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胡同
逝去的胡同封面图

逝去的胡同

吴汾, 匡峰, 主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5.0

书籍简介:

“胡同和四合院是构成北京旧城风貌的基本元素,也是老北京的魂。”如果把北京城比喻成一个长寿老人,那么京城中星罗棋布的胡同和四合院,正是这个老人赖以生存的血脉和肌肉。活跃在京城里的市井百姓、贩夫走卒,犹如一个个运输着氧气的细胞,担负着这个古老城市的新陈代谢,让北京有了实实在在的生命气息。因此,有人给传统民居建筑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北京名片”。

书籍目录:

总序:精神的四合院

胡同趣谈

胡同老北京的符号

胡同之趣

北京胡同: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不入名

老北京的地名与市场

古城墙旁记旧

闲话牌坊

古韵犹存话往昔

胡同八十载

砖塔胡同记忆

前门施家胡同

西堂子胡同情结

长安街畔的安福胡同

毛家湾忆旧

市井的辟才胡同

百子胡同

古韵犹存话往昔

大翔凤胡同

静祥和的小胡同

弯弯曲曲的九弯胡同

五十年代的演乐胡同

烟袋斜街缺烟袋

母亲童年剪子巷

童年菖蒲河老街坊

记忆中的老街坊

胡同与井

草厂胡同漫步

抹不去的记忆兵马司胡同

大方家胡同的老话儿

小羊宜宾胡同的名人们

留存在记忆中的胡同

记忆的碎片

难忘的胡同儿晨曲

消逝的大中府和司法部街

小中府胡同记忆片断

昔日的銮舆卫夹道

记忆中的烂缦胡同

鲁班胡同的变迁

姥姥家的安儿胡同

潜学胡同和大四条

曾经的西廊下

追忆竹杆胡同

逝去的小苏州胡同

市场街,我儿时的摇篮

道义巷:一条刚刚消失了的胡同

煤珠胡同童趣

百年老街沟沿头

按院胡同挽歌

十字路口小食店

胡同里的小摊

家门口的范子平合作社

街区忆旧

五十年前的前门粮食店街

前门逸事

安内大街琐忆

广渠门大街昔日风情

忆昔当年新街口

旧京民俗北桥湾

昔日金鱼池

天桥往事

东市场记忆

永定门杂忆

前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怀旧情绪开始在社会上蔓延。而今已两鬓斑白的50年代留苏学生在歌声中唱回“莫斯科郊外的晚上”,60年代经历过上山下乡的那一代人会找一个理由,一段假期,带上他们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踏上“梦回黑土地”、“情归大草原”的回望青春之旅;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重返大学校园的学子们,正常常发起着追忆二十年前校园生活的青葱岁月的主题聚会;而所有在四合院生活过的男女老少更是不约而同的把追忆四合院生活当作一件相当有兴致的事情去做。当我面前铺放着一篇篇描述四合院生活美文的时候,我常会问自己,四合院生活真的有这么好吗?在四合院生活的那些年间,您一定有过这样的记忆春天到来,总会有那么几次从黄土高原上吹来黄土,女孩子上学,女人们上班,出门头上都要蒙上块看得见路的尼龙纱巾;夏天的时候,蚊虫小咬多,没有空调电扇,没有洗澡的地方,一个大木澡盆,一盆水,当妈的把几个孩子叫来,从小的洗到大的;秋天秋雨下来的时候,一块塑料布,一把油纸伞,踩着雨泡人们就出门去了,那时候,还有走街串巷修雨伞的,晴天里一声“修理雨伞的喽”想必让不少的孩子知道了什么叫未雨绸缪;冬天里最痛苦又最躲不过的事情是每天早上的刷牙和上厕所,冬日早上院子里的水管子常常是冻上的,要烧一大壶开水才能把它浇开,如厕要上胡同里的公共厕所,即使在冬天那里也是臭气熏天,不过你要是不嫌味臭腿酸,尽可以蹲在那里听街坊四邻的在这个胡同的公共场所里叙家常……既然在四合院里生活有诸多的不便和不爽,可如今住在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不出家门就能如厕洗澡的干净楼房里的人们怎么反倒留恋怀念起“苦日子”来了呢?人们在饿肚子的时候是不大会想到营养的,天天大鱼大肉,难免就想吃些粗粮,在物质生活相对满足的今天,人们开始追念起那些普通平常但已然找不回的日子。

