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40.0
本书分析思想理论较深层次的文化基础,探索其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源,对诸如中西会通、中主西辅、中体西用、弥合中西和西学中源等思想理论进行文本解读与历史诠释,阐明其文化基础、内涵特征和递嬗过程,以及在教育近代化中的地位与影响;阐释社会历史现象中典型思想和事件的文化内涵,分析其中所蕴涵的思想与文化根源,深化对中西文化理解与教育近代化间关系的认识;探讨社会历史实践的文化前提、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从社会历史与文化实践的层面揭示中国近代化的逻辑形态特征及其影响。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对象范畴与核心概念
四、研究目标及其意义
五、本书架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及其社会影响
第二节 “西学”输入及其本土化对新式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中西文化理解”与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社会开放系统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第三节 交互文化性及其对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对象范畴与核心概念
四、研究目标及其意义
五、本书架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及其社会影响
第二节 “西学”输入及其本土化对新式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中西文化理解”与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社会开放系统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第三节 交互文化性及其对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第四节 “文化现代性”及其对教育近代化的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 中西文化理解与教育近代化
第三章 “中国主体意识”的兴盛:“西学东渐”与“采西学”的合流
第一节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兴衰与“采西学”的初萌
第二节 清代前期“西学东渐”的再兴及其社会影响
第三节 清末“采西学”发展及其层次过程
第四章 弥合中西的理论探索:从“中体西用”到“新学”思想
第一节 “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第二节 “新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部分 出洋学习西学深化与清末游学游历演进
第五章 出洋学习“西学”取向的确立:清末游学游历及其政策的制定与发展
第一节 洋务运动前后游学游历与游记
第二节 游学游历政策制定的环境因素
第三节 游学游历美欧政策的制定
第四节 出洋游历制度的形成
第六章 出洋学习“西学”中介的出现:清末游学游历美欧遇挫与游日浪潮的掀起
第一节 游学游历美欧遇挫及其现实原因
第二节 游日政策思想的生成
第三节 游日政策的制定与发展
第四节 游日浪潮的掀起
第七章 出洋学习“西学”内涵的深化:清末游学游历美欧的赓续
第一节 游学游历美欧赓续及其政策表现
第二节 “庚款”游美政策的兴起及其影响
第四部分 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思维发展与时代创新:教育近代化的逻辑形态特征
第一节 对外开放思维发展的逻辑模式
第二节 “西学”输入及其本土化的逻辑过程
第三节 传统及其现代性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逻辑关系
第九章 历史启示与借鉴意义:教育近代化的经验及其现代价值
第一节 教育近代化研究的初步结论
第二节 清末出洋游学游历的现代启示
第三节 创新贡献、存在的问题与深化研究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史著
二、外文译著
三、专题论文
四、外文著述
附跋
后记
《文化理解视野中的教育近代化研究——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着眼于“大历史”和“大教育”的研究范式,建构了“中西文化理解”分析框架,从“中西文化理解”视野分析与探讨了教育近代化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分析与探究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及其特征,阐明中国近代化的逻辑形态特征,“中西文化理解”与教育近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西学”输入及其本土化在教育近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强调“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与变化是教育近代化中的重要问题。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文化理解视野中的教育现代化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0539928 《文化理解视野中的教育现代化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西安 | 出版单位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2 × 14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文化理解视野中的教育现代化研究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1.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529.52 的主题关于 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国-清后期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