148

6.10 内伤血痹虚劳 148

6.11 内伤痈肺痿上气 150

6.12 内伤奔豚 152

6.13 内伤胸痹心痛短气 153

6.14 内伤腹满 154

6.15 内伤寒疝 155

6.16 内伤宿食 156

6.17 内伤痰饮咳嗽 157

6.18 内伤消渴 160

6.19 内伤小便不利 161

6.20 内伤水气 162

6.21 内伤黄疸 164

6.22 内伤惊悸 166

6.23 内伤吐衄下血瘀血 167

6.24 内伤呕吐哕下利 167

6.25 内伤下利 170

6.26 外科疮痈肠痈浸淫疮 171

6.27 内伤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 172

6.28 妇人妊娠产后病及杂病 173

7 伤寒理路篇 181

7.1 要旨 181

7.2 《伤寒论》药性简释 182

7.3 方名次序 186

7.4 六经提纲 187

7.5 《伤寒论》歌括 188

8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 203

8.1 序 203

8.2 读法总纲 203

8.3 上篇 204

8.4 中篇 210

8.5 下篇 219

8.6 传经篇 232

8.7 疑难篇 234

8.8 类伤寒病篇 236

8.9 读法总结 239

9 金匮药性脉法医案 241

9.1 序 241

9.2 金匮读法 241

9.3 药性读法 242

9.4 脉法读法 250

9.5 医案读法 255

9.6 女科读法 259

9.7 外科读法 259

10 脉法篇 260

10.1 导言 260

10.2 枯润二脉 260

10.3 微弱二脉 260

10.4 虚实二脉 261

10.5 松紧二脉 261

10.6 滑涩二脉 261

10.7 弦缓二脉 262

10.8 濡细二脉 262

10.9 大小二脉 263

10.10 芤革软硬四脉 263

10.11 浮沉迟数四脉 263

10.12 结促动代四脉 264

10.13 洪伏二脉 264

10.14 躁驶二脉 264

10.15 平人脉 265

10.16 真脏脉 265

10.17 指法与脉位 265

10.18 诊脉先分别脉的大体 266

10.19 处方定药要在指头未离开脉时决断 266

10.20 处方定药要自己立法 270

10.21 脉的原理 271

11 舌苔篇 273

11.1 平人舌苔 273

11.2 舌的部位 273

11.3 伤寒舌苔 273

11.4 温病舌苔 274

11.5 内伤的舌苔 274

11.6 虫病舌苔 275

11.7 阴虚舌苔 275

12 药性提纲篇 276

12.1 初学用药的提纲 276

12.2 中气药 276

12.3 脾胃土气药 276

12.4 肺与大肠金气药 277

12.5 肝胆木气药 277

12.6 肾家水火二气药 278

12.7 君火相火药 278

12.8 外感荣卫药 278

12.9 常用药中特别注意药 279

13 汤头改错篇 280

13.1 补益之剂 280

13.2 发表之剂 286

13.3 攻里之剂 294

13.4 涌吐之剂 297

13.5 和解之剂 299

13.6 表里之剂 303

13.7 消补之剂 307

13.8 理气之剂 310

13.9 理血之剂 315

13.10 祛风之剂 320

13.11 祛寒之剂 327

13.12 祛暑之剂 331

13.13 利湿之剂 334

13.14 润燥之剂 341

13.15 泻火之剂 346

13.16 除痰之剂 358

13.17 收涩之剂 362

13.18 杀虫之剂 365

13.19 痈疡之剂 366

13.20 经产之剂 368

14 温病本气篇 378

14.1 导言 378

14.2 温病的意义 378

14.3 病在荣卫 379

14.4 病在气分 382

14.5 病在肠胃 383

14.6 病在血分 383

14.7 两感温病 384

14.8 冬温 386

14.9 鼠疫 386

14.10 湿温 387

14.11 温病的坏病 388

14.12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389

14.13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389

14.14 温病脉是虚象 390

14.15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390

14.16 温病出疹之关系 391

14.17 温病汗下之过 391

14.18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391

14.19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392

14.20 《内经》经文读法 393

14.21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 394

14.22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学法 395

14.23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 397

15 儿病本气篇 400

15.1 导言 400

15.2 发热 400

15.3 大小便病 400

15.4 腹痛 403

15.5 咳嗽 404

15.6 风病 405

15.7 面红身痒 407

15.8 耳流脓 407

15.9 目病 407

15.10 倦怠 408

15.11 颓疝 408

15.12 疳病 408

15.13 虫病 408

15.14 喉痛 409

15.15 外感 409

15.16 猩红热 410

15.17 大头温 411

15.18 暑病 411

15.19 疹病 412

15.20 痘病 415

15.21 痄腮 415

15.22 内热与内虚 416

15.23 阴虚 416

15.24 实证 417

15.25 辨别小儿病症之虚实 418

15.26 感寒停食外治法 419

15.27 危证 419

15.28 脉法 419

15.29 看指纹法 420

16 时气本气篇 421

16.1 导言 421

16.2 暑病 421

16.3 霍乱 426

16.4 水泻 429

16.5 痢疾 431

16.6 疟疾 434

16.7 喉痛 436

16.8 感冒 439

16.9 燥气病 442

16.10 痧证 447

16.11 湿热病 448

17 医案 450

17.1 乌梅白糖汤15案 450

17.2 理中汤7案 452

17.3 麦门冬汤1案 454

17.4 小建中汤1案 454

17.5 肾气丸3案 455

17.6 大黄泻心汤1案 455

17.7 茯苓杏仁甘草汤2案 456

17.8 酸枣仁汤1案 457

17.9 生姜泻心汤1案 457

17.10 黄芪五物汤1案 458

17.11 大黄虫丸1案 458

17.12 大黄牡丹皮汤1案 458

17.13 葶苈大枣泻肺汤1案 459

17.14 甘麦大枣汤2案 459

17.15 承气汤四逆汤1案 459

17.16 脉诊决断5案 459

18 生命宇宙篇 462

18.1 导言 462

18.2 古中医学入门的指导 462

18.3 孔子的学说 465

18.4 周秦诸子的学说 473

18.5 《内经》的学说 473

18.6 现代科学的证明 475

18.7 医学大概的意义 483

18.8 王养林书后跋 485

18.9 汪英时书后跋 486

18.10 王详瑞跋 486

19 后记:李可与《圆运动》 487

19.1 李可研究彭子古中医学的思路 487

19.2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临床运用 490

19.3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继承创新 494

19.4 笔者学习《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心得 495

内容摘要:

彭子益是20世纪中:医界的大家。作者根据《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重新编排其辨证体系。其编写《古中医学圆运动》的原则:对于彭子益原著重复的地方,一个字都不能多:不重复的;地方,一个字也不能少。 既要忠于原著,又要高于原著。读者只要纵观《古中医学圆运动》的目录,一种全新的“彭子益辨证思维体景”就会尽收眼底。其核心是凡病皆本气致病、脾与肾为人生两本。集《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于一身,走出一条古中医学发展的道路。本书可供中医业者临床指导,也可作为古中医学教学参考资料。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古中医学圆运动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9172056
如需购买下载《古中医学圆运动》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军医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古中医学圆运动是人民军医出版社于2013.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R2 的主题关于 中医学-中国-古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