有关四合院里生活的回忆当然不乏温馨和乐趣,不然人们怎么能够一味沉湎于过去。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人们总会念叨几句院子里曾经的那棵香椿树,老人们拿竹竿绑上铁钩子往下够,小伙子嫌麻烦干脆直接上房。现在家里的孩子要春游了,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自己春游的时候奶奶烙的芝麻酱糖饼,妈妈头天晚上给灌到军用水壶里的酸梅汤。在没有空调的曾经的夏天,孩子们好像不知道热似的,几乎那个年代所有的孩子都有过到什刹海、八一湖、莲花池和同学或是胡同里的小伙伴结伴去游泳的经历,四五站地的公共汽车通常都不会去坐,因为省下的五分钱可以买根冰棍,那时侯红小豆冰棍和红果冰棍三分钱一根,牛奶冰棍五分钱一根。秋风扫落叶的时节,一夜秋风,学校操场上便铺满了一层杨树叶。早上,天才蒙蒙亮,孩子们就佯装值日便早早走出家门,来到学校院墙外,低着头,寻觅着自以为最粗、最老、最韧的杨树叶子,捋下叶子后的杨根,就是最好玩的游戏拔杨根的道具了。捋下叶子后的杨根被孩子们放在鞋窠里沤着,孩子们鞋窠里的脚汗臭味是杨根天然的修炼场,课间时,放学后,孩子们把鞋里经千踩百揉后已变得有些蔫黑的杨根拿出来,精挑细选,选拔出最粗韧的那一根,杨根与杨根在小主人手中对决的紧张精彩场面绝不逊于斗蟋蟀,扇三角,玩弹球。冬日屋外的窗台上,总要码上一溜柿子,炉台上,烤着一圈切得薄薄的窝头片或是馒头片,晚饭后,孩子们倚在床边,听父亲开讲《三国》的桃园结义,《水浒》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趁父亲喝口水或是解手的功夫,溜到屋外,拿回一个冻柿子放到碗里,用勺在柿子上戳个小口,■出一勺金黄色的汤汁和质感韧滑的“小舌头”,凉在嘴里,甜到心里。

往事虽然是真实的,可它有时又很虚无,它明明曾经真实地存在,可如今我们却看不见,摸不着,无奈得很。过往是匆匆的,可它一下子就走的很远,明明不过才走过二三十年光景,在历史影片的定格中不过是一屏,可我们只能眼睁睁看时光飞逝,跨过了一个世纪的门槛,而我们的人生不过才走了三五步,就从少年走到青年,从青年跨入中年,从中年迈入老年人生难免会有几多遗憾,有些遗憾也许终生无法弥补。比如说,我们的后人今后已无法生活在真实的四合院里,感知真正的四合院生活,从而也无法和我们一样与四合院建立起犹如血脉亲情般的感情,这恐怕是我们这一代人集体的遗憾了。

我时常会想,全世界都知道四合院是北京的标志,是北京的符号,可是若干年后,问到北京的大人和孩子,什么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什么样子,四合院的生活是怎样的,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答得出。真是难为后人们了,别说是后人们了,就连我们这些生在四合院,长在四合院的人,如今说起四合院来,还不是要拿起记忆的钥匙,打开尘封的往事,一件件像数家宝似的捣腾出来……眼见得北京的胡同一条条在消逝,无奈何北京的四合院一座座在消失,现在,哪怕是在一座完整的四合院里站一站,坐一会儿,吃顿饭的愿望都成了奢望,这在过去,不过是寻常百姓最平常的日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时常在想,凭我的一己之力,我没有能力改变城市改造的规划让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房改造为保留一条完整的胡同绕道,也没有本事凭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修复一座完整的院落哪怕它只有三五个房间。我们是搞文字的人,力气活干不来,又没有太大的财力,但我们可以用自己勤奋的大脑和一双勤劳的双手,去修筑一座精神的四合院。

