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9.0
本书介绍北京的胡同。
序一胡同因苍老,沧桑而更有意义
序二镜头里的胡同情结
正在消逝的记忆
大杂院练出的小冠军记小巷儿童冠军汤兴鹏
一、父亲半百之年得到的儿子
二、这孩子天生是个练功的料
三、巷子里跑步台阶上练弹跳力
四、单人床变成了练功床
五、苦中有乐笑中有泪
六、拴围脖儿练出的后手翻
七、写作业走神儿体操改跳水
八、让妈妈难过不已的游泳裤
九、胡同里练功要拿奥运金牌
欢乐过九时电视演春秋记小巷平民刘兆林
一、九时电视进家小院变成剧院(戏园)
二、想显摆,撞坏“风头”车怕挨揍,钻进空铁桶
三、穿时髦衬衫吃动物饼十
四、“耍冰棍棍儿”点儿挺背玩“速劈柴”是一门儿灵
五、打群架下不去手搞恶作剧挺开心
六、挖防空洞不落后做土砖坯快又好
七、“板儿砖”录音机成珍爱邓丽君“靡靡之音”最难忘
八、贴彩膜黑白成彩色加放大镜9时变18时
九、小院喧嚣将成绝响家传火烧渐成绝唱
半生残却难用画笔勾画记西兴隆街残疾画家姜亦钟
开篇:沉重的画笔我眼中的姜师傅
姜师傅画说一:买年画爱年画画年画
姜师傅画说二:终于到荣宝斋开了眼
姜师傅画说三:背面看电影剧照画成反体画
姜师傅画说四:画大画声援亚非拉
姜师傅画说五:被美院附中拒收的孩子
姜师傅画说六:“文革”画红色最多主席木刻像供不应求
姜师傅画说七:在风筝上画足球明星
姜师傅画说八:为居委会义务画黑板报
姜师傅自述:迟到的医疗意外真相
尾声:用绘画陪老屋走完最后一程
票戏人生记施兴胡同花派传人郝月迟
一、五十年后圆儿时戏曲梦
二、“总召集人”家里变戏园子
三、为学戏拜师花月仙
四、唱戏娱已更娱人
五、戏里戏外人生如一场梦
六、业余“票友”的专业“行头”
七、暮色中的绝响
念想儿记胡同收藏家郭润
一、大宅门里出生小四合院里成才
二、大众剧场被拆断了童年念想儿
三、见证“小郭飞刀”的门墩儿失踪
旧、“大头”和他家大门上的“楹联”
五、为求青铜鼎惊魂烂尾楼
六、青花大盘当水盆雍正宝物变废物
纵好风相送难上青天记京城金马派风筝传人吕铁智
一、“金马派”与黑锅底“沙燕儿”
二、能把人拽上天的大风筝
三、风筝金风筝哈风筝于
四、“放晦”
五、糊“屁帘儿”起步与风筝结缘
六、各有各的玩儿法
七、从胡同走出国门的风筝
八、尾声
人散后老巷空余烤鸭香记张立群和他的烤鸭店
一、来华访问的总统要来吃烤鸭
二、烤鸭店开在老巷深处
三、下岗催生家庭烤鸭店
四、送货上门,烤鸭飞出小胡同
五、雨夜送人拾金不昧显真情
六、张惠妹:想吃烤鸭还是来这儿最省心
七、戈尔学到了吃烤鸭的“机密”
八、父女两代人的新老烤鸭经
儿、残垣断壁间烤鸭永留香
父与子人鸽续情缘记胡同养鸽人崔立生
一、鸽子伴着主人遛弯儿
二、房顶上搭鸽子窝
三、孝心引他走上养鸽路
四、新主人遭遇鸽子的“鹰爪拳”
五、鸽子接纳新主人
六、恋“家”的小鸽子
七、把小鸽子当小孩儿呵护
跋
一个和八个
前言
有记载,1949年北京的胡同有三千零五十条,1990年有二千二百五十条,到2003年,北京的胡同大约只有一千六百条。而据新华网披露的数据,2004年北京现存直接称为胡同的只剩下一千三百多条。有些胡同实际上已经作为大街,真正意义上的胡同现在只有六百三十多条了。
我从小生长在前门地区鲜鱼口内的一个胡同里,直到二十九年前参加工作,才离开那个给我留下许多童年记忆的地方。
2001年,听说北京前门地区那片百年胡同,将要作为危房改造和修建道路而整片拆迁,我便开始利用周末时间,走进这些正在拆迁或即将拆迁的胡同。寻访昔日的老邻居、老同学和童年时曾经在一起玩耍的伙伴儿们,以采访的方式,记录下他们最后的胡同生活场景。
漫步于北京的胡同,我感受到的依然是老墙灰瓦中孕育着的一种悠长的宁静,胡同承载的不仅是老北京的历史和记忆,还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和延续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生活习惯。胡同对于他们来说既是赖以生活、习以为常、享受天伦之乐的一个空间,同时又是他们传承京味文化的一个载体。
住在胡同里的人们以四合院为单元,宛如一个个大家庭。黄昏时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返回各自的院落,放学的孩子们,各自的推开街门到胡同里玩。搬来凳子坐在墙角的老人,时时刻刻感觉得到左邻右舍对他们的关注,知道自己一招唤就有人应声,一抬头就可以寒暄。街坊之间串门儿、聊天儿、听着“话匣子”品香茶的日子则过得有滋有味。孩子们在胡同里过的开心,哪个院儿里都有他们的伙伴。老人们在胡同里活的放心,踩在胡同的土地上,可以深深感到自己的“根”就深深地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在我采访的这些普通百姓中,处境也各有不同,他们有过苦难的经历和幸福的家庭,他们有着各自的爱好和一技之长。这里有热爱评剧和一帮同龄人自娱自乐的票友;有低保家庭精心培养的体育童星;还有接待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等众多名流的胡同烤鸭店经理;更有在贫寒病痛中坚持把胡同留在画里的美术爱好者和把制作风筝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下岗职工。尽管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却也书写着自己精彩的人生。他们在成长中学会苦中作乐与命运抗争,他们生存的家园有不少都面临拆迁,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不久将告别熟悉的胡同。但他们都没有向命运低头。
他们,浓缩了这一特定时期充满北京文化色彩的、原汁原味儿的京城胡同百姓生活。
