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3.0
本书内容介绍科学的限度在哪里?作为自然的标尺,科学与人脑思维的关系如何?科学与人文、社会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自序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科学的限度
第三章元科学
第四章科学与魔法
第五章魔法的万有理论
第六章天体的音乐
第七章科学与数学
第八章数
第九章量子魔法
第十章科学与心灵
第十一章科学与社会
第十二章科学与艺术
第十三章科学与感性
译后记
前言
写作本书有几个动机。首先是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信念,即只要时间足够长,科学就可以解释一切,包括传统上属于宗教和人文领域的那些永恒的人类奥秘。我称这种信念为“科学主义”,并感到有必要明确加以反对。另一个动机则源于我本人的物理学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本书是我早先那本《时间、空间和万物》(Time,SpaceandThings)的续篇。科学的部分本性由它在16、17世纪新柏拉图主义魔法世界中的起源所规定。我以前曾给埃塞克斯大学物理系的本科生开过一门与此论题相关的课程,这门课程使我在探究这种关联的过程中受益良多。我所探究的另一种关联是科学所留下的魔法残余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我希望强调,尽管科学力量强大,但它有着明确的限度。在科学的局限性突显的那些领域,其重要性必须让位于人文。
在写作过程中,TonyBruce和SimonCritchley提出了有益的建议,PaulineMarsh的编辑工作出色。SylviaRidley和AaronRidley认真阅读了本书的初稿,这大大有助于语言的清晰,避免哲学上的幼稚。尽管得到了这些帮助,书中一定还有不足之处。我希望这些缺憾将不会冲淡本书的结论(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是自明的),即科学与艺术在文化世界中是互补的,我们不应忘记这种基本的互补性。
Thorpe-le-Soken村,2001年1月
后记
本书作者布赖恩.里德雷是一位半导体物理学家,他最有名的科普著作《时间、空间和万物》已被译成中文(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科学是魔法吗》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科学的特征和限度、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真理的性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哲学问题。这些问题相当重要,也是当前很热门的话题。虽然这些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有不少文章进行讨论,但像内容涵盖这么广,又能独立成书的似乎还不多见。作者在这本以科学为主题的书中讨论了音乐、艺术、文学、魔法等诸多看似与科学无关的内容,试图揭示它们与科学的关系,为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打开了新的视角。
科学的限度在哪里?作为自然的标尺,科学与人脑思维的关系如何?科学与人文、社会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这是本文作者想要谈论的三个问题。
与科学内史相比较,本书所探讨的是科学的外向度问题,凡涉及自然科学的相关问题,本书都进行了卓有旨趣的分析与论述。比如,科学的限度、科学与数学、科学与精神、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社会等,在交叉面的论述,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可资思考的问题,深有意义。
透过书写,关照文本背后的思想,作者对科学主义盛行所表示的忧虑,对科学与艺术进行互补的期盼,可以说是跃然纸上。这样的责任感是令人感动的。对于一部导论著作,要想用区区二百页的篇幅就把这么多复杂的问题讲清楚,又谈何容易。我们只能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种讨论中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翻译这本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是我们两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这种愉快的合作极大地减轻了翻译过程中的痛苦,原本单调枯燥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愉快而多彩起来。
沈萌激和丁志萍为本书的翻译提供了不少帮助,在此一并致谢!译文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一定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谨识2007年2月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千百年来一直困惑着人们。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从科学本身来寻求答案,而是从艺术、音乐乃至心灵等诸多方面去探求科学的镜像,帮助人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科学的本质。作者从事的是物理学研究,但同样崇尚人文的重要性,并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互补的,站在这样的立场写作,使全书的观点客观中肯,很多言论发人深省,精辟凝练。本书设计简约时尚,是高校学生和普通读者比较理想的口袋读本。 有科学,那是后来的事儿。从宗教到科学,无疑,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巨大飞跃。但是,谁又能说科学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宗教呢?当大众对“科学至上”越来越顶礼膜拜时,科学家们却越来越感到狂飙背后的困境与疑惑。上帝掷骰子了吗?上帝之手到底存在吗?在这样的问题面前,似乎走了很远的科学,却像是在原地踏步。那么,科学究竟是什么?或许只有在科学之外寻找答案。本书涉及了艺术、魔法、音乐、心灵等诸方面,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我们由此观得科学的镜像,也看到了“无限”背后的“有限”。作者简介: 布赖恩.里德雷(B.K.Ridley),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皇家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学研究。《时间、空间与万物》一书使其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