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封面图

历史

(古希腊) 希罗多德,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年代:2007

定价:60.0

书籍简介:

本书作者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本书是作者游列各地研究人类的心血之作,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

书籍目录:

译序

第一卷克丽奥

第二卷优特尔佩

第三卷塔莉亚

第四卷麦尔波门涅

第五卷特尔普西科瑞

第六卷爱拉托

第七卷波琳尼娅

第八卷乌拉尼娅

第九卷卡利奥佩

希腊及近东历史综合年表

要目索引

译后记

地图目录

一、巴比伦城

二、波斯帝国

三、斯基泰亚

四、希罗多德笔下的非洲

五、爱琴海地区

六、马拉松战役

七、德摩比利(温泉关)之战

八、萨拉米斯之战

九、普拉提亚之战

前言

一、希罗多德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年),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所撰写的《历史》犹如西方史学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称他为“史学之祖”,这一称号无疑是对希罗多德历史地位的确当评价。

正如古希腊的许多著名人物的情况一样,关于希罗多德的生平,流传下来的可靠资料是极其稀少的。他本人在著作中很少叙述自己的经历,而同时代的作家对于他也鲜有提及,且多语焉不详。因此,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于希罗多德生卒之年和死亡地点,依然不能完全确定。①希罗多德的出生地,是波斯统治之下的希腊城市哈利卡那苏斯(今土耳其东南部博德鲁姆,Bordrum)。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他既是一位希腊史家,同时也是一位波斯帝国的历史学家。希氏的父亲吕克瑟斯是当地的富人,他的叔父(一说堂兄弟)帕尼亚西斯④(Panyassis)是一位著名的史诗作家,据说曾撰写过伊奥尼亚诸邦建城的史诗,声名仅次于荷马。希罗多德的祖国原本是多利斯人的殖民城市,他却是用伊奥尼亚方言撰写其著作的。这种家境使希罗多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天资聪颖的他自幼勤奋好学,对于赫西俄德(Hesiod)、赫卡泰欧斯(Hecataeus)、萨芙(Sappho)④、梭伦(Solon)等人的作品均耳熟能详。其时哈利卡那苏斯隶属于波斯帝国第1省区,④该城的统治者乃是听命于波斯人的僭主吕戈达米斯(Lygdamis)⑤。公元前461年,希罗多德家族参与了反对吕戈达米斯的斗争,但遭到失败,帕尼亚西斯被杀害,希氏因受到株连而被迫于同年迁居萨摩斯岛。年轻时代的这段经历不能不对其日后写作《历史》的政治倾向发生一定影响。

大约自公元前454年开始,希罗多德进行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游历,足迹踏及波斯帝国的大部分地区。除了他自己所在的卡里亚地区,他去过邻近的伊奥尼亚、埃奥利斯等地,还前往叙利亚、吕底亚、弗里基亚,向东深入巴比伦尼亚,也许还到过阿拉伯半岛;向南到过腓尼基、埃及各地和利比亚,最远抵达古代埃及的南端埃列凡提涅(Elephantine,今阿斯旺),向西到过意大利和西西里;他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前往拜占庭、色雷斯和马其顿,向北渡过伊斯特河(Ister,今多瑙河)进入斯基泰亚,沿黑海北岸直抵顿河及其腹地。①据后世研究者推算,他的足迹之广,东西、南北之间跨度分别都达到1700英里②。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时代,在交通设施极其落后的条件下,他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四处探访,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完成了这一堪称壮举的长途跋涉。其间,他通过实地调查,亲自采访,眼界大开;他寻访名胜古迹,考察风土人情,搜罗民间传说和趣闻轶事;他一边考察征集,一边整理分析,从而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写作《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约在公元前447年,希罗多德来到雅典。其时,雅典国势如日中天,作为雅典帝国首都的雅典城已成为东地中海地区乃至希腊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海陆交通枢纽;雅典当政者耗费巨资大兴土木,各地的能工巧匠汇集于此,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雅典成了名副其实的“希腊的学校”。希氏在逗留雅典期间,与当时雅典的“第一公民”伯里克利以及戏剧家索福克利斯等社会名流过从甚密;他积极参加城邦的文化教育活动,写诗作文,登台演讲;据说他把自己的作品当众朗读,④曾获得过一笔相当丰厚的奖金。④

公元前443年,希罗多德和其他殖民者一道,移居到雅典在意大利建立的殖民城邦图里伊(Thurii,在今意大利半岛南部),成为图里伊的公民;在那里,他专心著述,直至逝世。⑤希罗多德逝世的具体时间尚难以确定。不过,可以大致肯定的是,大约在公元前425年,他的《历史》就已经完成并且为世人所知。苏伊达斯辞书还提到,希罗多德放弃了自己的祖国而自称为图里伊人,亚里士多德、普鲁塔克和斯特拉波等古典作家也称其为“图里伊人希罗多德”。相传在图里伊为希罗多德所立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

这座坟墓里埋葬着吕克瑟斯的儿子希罗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奥尼亚方言写作的历史学家中之最优秀者,他是在多利斯人的国度里长大的,可是为了躲避无法忍受的流言蜚语,他使图里伊变成了自己的故乡。①

古希腊史学从神话与史诗发端,到希罗多德以前,历时数百年之久,可称为史学上的“孕育期”。希罗多德的《历史》,既明显带有旧时代一些特点,又有许多突破和创新。可以说,这部划时代历史巨著的出现,绝非偶然。