随着北京胡同的减少,甚至消失,越来越多的人们从狭隘胡同、早已沦为“大杂院儿”的旧四合院里迁出,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也许用不了多久,当人们再回首那逝去的胡同生活时,沉淀在胡同内的那份和睦相处的浓浓化不开的邻里亲情,那种与世无争、淡泊温情的生活方式和那院落之间、空气中的平静或热情、纯朴的民风与德性,将只能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深处,而最终随风远逝。
当老街坊们纷纷搬离他们多年居住的四合院时,当许多熟悉的胡同被夷为平地,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被拆成一片废墟时,往日沧桑古巷里那些老百姓一幕幕的生活场景却时时缠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离去。于是,我拿起手中的笔和相机,把我所见到的和所记得的,尽可能地留在这本书里。
在本书编著过程中,先后得到黑明、郝军、李方等多位好友的热心帮助。特别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老师为本书专门题写了书名。著名京味儿作家肖复兴老师、刘一达老师为本书作序。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摄影家王文澜老师为本书题跋。在此,我一并表示最由衷的感谢。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为我出版了第三本书,副总编辑奚耀华老师对此书的评价较高,并精心策划运作出版,并让好友王东升为本书担任责任编辑及总体设计,通过他们的精心设计制作,此书终于与读者见面。
在此,我深表感谢。
随着北京胡同的减少,甚至消失,越来越多的人们从狭隘胡同、早已沦为“大杂院儿”的旧四合院里迁出,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也许用不了多久,当人们再回首那逝去的胡同生活时,沉淀在胡同内的那份和睦相处的浓浓化不开的邻里亲情,那种与世无争、淡泊温情的生活方式和那院落之间、空气中的平静或热情、纯朴的民风与德性,将只能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深处,而最终随风远逝。 当老街坊们纷纷搬离他们多年居住的四合院时,当许多熟悉的胡同被夷为平地,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被拆成一片废墟时,往日沧桑古巷里那些老百姓一幕幕的生活场景却时时缠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离去。于是我拿起手中的笔和相机,把我所见到的和所记得的,尽可能地留在这本书里。 历时七年,以精选出的一百多幅现场抓拍的黑白照片和七万多字叙述,详实展示了八位从小就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人。他们有过苦难的经历和幸福的家庭;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爱好和一技之长;他们在成长中学会苦中做乐与命运抗争;他们生存的家园有些将面临拆迁;他们也只能在不仢的将来告别熟悉的胡同人生;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 书中这八位普通百姓目前的处境也各有不同,他们当中有退休之后成了评剧票友,每天和一帮同龄人自娱自乐的老人,也有低保家庭精心培养的体育童星。还有接待过美国前副总统戈等众多名流的胡同烤鸭店经理,更有在贫寒病疼中坚持把胡同留在画里的美术爱好者和把制做风筝做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下岗职工。他们是都市百姓的缩影,更是老城的市井。【作者简介】 刘英毅,1959年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从小生活在胡同,非常熟悉北京胡同的生活。自1993年起,利用业余时间采访拍摄百姓的胡同生活。 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理事、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签约记者。 著有《名人车事儿》、《行驶的影星》等书。拍摄的作品曾获亚洲新闻摄影比赛金奖、《人民摄影》报全国新闻评选年度最佳照片奖及金奖、全国摄影展银牌奖、全国新闻奖等奖项。 先后获得“北京首届中青年文化艺术工作者德艺双馨奖”、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摄影家”称号和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奖牌。2007年荣获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我的胡同生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5962248 《我的胡同生活》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
我的胡同生活是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9.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921 的主题关于 城市道路-简介-北京市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