三年前,这个朴实的愿景开始一步步实现。一篇篇朴实又充满情感的描述胡同生活场景,记载院落生活片段的鲜活文字,就像是一块块经过和泥,拉坯,烧窑后出来的青砖,作为《北京晚报.四合院》周刊的编辑,我们就像是泥瓦匠,每周忙着活泥,砌砖,沟缝,就像是盖自家的院落,为的是留给后人,一点不得马虎。经过三载寒暑,“四合院”终于有了些样子,常听说有人把每周“四合院”的报纸留存起来,或者是寄给海外的亲友。

说谢是客气,但谢是万万少不得的首先要谢的是报社的领导,当我在三年前提出要在《北京晚报》开垦四合院这样一方净土时,得到的是赞许和肯定,于是沉迷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人们从此有了这一亩三分地,可以在上面自由地播种,耕耘;更要谢的是对四合院满怀深情的作者读者们,三年来,他们不离不弃跟随四合院,关爱四合院,有90老叟一笔一划关于老北京三四十年代的记忆,有来自美国、日本和全国各地北京人对故乡的思念,有素不相识的读者在收获的季节为我们送来的在自家四合院院落里百年石榴老树结下的甜甜的果实,有来自台湾的回故乡省亲的老人为我们送来的台湾特产凤梨饼和冻顶乌龙茶,他们是在感谢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一座精神的院落,可以让他们怀旧的时候有思想进来小憩的家园,我们则真心感激他们让我们对待自己这份工作不敢懈怠;当然,不能不谢的还有东方出版社的侯俊智、万琪两位编辑,同样是出于对四合院那份醇厚和无法割舍的情感,让他们对这套有关四合院文化生活的丛书倾注了全部情感,使这些来自草根阶层的有关四合院的文字得以以书籍的形式留存于世,这对于那些平民作者可以想见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这些无声的关爱,默默的支持其实都是缘于同一种情结。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在收入本书时,我们就标题和文章内容都做了适当的润色和修改,以使全书的风格统一,但每篇文章中的基本内容和语言风格我们大都保留了下来。

北京的房价地价越来越贵,楼房尚且如此,四合院就更不必说了,现在,连到四合院里喝杯茶都很昂贵,到四合院里吃顿晚餐更是一件很贵族的事情。但我们这套书却是平民的文字,是许多有过四合院生活的人们的感受凝聚而成的鲜活文字,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有着同样记忆的人们把它带回家。茶余饭后,净净手,安安心,心宁气定地拿这样一本书在手里,那一小段时光,你一定又回到从前,回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四合院里……

内容摘要:

  也许这个院落已经颓废,风华不在。也许这条胡同已经荡然无存。也许这种技艺已成绝响……就像每个人都曾年轻过,有的人也曾有过绝代风华。岁月不在。感情怎能轻易流逝。更何况,它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太久的岁月,太割舍不下的情感。我们把这里曾经有过的花草、树木、邻里、玩件、饮食、意趣真实地记录下来,留给不曾有过四合院生活和记忆的后人们。  《北京晚报.四合院》栏目开办三载,刊出了数百篇回忆北京过去生活岁月的美文,文风纯朴,感情真挚。本书选取其中精华者荟萃而成,希望能留住并唤起大家对以往那段时光的美好记忆。  本书内容包括四部分:胡同趣谈、古韵犹存话往昔、留存在记忆中的胡同、街区忆旧。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逝去的胡同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记忆·四合院书系
9787506029759
《逝去的胡同》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东方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逝去的胡同是东方出版社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