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1.8
精神分析可以扩展到艺术、社会、人类精神困境和生命的意义等诸多领域。
编者的话
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
《精神分析引论》导读
第一编过失心理学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什么是过失
第三讲过失背后的秘密
第四讲过失的心理学解码
第二编梦
第一讲什么是梦
第二讲梦的特点
第三讲梦的假说与释梦的技术
第四讲梦的显意和隐意
第五讲儿童的梦
第六讲梦的检查作用
第七讲梦的象征功能
第八讲梦的工作
第九讲梦例解析
第十讲原始的梦与幼稚的梦
第十一讲梦的欲望的满足
第十二讲释梦的疑惑
第三编神经病通论
第一讲精神分析法与精神病学
第二讲强迫性症候
第三讲创伤和潜意识
第四讲抗拒与压抑
第五讲性的生活
第六讲力比多的发展与成熟
第七讲性欲的发展与退化
第八讲症候是如何形成的
第九讲神经过敏
第十讲焦虑
第十一讲自恋
第十二讲移情
第十三讲分析疗法
前言
将经典学术名著全新通俗化编译的《经典通读》丛书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
说起来很有意思,策划这样一套大型普及版学术丛书,源于一次常规的新编辑培训。其间有老编辑教育新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涉猎一定要广,多读书至关重要。大家很自然地谈起应该读什么书,于是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休谟、卢梭、黑格尔、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师的名字及其相关著作被提了出来。但接下来的即兴调查却让人大吃一惊!在座的新老编辑近三十人,无论从学历还是所从事的职业看,怎么也属于知识阶层的人,但通读过《政治学》、《战争论》、《相对论》的竟然没有;读过《人性论》、《法哲学原理》、《资本论》的仅有一人;读过《社会契约论》、《物种起源》、《国富论》的两人……大家突然惊奇地发现,对这些名家名著我们几乎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详,阅者寥寥,令人汗颜。
为什么从中学到大学都耳熟能详的这么多传世经典学术名著,我们居然都没有拿起来读一读,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于是我们就此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可想而知,上面提到的这些经典学术名著,读者阅读率低得惊人。令人欣慰的是,同样的调查也表明,相当多的人都非常想读这些“人人皆知”但“人人皆未读过”的学术经典。之所以此前没有读过,与这些经典著作艰涩难懂或篇幅太长有很大关系。作为普通读者,大家只是想简单了解这些学术名著,并不需要深入研究。所以,几千年上百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都成为挡在学术名著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鸿沟,是阻碍经典学术名著从“人人皆知”到“人人皆读”转变的关键!要实现这种转变,让经典学术名著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重要。换言之,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经典通读”。虽然现在我国的出版事业极其繁荣,然而多数学术经典名著至今却尚未有通俗普及本,对普通读者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历史上,康德曾不得不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相对通俗的表述推广普及其《纯粹理性批判》;休谟更不得不作《人类理智研究》,乃至尝试亲自撰写《(人性论)摘要》,以补救其艰深的《人性论》出版时所遭到的冷遇。
鉴于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出二十部经典学术名著,组织一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编译改写成全新的普及本,推出了这套《经典通读》丛书,希望使普通读者也能来共同领略经典名著的思想精髓,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和充实、提升自我的目的。我们这里所谓的“通读”,就是想通过普及本的通俗化,使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通读经典,而不至于让经典只是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或成为催眠的道具。
出于这个目的,在内容上,我们一方面将一些大部头经典做了瘦身,力求这个版本能化繁为简,提炼出原著精华;另一方面也对一些文字量虽不多,但因时代久远或表述拗口的知名精短著作进行了大胆扩充,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又质朴流畅。同时在封面、版式设计上,我们也尝试改变传统学术著作的固有风格,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从而使普通读者能把握要旨,轻松、快速阅读。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有“替代”原著的作用,能满足大致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入门和辅助补充的作用。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编辑思想难度很大。目前对国内外文学作品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较多,也较为成功,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术名著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则比较少,像我们这样成规模重新编译改写的更是很少见到。
有些朋友质疑我们将经典通俗化的意义,认为原著难懂可以去看解读文章啊。我们以为,尽管有些经典名著可能不乏有解说性的文本,但这毕竟只是解说,而且还是解说者的“一家之言”,既无法让读者看到作品的原有概貌,也无法让读者领略到作品原有的内涵和韵味。所以,能够通俗展现经典学术著作的原汁原味必要且重要。
大师们的学术著作所表达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顺理成章,但在当时绝对都是超前的思想火花。所以对这些先进思想的表述,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达到通俗易懂、传播普及的程度。正是经过时间长河的积淀和考验,通过现代人自身的理解,才能将其更好地诠释出来。《经典通读》丛书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进行推广普及,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人类思想的硕果,真正做到“以文化人”的出版境界。
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丛书面世的一天。我们不敢奢望像康德和休谟自己改写其著作那样使这个通俗普及本也成为经典,但我们确实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能够使读者对经典不再望而生畏,真正实现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
客观地说,受限于能力和水平,这样的一个版本不当之处肯定不少。
但鉴于我们美好的编辑初衷,勤奋刻苦的编写态度,请读者原谅我们的疏漏,不妥之处还请不吝批评赐教。
最后,我们还是想说,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
