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68.0
本文集按照“国际金融危机”、“内地经济”和“香港经济”,在2004~2010年写作的数百篇文章中各挑选出12篇,作为文集的前三部分;“内地经济”部分,不少文章同下述背景有关:最近几年,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升温,其中不乏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部分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回应此类误读。“香港”部分,是笔者对香港社会经济民生的旁观,其中既包括支持香港政府“依法施政”的需要,亦包括笔者对港人热议话题的冷思考,或有助于读者了解香港社会民生问题。另外,笔者在香港工作生活期间,正赶上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故特意挑选了一些同国际金融危机有关的文章。“文集”第四至六卷,主要是赴港前的文章,其中,第四卷是笔者挑选出来的同“经济学大师”(诺奖得主或潜在诺奖得主)有关的文章。第五卷是笔者经济思想史时的作品。第六卷为北京大学读博、在韩国做访问学者、在中国社科院做博士后期间的三份读书笔记。后附六篇小品,分别来自《经济学茶座》和香港工作期间写的几篇雅俗共赏的小文。
第一卷国际金融危机面面观
次按真面目:从天使到魔鬼的蜕变(2007年8月)
贸易战新杀手锏:安全标准(2007年8月)
中国股市正在步日本后尘?(2007年9月)
伯南克减息:市场挟持VS暗度陈仓(2008年2月)
越南危机的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2008年6月)
金融海啸触发“国家破产”危机(2008年10月)
出口急跌打击亚洲外向型经济体(2009年2月)
债务危机笼罩东欧(2009年3月)
避税天堂为何成为富国“眼中钉”?(2009年4月)
金融海啸重塑世界汽车业格局(2009年4月)
谁来为庞大的财政赤字买单?(2009年5月)
贸易保护主义:暗潮汹涌难成气候(2009年10月)
第二卷内地财经热点探析
解读中国经济奇迹
写在新中国成立55周年之际(2004年9月)
两个“万亿美元”的喜与忧(2004年10月)
美国严重高估中美贸易逆差规模(2005年3月)
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多方博弈(2005年4月)
“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贡献巨大(2007年8月)
中央企业步入全面整合期(2007年10月)
北京奥运投资及收入将创历史新高(2008年7月)
诺奖得主解读“中国奇迹”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10月)
中国开启地方政府发债大门(2009年3月)
如何看待中央与地方GDP差异(2009年4月)
内地创业板:“首日爆炒”的疯狂与理性(2009年11月)
内地“加薪潮”背后的深层原因(2010年6月)
第三卷香港社会经济解读
香港经济已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和沙士冲击的阴影(2004年7月)
邵逸夫奖:弥补诺奖缺憾,彰显中国实力(2004年9月)
真正的民主具有宽容精神(2004年10月)
评董建华特首2005年《施政报告》(2005年1月)
揭开经济自由排名的面纱(2005年1月)
香港自由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2005年2月)
评唐英年2005~2006年度财政预算案(2005年3月)
解决失业问题不应以牺牲比较优势为代价(2005年9月)
评行政长官曾荫权首份《施政报告》(2005年10月)
香港正式推出存款保障计划(2006年10月)
人民币加速升值,港币何去何从?(2006年12月)
香港金融高层大换班(2009年6月)
第四卷经济学大师的智慧
斯蒂格利茨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2001年)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及其应用(2002年)
卡尼曼和史密斯对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的贡献(2003年)
赫尔普曼对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贡献(2003年)
恩格尔和格兰杰对经济计量学的贡献(2003年)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对动态宏观经济学的贡献(2004年)
第五卷经济思想史研究
斯密思想体系的一致性
“斯密问题”略论(1999年)
对斯密研究方法的评价与新评价(1999年)
斯密分工理论及后世的争论
兼论《国富论》第一篇与第五篇的“矛盾”(1999年)
从李嘉图学派解体看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嬗变(1998年)
价值与价格:历史的考察(1998年)
对我国经济学说史研究现状的思考(1998年)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
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世纪末回眸(1999年)
一部值得推介的经济思想史教科书(2010年)
第六卷经济学读书笔记
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1998年)
从新古典增长到内生增长:基本分析框架(2002年)
人文发展的理论框架与经验应用
基于阿马蒂亚.森能力方法的考察(2003年)
附杂文选录
梁启超论中国群治不进之根由(2002年10月)
香港应该捍卫什么样的核心价值(2004年6月)
爆竹声中的文化幻觉(2006年2月)
都是GDP惹的祸(2010年1月7日)
令人困惑的香港人才问题(2010年3月25日)
观新版三国,侃经济人生(2010年6月3日)
在韩生活的尴尬事(2010年7月10日)
中韩图书馆二三事(2010年10月2日)
文集按照“国际金融危机”、“内地经济”和“香港经济”,在作者2004~2010年写作的数百篇文章中各挑选出12篇,作为文集的前三部分,“文集”第四至六卷,主要是赴港前的文章,大多写于1998~2003年间。第四卷是同“经济学大师”(诺奖得主或潜在诺奖得主)有关的文章。第五卷是笔者1999年前学习经济思想史时的习作。最后一卷即第六卷是笔者挑选的三份读书笔记,它们分别写于1996~1999年在北京大学读博、2002年在韩国做访问学者和2003年在中国社科院做博士后期间,它们均是为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写作准备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