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40.0
本书试图通过美育的独特视角探讨一种不同于“应试教育”的“人的教育”,从美育的基本理论、西方美育发展、中国美育发展与当代美育四个部分共十五讲论述了美育的“人的教育”的特性及其丰富内涵,在理论阐释与实践总结中深入理解和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可为当下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也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名家通识讲 座书系》总序
引言
第一讲 美育的性质:包含感性与情感教育的“人的教育”
一 鲍姆嘉通与“感性教育”
二 席勒与情感教育
三 马克思与人的教育
第二讲 美育的学科特性
一 作为边缘交叉学科的美育
二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育
三 作为美学学科的美育
四 作为教育学学科的美育
第三讲 美育的特殊作用
一 “审美力”的培养
二 “生活的艺术家”的造就
第四讲 美育“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
《名家通识讲 座书系》总序
引言
第一讲 美育的性质:包含感性与情感教育的“人的教育”
一 鲍姆嘉通与“感性教育”
二 席勒与情感教育
三 马克思与人的教育
第二讲 美育的学科特性
一 作为边缘交叉学科的美育
二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育
三 作为美学学科的美育
四 作为教育学学科的美育
第三讲 美育的特殊作用
一 “审美力”的培养
二 “生活的艺术家”的造就
第四讲 美育“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
一 国内外有关美育地位的争论
二 从世界观培养的角度看,美育是一种“综合教育”
三 美育在社会中的情感协调地位
四 美育在教育中的“中介性”地位
第五讲 美育所凭借的特殊手段
一 公共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
二 艺术教育的特殊魅力
三 自然审美
四 美育的实施
第六讲 美育与大脑开发
一 神经心理学与美育
二 美育与右脑开发
三 美育调节大脑边缘系统的作用
四 美育调节脑内吗啡肽的作用
第七讲 生态审美教育
一 生态美育的提出
二 生态美育的基本内容
三 生态审美教育的实施——日本广岛大学个案分析
第八讲 西方古代“和谐论”美育思想
一 吉希腊罗马的“和谐论”美育思想
二 卢梭的《爱弥儿》及其“自然人”教育与美育思想
三 狄德罗的启蒙主义美学与美育思想
四 德国古典美学的美育思想与走出古典
第九讲 西方现代美学的“美育转向”
一 叔本华:艺术是人生的花朵
二 尼采: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
三 杜威:艺术的生活化
四 弗洛伊德:艺术即原欲的升华
五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六 杜夫海纳:艺术是审美知觉的构成
七 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是造就人类素质的特有方式
八 福柯:“关注自我”的生存美学
第十讲 西方现代教育中的美育
一 “通识教育”与美育
二 德国的包豪斯与“艺术与工艺结合”的艺术教育观念
三 罗恩菲尔德有关人格与创造力培养的艺术教育思想
四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美育思想
五 戈尔曼“情商”理论中的美育思想
第十一讲 中国古代的“中和论”美育思想
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与“中和论”美学美育思想
二 中国古代的“礼乐教化”与“乐教”、“诗教”
第十二讲 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者:蔡元培与王国维
一 蔡元培对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性贡献
二 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论”美育思想
第十三讲 中国现代其他主要美育理论家
一 梁启超的“新民说”及其美育思想
二 朱光潜的“人生论”美学与美育思想
三 丰子恺的“人生一同情论”美学与美育思想
第十四讲 美育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新趋势
一 后现代转向与美育
二 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教育
三 网络文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十五讲 中国新时期美育的发展
一 我国新时期美育逐步走到社会前沿
二 我国新时期美育的发展历程
三 我国新时期美育建设的重要成果与共识
四 我国美育事业的未来发展
后记
美育,即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美育既是一种教育形式,又是一种教育观念,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