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转换因子评价的城乡区位论
土地转换因子评价的城乡区位论封面图

土地转换因子评价的城乡区位论

余亮,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80.0

书籍简介:

中国经济正已惊人的速度先前迈进,不可否认其发展的背后存在着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各种问题,为此,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其中的“退耕还林”政策更是一种减少环境恶化,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本书尝试利用了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研究路线,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全书研究构成图示

第一章环境重建中的土地转换作用及其城乡区位因素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研究的目的

1.3已有研究和本书的特点

1.3.1全球资源一环境问题和宏观土地资源利用

1.3.2土地生产力和水资源的利用与评价

1.3.3环境支援、城乡一体化体系及社会经济视角的评价

1.4研究的区域及研究方法

1.4.1研究的区域

1.4.2研究的方法

1.4.3评价内容的构成

参考文献

第二章黄河中游地区城乡自然.社会体系和土地转换现实

本章内容导读

本章研究流程图

2.1黄河流域城乡自然.社会体系构成

2.1.1黄河流域的地理概貌

2.1.2黄河流域社会体系的基本特征

2.1.3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环境特征

2.1.4黄河流域城乡社会资源环境特征

2.2黄河流域城乡自然社会体系的维持和问题

2.2.1严峻的自然环境现状认识

2.2.2自然-社会体系的维持与发展

2.2.3黄河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考察

2.3良好的城乡自然-社会体系构建实践

2.3.1环境重建的现实和道路

2.3.2土地转换的手段及实践

2.3.3土地转换实践的条件构成

2.3.4土地转换的相关期望点

2.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黄河中游地区城乡土地资源及土地转换因子评价

本章内容导读

本章研究流程图

3.1黄河中游地区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土地特性

3.1.1黄河中游地区城乡土地资源特性

3.1.2影响黄河中游地区土地特性的诸因子

3.1.3黄河中游地区城乡土地转换因子评价

3.2土地转换之间的合理性问题

3.2.1合理性评价的意义和构成

3.2.2土地转换合理性的评价

3.3由自然条件判断的黄河中游地区植被分类

3.3.1黄河中游地区的植被分类及气候一植被方法思考

3.3.2黄河中游地区潜在植被区域的分类方法

3.3.3黄河中游地区潜在植被分类中的生命地带方法实验

3.3.4自然条件决定的黄河中游地区潜在植被类型特点

3.4基于自然植被条件的黄河中游地区土地转换区域

3.4.1栽培植被分布的评价

3.4.2潜在植被区域中的栽培植被评价

3.4.3基于自然条件评价的土地转换区域

3.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黄河中游地区自然性生产力的推算及其影响因子评价

本章内容导读

本章研究流程图

4.1黄河中游地区自然性生产力及其作物生产力模型应用

4.1.1EPIC作物生产力模型的应用理由

4.1.2以作物产量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力推算构成

4.2农地利用信息和使用EPIC模型的推算方法

4.2.1SpatialEPIC应用上的问题

4.2.2使用农地利用信息和EPIC模型的生产力推算方法

4.3黄河中游地区作物生产力的推算和验证

4.3.1推算地区与实验方法

4.3.2黄河中游地区种植信息图的提取

4.3.3种植信息图的可靠性检验

4.3.4根据EPIC模型的作物生产力分布推算

4.3.5推算结果的考察与概括

4.4影响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

4.4.1黄河中游地区水和农地坡度因子带来的制约影响

4.4.2影响农业生产的诸因素分析

4.5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用水的分析和推算

4.5.1输人数据的特征

4.5.2作物种植模式的确立

4.5.3农业用水量的基本推算方法

4.5.4推算的结果和考察

4.6影响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子作用机制

4.6.1年降水量增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4.6.2年气温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4.6.3年施肥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4.6.4农地坡度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4.6.5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作用机制概括

4.7基于农业生产力评价的黄河中游地区土地转换行为

4.7.1影响农业生产评价的诸因子

4.7.2由农业生产实际决定的黄河中游地区土地转换评价

4.8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基于城乡区位论因素的黄河中游地区土地转换

本章内容导读

本章研究流程图

5.1土地转换可能性和城乡区位关联性因素评价

5.1.1评价意义及其评价指标选定的原则

5.1.2土地转换可能性的评价假定

5.1.3农地依存条件和条件变化的考察

5.1.4依据实地调查检验的农地依存条件变化

5.2实地社会经济调查的实施和检验

5.2.1实地调查与实施地区

5.2.2关于调查样本的典型性

5.2.3实地调查内容的设定

5.2.4调查和评价因素的加权考虑

5.3调查结果与农地变化类型概括

5.3.1调查结果概述

5.3.2调查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5.3.3农地变化类型(模式)的概括

5.4基于农地变化类型的农地依存状况变化

5.4.1农地依存状况和农业、非农收人的变化

5.4.2农业内部结构变化及其变化条件

5.4.3外出务工作用及其影响条件

5.4.4不同城乡区位模式下的土地转换特征

5.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黄河中游部分区域土地转换可能性的综合评价

本章内容导读

本章研究流程图

6.1基于城乡区位因素的农地变化模式可靠性及其应用

6.1.1农地变化模式的可靠性确认

6.1.2扩大区域后的适用可能性

6.2陕西省部分城乡区域土地转换的经济环境气氛

6.2.1区域内农户收入变化及其环境

6.2.2农业生产与农户收入状况评价

6.3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转换可能性的综合评价

6.3.1综合评价方法

6.3.2不同层面类型的土地转换可能量和农业生产量

6.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黄河中游地区的城乡可持续发展

7.1土地转换实施给予城乡社会一体化的促进和发展

7.2未来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及其潜在性问题

7.2.1农地减少及乡村人口变化

7.2.2粮食供求平衡及粮食安全

7.2.3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

7.2.4环境政策和支农体系

参考文献

结语全书概括以及今后的课题与期望

1全书概括

2今后的课题与期望

附件

附件1EPIC模型概要

附件2本书使用的主要数据汇总

附件3社会经济实地调查表

编后记与致谢

图版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运用了当前国际上在土地利用评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特别是黄河中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多元的评价系统和模型,得出了具有相当程度应用价值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收集各种信息,掌握了丰富的资料,而且能熟练地运用建立在数据库和模型库基础上的空间分析。因此,无论就理论基础还是研究方法,本书都是很有力度的创新之作。本书的出版可以给地理学、生态学、城乡规划、资源环境和信息等专业技术的研究人员带来新的理念和实际启发,也可以对有关政府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实施土地转换提供很有价值的案例参考。  本书以黄河中游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土地有关的各种自然、经济社会因子分析,尤其是论证市场、城市区位条件下的土地特性,尝试建立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来保证政策的实施,并促进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涵是在兼顾评价各种相关因子的基础上,突出考虑城乡区位因素的评价方法。  本书选择国家经济建设中比较突出的环境与生存、发展与安定的课题为研究对象,研究所取资料、数据均直接来自于社会发展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示范作用,可供地理、资源环境保护、信息和农林业等有关专家学者参考;亦可作为有关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和制定提高土地转换资金利用效率相关政策的依据。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土地转换因子评价的城乡区位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030201218
如需购买下载《土地转换因子评价的城乡区位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8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精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土地转换因子评价的城乡区位论是科学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326.23 的主题关于 造林-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