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眼
风暴眼封面图

风暴眼

(澳) 怀特 (White,P.) , 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4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怀特的代表作。它通过生命垂危的老富孀亨特太太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以及对她一对儿女和周围人物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人的自私、冷酷和社会的腐朽堕落。

书籍目录:

译本前言

一把解剖灵魂的手术刀

评怀特的《风暴眼》朱炯强

主要人物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附录

诺贝尔授奖辞

难忘的1989年7月21日

怀特作品要目

前言

……

也许正因为如此,有的西方评论家对怀特持全面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的小说“异常地富有敌意”,是“歇斯底里的厌世之作”,有的甚至说他是“蓄意制造混乱”,而更多的评论家则对他的写作手法提出异议,抱怨他的作品过于冗长、晦涩、不可理喻。

这最后一点倒近乎事实。怀特的小说大多篇幅浩瀚、寓意深奥、用字冷僻、比喻奇特,而且没有什么情节。他着眼于人物的塑造和景色的描绘。怀特曾对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说:“对我来说,人物是至关重要的,情节我不在乎。”所以有人认为怀特的作品根本就不能算是小说,只是他自己才明白的天书;有的则称他的小说为散文,是“文学味太重的散文”。

怀特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在《风暴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人说,怀特在《风暴眼》中重复了他前几部小说中的人物,因而毫无价值;但有的评论家却因此而推崇《风暴眼》,认为这部长篇小说是“怀特二十五年中全部作品的大规模集中”。在谈到其表现手法时,有位评论家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设情节为横坐标,设人物塑造为纵坐标,那么《风暴眼》就是一条沿纵轴而下的陡峭的抛物线。

《风暴眼》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叫亨特的老太太到了风烛残年之际,儿子巴兹尔和女儿多萝茜怀着共同的目的夺取遗产,都匆匆从国外赶回来,在老太太的病榻周围进行着尔虞我诈、煞费苦心的明争暗斗。对此,亨特太太一目了然。她亲口对子女们说:“你们飞来……无非是看我死,或者向我要钱。”确实,儿女盼望母亲早点死去,甚至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谋害亲生母亲。律师诈偷并用,捞一点是一点。就在这张笼罩着勾心斗角气氛的病榻上,亨特太太在恍惚中重温了她的一生,疯狂地追求着生活、探求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似乎是屡见不鲜的题材,但怀特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赋予它新意。他不是直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而是把笔触探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从心理剖析入手,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敌对,揭示人物腐朽、堕落的灵魂,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思考和怀疑。

无疑,小说的中心就是那个病床上的亨特太太。伊丽莎白.亨特出身贫寒,但却聪明漂亮,她以自己的美貌叩开了金钱的大门,成了富有的牧场主休伯特的妻子,一生中享尽了荣华富贵。她在物质上应有尽有,但始终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她摆脱了家庭的束缚,过着放荡的生活,疯狂地追求想象中的“极乐”境地。对这样一个典型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一个对世俗生活贪得无厌的追逐者,怀特冠以“亨特”(Hunter)的名字是不无道理的,因为英文“hunter”的意思就是“追猎者”。

生活曾授予她过多的权势和荣耀。可权势和荣耀有多大,她承受的孤独和寂寞就有多大。在物质生活上,她可以宣称自己为女皇,但在精神上却是个孤家寡人。难怪她不时喟然长叹:“漂亮的脸蛋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能赶走孤独和失望。”孤独像毒蛇一样纠缠着她,啮噬着她的心,既使她痛苦不堪,也促使她重新估量人生的真正价值。她渴望有人作伴,渴望有人谈话,“什么人都行,哪怕是头脑极其简单、非常蠢笨的人”。她觉得只有将自己编织进别人的生活图案,才能满足自己空虚的心灵,才能挽救自己。但结果却发现自己不但根本不能见信于人,甚至连自己的躯体也不愿陪伴那颗不甘沉寂的心。她只能自叹自怜,自我反省,自我发现,自我否定,在痛苦中度过一生:真实生活中的一生和乱梦中的一生。

