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孟子》心得
曾国藩《孟子》心得封面图

曾国藩《孟子》心得

(清) 曾国藩, 著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9.8

书籍简介: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崛起湘乡,统百万貔貅平定天下,虽时移世易,功罪纵横,而从其本身立论,要亦震赫一世而足以炳麟千秋矣。其丰功伟烈,姑不具论,而著作等身,传诵不替。其《孟子心得》五卷,尤为当时学者所称道,为曾国藩善读古书之明证。其间列举各家释注考证,并为校正其讹谬处,其嘉惠于后学者至钜,是诚不可不为当今之读书界推荐焉。

书籍目录:

前言

例言

壹人性本善卷

贰孝弟之道卷

叁义利之辨卷

肆王霸之辨卷

伍治道之要卷

陆尚论古人卷

柒为学要领卷

附录

曾国藩原序

朱子《语类》五则

朱子《文集》一则

真西山《文集》一则

朱竹姹《经义考》一则

王白田《朱子年谱》一则

前言

曾国藩幼时家境寒素,资质普通,梁启超甚至认为曾国藩在同时代众多人杰中堪称“最钝拙”。曾国藩以中人之资,在国运衰微之时,却能创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成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其最大的秘诀就是善于读书。曾国藩一生读书甚多,而对于《孟子》用力尤勤。

曾国藩读《孟子》,不同于经师、讲师,不是为了书面的知识和学问,也不是为了在讲坛上夸夸其谈、标新立异,而是始终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内则修养德性,立志成圣;外则经世济民,以成王道。既要做实事,就不能不和外界接触,如果想把孟子所持有的理念、信念加以运用的话。那就更应该积极入浊世磨炼自己,直到能够自如地应付方方面面,而不会遭受挫败。就是这能经得起现实的严苛考验的应用之学.才是天下最大的学问,而非空泛的纸上谈兵。曾国藩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行的不是夸夸其谈的礼义文章、道德说教,所以梁启超说曾国藩之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都来自于实战经验,来自于质朴的持守,“故其亲切有味”,对我们现实的为人、处世、做事都能够在操作层面上有很大的启发。

孟子(约前385约前304年)名轲,出生于邹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县),距孔子的家乡不远。司马迁在《史记》中只为他作了一篇一百四十字的传记,后人对他生平的了解十分粗略。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很早就去世了,孟轲实际由他的母亲抚养长大,孟子在幼年很得力于母亲的教诲,“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汉代的《列女传》开始,被作为贤母教子的典范事例而广泛流传。

关于《孟子》一书,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说是孟子和“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志,作《孟子》七篇”。根据这段史料,《孟子》一书,虽有“万章之徒”参与编撰,但主要作者还是孟子自己,而且在孟子生前便已完成。所以朱熹对《孟子》一书的文风也高度赞扬,认为《孟子》“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七篇笔势如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因而可以从《孟子》人手学习“作文之法”。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孟子》,在孟子死后经过其门徒的编订,所以对于当时的诸侯皆称谥号。

现在流传的《孟子》共有七篇,约三万五千余字,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记载,西汉时的《孟子》传本有十一篇,今本《孟子》七篇属“内篇”,另有《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等四篇为“外篇”。东汉时为《孟子》作注的赵岐认为,这四篇的文辞、风格与“内篇”有很大的差异,可能是后人的伪作,所以后来就逐渐亡佚了。至于现在所传的《孟子外书》四篇则出于明人伪撰。

《孟子》一书,原来只是一般性的儒家著作,自汉唐以来,不列于学官。东汉王充有《刺孟》之作,对《孟子》大加挞伐。宋代的司马光、晁说之等人也把《孟子》当作“诸子”之一,认为他还不配当“圣人”。不过自唐代开始,由于儒家“道统”说的提出,《孟子》的地位渐渐抬高,“孔孟”并称的提法,逐渐取代了“周公孔子”并称的提法。五代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公羊》、《谷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了宋代,经过二程的鼓吹,朱熹《四书》的编纂,《孟子》作为“经”的地位才正式固定下来,并出现了“十三经”的提法。