《经典通读》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精神分析引论》主张精神分析是一项由科学、诗歌和文学所构成的杰作,它可以扩展到包括艺术、社会、人类精神困境和生命的意义等诸多领域。 许多人都想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但却苦于找不到一本合适的书。面对图书市场上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弗洛伊德的著作,有的晦涩难懂,有的又离题万里,读者不免感到无所适从。 弗洛伊德本人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精神分析引论》一书就是为了解决读者的这个难题。19151917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共作了28场演讲,这部书就来源于作者这些讲演的讲稿。讲稿共分三部分,开头两部分写得朴实平易,是对精神分析学说的简单引论,主要是为了迎合那些非专业的听讲者。到第三期演讲时,弗洛伊德认为听众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了,针对的不再是初学者,因而开始大胆地讨论一些更专业和更困难的课题,即神经症的精神分析。所以,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比前两部分要显得高深一些,作者在这一部分里得以传授他的有关精神分析的精华。所以,无论是对精神分析一无所知的读者,还是颇有研究的学者,都可以从此书中获益。 《精神分析引论》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的人门教材,此书基本上仅限于分析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和梦及神经症三项专题,对普及精神分析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过失心理学。在作者看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过失现象不是无意义的,它是人们内心深处两种相反倾向互相牵制又互相调和的心理行动。作者运用潜意识原理和抑制的学说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过失或失误现象,如笔误、口误、健忘、行动失误以及耳误等现象。从这些现象出发,探讨过失产生的心理根源,认为过失常用来满足一种应当禁止的愿望。 第二部分是对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指出,梦不是一种纯粹的生理或躯体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现象,其动机常常是为了寻求欲望的满足。梦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不是显现于表面的,而是一种潜意识的表现。当自我在既要休息又得不到完全休息从而放松戒备的时候,潜意识开始活动,于是便出现了梦。梦是遭到压抑的潜意识欲望的变相满足。梦为什么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呢?因为很多潜意识欲望不符合现实道德规范,要进行伪装,梦就需要对潜意识欲望进行限制和检查,因此只能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梦在本质上是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的体验。 那么,如何去解释梦呢?虽然梦对潜意识的出现有一种检查的机制,但它毕竟还是潜意识欲望的一种象征。所以,我们可以去分析解释它。释梦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梦的表面意义(梦的“显意”),而要从这些显在的梦境通过“自由联想”,推知那隐伏在背后的原念,从而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潜意识欲望(梦的“隐意”)。一般来说,梦的伪装,即梦的“显意”与“隐意”的关系有这样几种:(一)以部分代替全体;(二)暗喻;(三)意象(抽象的思想在显意里化为代替的意象,以达到隐藏的目的);(四)象征(梦的显意元素是隐意的象征)。梦对人们的生活具有调节功能,可以把思想变成幻觉,满足人们的欲望,排遣心中不良倾向,减轻道德文明的压抑。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精神病症进行精神分析。作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认为精神病症状是起源于潜意识的精神历程。 他提出人的意识系统是分层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个系统可比作一个“大前房”,意识停留在与之相邻的“接待室”。在这两个房间之间,有一个“守门人”,他对各种潜意识兴奋加以检查限制,不赞成的就被阻挡在“接待室”之外;准许进入的那些兴奋在能够引起意识的注意时才能成为意识。这个“接待室”就相当于前意识的系统。任何一种被压抑的冲动都是因为“守门人”不让它侵入前意识,以致不能冲出潜意识。所以说神经症是两种相反的心理倾向冲突而趋于调和的结果:其中一方代表被压抑的倾向,另一方代表主动倾向。潜意识欲望在转化为意识时遭到了压抑就产生了症候。治疗神经症时,只要能把受压抑的潜意识导入意识,症候就可以消失,但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就是性欲,神经症就是性的满足的代替。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作“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性生活。“性倒错”者有两类:(一)其性的对象已变,与同性恋者相同,他们都不要生殖器的接合,而以对方的其他器官或部位为替代;(二)性的目标已变,他们性欲的目标仅为常人所讲的性的预备动作。这两类性倒错者又各分为两种:第一种求得性欲实际的满足,第二种仅在想象中求得满足。性生活不等于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动力。“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有时表现为性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比如,婴儿的性生活是从吸乳开始的,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儿童以父母为对象的选择倾向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具体表现是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依恋母亲。到了青春期,“力比多”就导致孩子摆脱父母,去寻找新的性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治疗精神病的工作在于解放“力比多”,使其摆脱对先前的迷恋,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消除不良症状。 美国学者欧内斯特.琼斯曾盛赞《精神分析引论》,认为“精神分析文献的这个空白现在已经由一位最合适的作者所弥补,这就是弗洛伊德教授本人,他在百忙中费神写出这一本书,凡是临床心理学界都应当对他表示感谢。今后,我们对经常提出的问题可以毫不迟疑地回答说:这是开始研究精神分析的一本好书”。 尽管人们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和泛性论多有质疑与诘责,但弗洛伊德还是以极大的勇气和批判精神,大胆地揭示了芸芸众生秘而不宣的心理世界。这无疑是在自暴人类的丑恶,也正因此他才招致法西斯的迫害。 美国《图书》杂志曾这样评价弗洛伊德:“如果没有弗洛伊德,20世纪的面貌可能大为不同,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了解可能仍然少得可怜,而且我们时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也许不会出现。”【作者简介】 弗洛伊德,18世纪至19世纪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者。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让人类重新审视自身的本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尽管他的学说备受争议,但其影响却广泛扩展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自我与本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