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50.0
本书是分章以次(Order)来问和答的。书中介绍了对流云的分类;冰雹云和冰雹结构;防雹;强对流—阵雨云及增雨62~78问;强对流—雷暴云及防雷;强对流大风及防风86~87问;层—积混合云及增雨;对流云系动力学研究91~108问;青藏高原的对流云的特点及效应;观测和分析中的问题。
序
序二
序三
读后感
著者的话
第一部分 引言
1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本书?
2 如何写这本书?
3 怎么才能来解答疑难问题?
4 人工影响天气的大气学科和业务特征是什么?
第二部分 对流云的分类
5 为什么要对对流云进行分类?
6 如何来作对流云的分类?
7 如何来对冰雹分类?
第三部分 冰雹云和冰雹结构
8 形成冰雹的基本动力条件是什么?
9 形成冰雹的过程是怎样的?
10 雹胚形成的条件和时间长短?
11 冰雹云概念模型有哪些?
12 超级单体雹云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13 冰雹云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概念模型是怎样的?
14 为什么强冰雹云具有非对称的水平旋转着的垂直对流环流?
15 为什么强冰雹云具有上升支气流与下沉支气流对峙着的对流环流?
16 冰雹形成中的疑问有哪些?
17 如何发现强对流云中有“穴道”结构?
18 “穴道”有些什么功能?
19 “穴道”有几种特征走向?
20 “穴道”的体积有多大?为什么说“穴道”区域只占强对流云体的
21 什么是“穴道”的强度?什么是冰雹“穴道”?什么是阵雨“穴道”?
22 判定“穴道”位置的动力学原则是什么?
23 “穴道”中各种水凝物粒子的优势平衡位置在哪儿?
24 新的典型超级单体雹云的概念模型是什么样?
25 在实际自然雹云中能观测到“穴道”结构吗?
26 为什么外国学者“失之交臂”,没有发现冰雹“穴道”?
27 多重循环运行增长是冰雹的分层结构的成因,但在自然云中是如何进行重复循环增长呢?
28 为什么强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在特征RHI上具有BWER或wER结构?
29 为什么强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在特征PPI(平面位置显示)上常具有低层勾状回波结构?
30 为什么具有强垂直运动的强对流系统可用水平涡旋来识别?
31 强冰雹云的雹、雨、云区分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32 为什么强冰雹云形成要有“前赴后继”的酝酿时段?
33 超级单体与一般单体结构上的差别是什么?
34 为什么冰雹有分层结构?而有些大冰雹的主体结构只占众多层中的1~2层?
35 如何正确理解冰雹浓度与雨滴浓度的差别?
36 冰雹云雷达回波结构与云体气流分布的关系?
37 为什么强对流云体的合并与分裂都是强化的反映?
38 超级单体雹云的变异(或非典型)的概念模型是什么样?
39 强对流云过境时的地面要素变化的含义是什么?
40 为什么冰雹云会发出“蜂子朝王声”?
第四部分 防雹
第五部分 强对流——阵雨云及增雨
第六部分 强对流——雷暴云及防雷
第七部分 强对流——大风及防风
第八部分 积层混合云及增雨
第九部分 对流云系动力学研究
第十部分 青藏高原对流云的特点及效应
第十一部分 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和分析中的问题
第十二部分 讨论和结语
尾声 水汽之歌
参考文献
附录相关基础知识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气象业务,需要用“拾遗补缺”的方式来完备理论体系,也需要去梳理业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力图不断为学科发展和提升业务水平“添砖加瓦”。《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着重从对流云(系)物理学及其应用于防雹和增雨的角度,对12个部分的130个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试问答。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可供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云一降水物理学、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强对流性灾害天气预警的科学研究、业务、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2958084 如需购买下载《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气象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是气象出版社于2014.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P48-44 的主题关于 人工影响天气-问题解答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