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是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在其《题辞》中说《孟子》是“拟圣而作”,也就是说,《孟子》是模仿《论语》而作的,这一点和《孟子》同时的其他著作有所不同。《墨子》、《荀子》、《庄子内篇》等书,成书年代和形式与《孟子》相类,但它们每篇各有主旨,而篇名也与主旨相符。《孟子》却不同,各章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各篇也无主旨,只是积章成篇,篇名也只是撮取每篇第一句话中的几个字,并无含义。这些都类似于由门下弟子后人编撰的《论语》而不同于《墨子》、《苟子》、《庄子内篇》。赵岐、王充等人,也因此把《孟子》看作是《论语》的“传”,也就是不把《孟子》当作独立的著作,而是把它看作是《论语》这部“经”的一个注释。赵岐把《孟子》七篇分为上下卷,各取每篇第一句中的二或三个字,加“上”、“下”命名,后世的注本多从之,遂成为《孟子》一书的通用篇名。

南宋朱熹取二程、张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等几家之说.加工荟萃,条疏整理,编成《孟子精义》,后改名为《集义》。晚年又取其中最为精当者,编成《孟子集注》,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宋人注释《孟子》的代表作,也是阐述新儒家(理学)思想的经典之作。经学史家周予同先生评论《孟子集注》说:“当微言大义之际,托经学以言哲学,实自有其宋学之主观的立场。”(《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朱熹》)其对《孟子》的章句,也多为后世遵循。朱熹又从《礼记》中取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孟子》地位大为提高。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从《四书》中选取,且要“代圣人立言”,于是任何读书人都不得不把《孟子》读得滚瓜烂熟了。

《朱子语类》、《朱子遗书》中,提到朱熹还编撰过《孟子要略》一书,不过是书历代书目都没有记载,后世也没有流传。

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国藩刻印了《孟子要略》一书。在序言中,曾国藩谓是书是他的好友刘传莹从金履祥的《孟子集注考证》中搜缉而成。其实刘传莹并没有完成《孟子要略》的整理便因病去世。曾国藩因刘传莹之嘱托,缉成《孟子要略》,并加案语。朱熹的《孟子要略》早已遗佚,就算从新搜缉,也已失原貌。所以,《孟子要略》与其说反映了朱熹对《孟子》的理解,毋宁说更多体现了曾国藩对《孟子》的阅读次序、主旨提炼和心得体会。

前文提到《孟子》模仿《论语》,各章节之间无逻辑联系,孟子如此编次,自有其理由,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往往不得要领。曾国藩《孟子要略》把《孟子》全书的章节分门别类,归为七个主旨。第一篇论“人性本善”,第二篇论“孝弟之道”,第三篇论“义利之辨”,第四篇论“王霸之辨”,第五篇论“治道之要”,第六篇“尚论古人”,第七篇自言“为学要领”,其间列举各家释注考证,并为校正其讹谬处。又多加案语,指明一篇之大要。这样一来,《孟子》全书变得条理分明,初学者自可寻绎而入,而不致迷失方向,其嘉惠于后学者至钜焉。

本书就是根据曾国藩的《孟子要略》编辑而成。曾国藩是古今有数的善读书者,在《孟子要略》中,其片言只语,无不指明如何把《孟子》用于实践运用的方法。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是谁都可学尧舜而成为尧舜,或不敢说;但是曾国藩修身治德、经世致用的思想精髓和行为模式.大家都可以掌握、都可以学会。所以读本书,同时也是领悟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薛杰

内容摘要:

  曾国藩以中人之资,成就非凡之业,秘诀就是其读《孟子》方法。  千古以来读懂《孟子》且能以之经世致用者,首推曾国藩。  民生之本,正气之源,治理之道。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国藩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承前启后,卓为有清一代理学大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得善终。他精研《孟子》。养浩然正气而心怀天下,突破理学空谈义理性命的窠臼,以孟子学说修身致用、经世济国。在本书中,曾国藩把《孟子》原本没有逻辑联系的章节分门别类,归于七个主旨,条理畅达、秩序井然,为曾国藩善读古书之明证,也是今世有心读《孟子》并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的读者的首选读物。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曾国藩《孟子》心得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7529425
《曾国藩《孟子》心得》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华文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8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曾国藩《孟子》心得是华文出版社于2009.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2.55 的主题关于 儒家 ,孟子-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