后记

本书译者在即将完成译注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①的时候,又接到了译注希罗多德《历史》的任务。时光如梭,寒暑三易。这期间,译者在缙云山麓、嘉陵江畔的小屋里,日夜兼程、专心致志地从事着这项艰苦而富有意义的工作。如今我终于忐忑不安地呈上了这份答卷,敬祈海内外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希罗多德自古罗马时代就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祖”,他的著作是西学名著之一,对于研究古代亚细亚特别是西亚、北非、希腊以及东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文明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千多年来,后世学界对于希氏的学术成就一直争议不断,对其评价分歧颇多。希罗多德有生活在西亚、生活在波斯帝国境内甚至是作为波斯帝国臣民的背景;而他又是一位敢于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见解并且是极富探索精神的学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导致后世某些西方学者对他持有偏见的重要原因。

译者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希腊历史文化的学习、思考和研究,也发表过40余篇相关的论文,数年前也主持译注了修昔底德的著作。然而,这些艰苦的工作非但没有使我退缩,相反,它一方面更加激起我探索希腊文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增添了几分把希腊的文明成果和正确知识介绍给中文读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于博大精深的古希腊文明,译者虽然做过一些思考和研究,但是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初学者。因此,译者目前的基本想法依然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把有关希罗多德著作的正确知识,介绍给广大的中文读者。

近代以来,国际古典学者对于希罗多德著作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出版过许多精深的研究成果。关于希罗多德著作的西文译本、注释本以及相关论著难以胜数。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参考了《劳易卜古典丛书》希腊文版以外,还参考了以下著作。

中国学者对于希罗多德其人其著的译介工作始于19世纪末。新中国建国以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由王以铸先生翻译的全译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2005年第9次印刷),2005年版重印本除了把原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以外,译文的正文和1959年版只字不差,因而可以说,这个译本依然完全保持20世纪50年代的原貌。正如王以铸先生所言,“我介绍此书的目的是给对历史、文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值得一读的世界古典名著,不是供专家研究之用,故在注释方面……凡牵涉考证、研究性质的注释均不收”。①然而,近50年来,国内外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进步,甚至汉语语法和词法在这期间有明显的发展和变化,学界对希罗多德其人其著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我们在译注的过程中,对于这些研究成果,尽可能地予以吸收和介绍,以适应学术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王译本是多年来中文读者所惯用的译本,因此本书译文凡是明显与王译本不同的地方,我们大都加以注明,以引起读者的进一步思考。另外,王敦书教授的选译本,精选了第7、8卷的部分内容,加上了小标题,译文准确、流畅、典雅、传神,是译著中的精品。它作为《外国史学名著译介》之一种,②长期以来一直深受读者欢迎。我的老师孙培良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古代波斯史专家,通晓古波斯语以及多种现代西语,对古代西亚、中亚历史文化以及中西交通史都有相当精深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孙先生曾经认真研读过希罗多德《历史》多种外文本(如笔者手头有其读过的罗林森之英译本及4卷本的注释本),并留有不少的批注(实际上是其研究心得)。另外,国内的西方史学史专家,特别是张广智教授、郭小凌教授、杨俊明教授、陈德正教授、陈新教授等的研究成果,译者也曾予以认真学习和借鉴。译者在译注过程中,参考并吸收了以上诸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谨此致以真诚的谢意!

我们注意到,希罗多德的著作不仅受到历史研究者的重视,而且也引起了其他学术领域的学者以及一些业余爱好者的关注。其中有一位笔名“静斋”的学者,他在两年(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的时间里,先后在自己的博客(http://LiptonTea.bokee.com)上连续发表“读希罗多德《历史》的札记”25篇以及其他相关讨论文章,累计字数估计超过40万。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就希罗多德著作所涉及的许多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静斋”先生广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都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的注释,主要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罗译本”的注释,由于数量最多,因而没有特别加以注明;二是译自“哥译本”的一些注释,注明为“哥译本注”;三是译者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工具书和自己所接触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编撰或者编译而成的,其中也多少包括译者的一点点读书心得,还有一些不同译本的不同译法,以及英译者、汉译者的一些明显的误译等等,皆以“译者注”标出。译者希望这些注释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著的内容。书末的索引,主要根据哥译本、罗译本和正文内容编译的;书末的综合年表,收录了公元前4世纪末以前希腊以及古代近东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这样,也许可以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些许方便。原著中的度量衡,特别是长度单位,大都换算成为公制,以求更符合中文读者的习惯。此外,本书的9幅地图,均采自于R.M.胡特琴斯总主编:《西方世界名著》(R.M.Hutchins,GreatBooksoftheWesternWorld),(第6卷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15~324页。

顺便说一下,就我们目前的学术国情而言,外国名著和史料的移译工作依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按照国内现行的评价标准,译著似乎是不在“学术成果”之列的。这自然又给我们的工作平添了几分难度。事实上,拙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出版,在学界受欢迎的程度实在出乎译者意料之外,而这又增强了我加倍努力的信心。译事之难,非亲身经历者是难以理解的。这一点,我的同窗好友、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在《封建社会》中译本的“译后赘语”中有精彩的高论。①话虽如此,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凡是有利于发展学术、提高学术水平的工作,都应当义无返顾地去做,而且要全力做好。

内容摘要:

  公元前492年至479年,希腊人与波斯帝国进行了一系列生死存亡的大搏斗,那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希波战争”。希波战争的事迹,是由大历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记载下来的。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史上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故事的精彩和丰富性可以和《史记》相比较的。这本书开篇就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采”。  本书是西方“史学之祖”希罗多德撰写的西方第一部历史学巨著。作者以希腊人和异族人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亚、利比亚以及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接着集中记述古代“世界大战”的经过,从战端初启,经过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直至普拉提亚之战和米卡列之战的结束。  希罗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师,《历史》内容广博、丰赡,文笔简练、优美,富有韵致,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生活图景,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俨如一部关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书”。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历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2626486
如需购买下载《历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三联书店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6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历史是上海三联书店于2007.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125 的主题关于 希波战争(前500~前449)-战争史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