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华书局
年代:2007
定价:35.0
本书针对1938年至1942年由延安兴起,并迅速扩展到桂林、重庆、香港、晋察冀等地区的文艺“民族形式”论争为主要论述对象,全面而系统地对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及其当代影响和意义加以研究,给其历史应有的地位和评价;同时扩充了近百年文学现代性研究的成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在21世纪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本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界第一部以专题专论的形式对延安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进行的系统研究,论著具有填补空白价值。同时,作者率先将“民族形式”命题与当代“中华性”、“本土化”命题相结合考察,对“民族形式”运动当代流变轨迹和影响做出清晰描述和把握。研究方法和切入问题视角富有时代和理论新意。
序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构架
第一章文艺“民族形式”:民族主义的文化诉求与民族国家的文化建构
第一节背景:民族主义政治转变影响下的文化上的民族主义诉求
一、政治上的民族主义策略转变
二、文化上的民族主义诉求
第二节文艺“民族形式”运动的发起及任务
一、在新形势下新的文艺运动的酝酿、发起及任务
二、从“旧形式”到“民族形式”
三、“旧形式”与“民族形式”的符号意义
第三节“民族形式”命题的理论来源与理解
一、斯大林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形式”理论
二、毛泽东对“民族形式”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与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与构建
第二章论争焦点之一:对“五四”新文学的评价
第一节对“五四”新文学评价的情况考察分析
一、运动发起者对“五四”新文艺的评价
二、“五四”新文学是否是“民族形式”
三、“洋八股必须废止”与民族性
第二节“欧化”与语言民族主义
第三节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紧张与意识形态转变的需求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悖论冲突
二、文学所属意识形态转变的需求
第三章论争焦点之二:“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论争
第一节“民间形式中心源泉论”的论争概况
一、“民间形式中心源泉论”与“新的国粹主义”
二、“旧命题”、“新命题”与“五四”新文学的阐释
第二节“现实主义中心源泉论”与胡风的“五四传统一现实主义”阐释框架
第三节向林冰“民间形式中心源泉论”的内在理路及思考
一、大众形式=民间形式=民族形式的等式构建
二、大众一知识分子关系地位的“重新配置论”
三、评价与反思
第四章文艺“民族形式”运动: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的转折点
第一节从个人主义文艺到集体主义文艺的转变
一、从“左翼”文艺大众化讨论到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
二、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历史突破
三、文艺“民族形式”运动的历史转折点意义
第二节知识分子的阶层分化与地位转变
一、葛兰西的“领导权”与“有机知识分子”理论
二、毛泽东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三、知识分子阶层分化、地位转变与思想改造
第三节创立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的新模式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对“五四”新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造
二、延安文艺的现代化及文艺“民族形式”运动的历史作用
结语
相关历史资料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改编。本书是对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的研究,当代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研究相对薄弱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它赖以产生的政治、文化根源的复杂性认识不够,或者说对其与民族主义政治策略、民族国家文化建构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民族形式与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文化、民间形式的内在关系,使文艺民族形式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101059816 如需购买下载《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华书局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1500 |
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研究是中华书局于2007.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6 的主题关于 文艺-民族风格-研究-中国-1938~1942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