在这里,作者刻意表现的是这么一种思想:心灵上的折磨,就是因为孤独。孤独是不可摆脱的阴影,铜臭窒息了一切,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自私自利,正如《风暴眼》中的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人人都是海岛。尽管与海水、空气相连,但谁也不会向谁靠拢,而且“最冷峻、最褊狭的海岛,莫过于自己的儿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亨特太太一生中不仅希望成为物质生活上的女皇,而且希望成为精神上的皇后,但结果,她的一生却是庸庸碌碌的一生、贪得无厌的一生,最终只能以便桶当宝座,在便桶上自己统治自己,在充当皇后的梦幻中倒毙在便桶之上。

然而,亨特太太在狂热的追求中没能达到的“极乐”境地,却在她心灰意冷,放弃了追求的时刻出现了。在她将近七十岁那年,她和女儿一起去布龙比岛消夏。由于争风吃醋,女儿弃她而走,刚认识并为之倾心的生物学教授不告而别,连岛上的伐木人也对她置之不理。她孑然一身,几乎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以致在风暴面前毫无惧色,置生死于度外,忘记了自我的存在。一阵风暴过后,天地骤然平静,周围是一片闪光的静谧,呈现出一个神奇的世界。被风暴撕碎衣衫、划破面庞的亨特太太意外地进入了梦寐以求的“极乐”境地。她找到了平静,找到了剔除一切人类丑恶的自我。一切占有欲都消失了。平时贪得无厌的亨特太太,这时竟因摘下的兰花容易枯萎而住手。她仿佛超脱了一切。“她不再是个人。尤其不再是个女人。她女性的神秘全被风暴给吹跑了。她只是一个存在物,或者说,只是这个闪光的珠子(喻海岛)中心的一个疵斑。”

……

内容摘要:

  本书是怀特的代表作,奠定了他文学巨匠的地位。作者善于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大跨度地将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编织在一起,细致而深刻地描绘人物的内在世界。作者曾获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叫亨特的老太太到了风烛残年之际,儿子巴兹尔和女儿多萝茜怀着共同的目的夺取遗产,都匆匆从国外赶回来,在老太太的病榻周围进行着尔虞我诈、煞费苦心的明争暗斗。对此,亨特太太一目了然。她亲口对子女们说:“你们飞来……无非是看我死,或者向我要钱。”确实,儿女盼望母亲早点死去,甚至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谋害亲生母亲。律师诈偷并用,捞一点是一点。就在这张笼罩着勾心斗角气氛的病榻上,亨特太太在恍惚中重温了她的一生,疯狂地追求着生活、探求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风暴眼》是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怀特的代表作,奠定了他文学巨匠的地位。  悉尼一座豪华的别墅里,镶着银太阳的宽大的花梨木床上,躺着年迈、垂死的大农场主遗孀伊莉莎白.亨特。护士、管家、医生、律师在周围穿梭、忙碌,多年未露面的一双儿女也长途跋涉地赶来,大家各怀鬼胎。小说以病床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开去,在围绕钱财而展开的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中,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心理分析和意识流的手法,揭示了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精神和情感危机,探索了人与人之间隔阂、冷漠和敌对的原因,提出了有关人的生存价值和人生追求的重大问题。  作者在书中采用了枝蔓式的立体交叉结构,以亨特太太生命垂危到下葬这一时段内的活动为故事框架,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既叙述了她享乐放荡而又充满不幸的一生,也描绘了她经历过的世事风云和接触过的种种人物。【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197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人类之树》、《福斯》、《坚固的曼陀罗》、《活体解剖者》、《风暴眼》等长篇小说和剧本《撒尔沙季节》、《快乐的灵魂》、《秃山之夜》等。  怀特的作品明显为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心理分析学说所影响。他善于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大跨度地将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编织在一起,细致而深刻地描绘人物的内在世界。他的小说大多篇幅浩瀚、用词冷僻。瑞典学院评价他为“一位社会批评家,正如一切名副其实的真正作家一样,他主要通过写人来批评社会”。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风暴眼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20世纪经典
9787544709026
如需购买下载《风暴眼》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译林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风暴眼是译林出版社于2009.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611.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澳大利亚-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