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
修身封面图

修身

刘锦贤, 著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分为七章,除第一章(导论)外,其余分心性内涵、进德要领、价值评断、政治观点、处世态度与人生理想等六章,共51个项目,将孟子的生活智慧,全面展现出现。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心性内涵

性善之说与生之谓性/民之秉夷,好是懿德/人皆可以为尧舜/性之与反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第二章修德要领

养心莫善于寡欲/养气与知言/居移气,养移体/求其放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知命与立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操心危,虑患深/仁在乎熟/豪杰自兴

第三章价值评断

义与利/王道与霸道/由仁义行与行仁义/执中与执一/天爵与人爵/大人与小人/大勇与小勇/狂狷与乡原/养志与养口体/所性与所乐/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第四章政治观点

仁者无敌/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与民同乐/富民而后能教民/任用贤才善士/乐天与畏天/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君臣对等互动/善战者服上刑/劳心与劳力

第五章处世态度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心系济世安民/天下溺,援之以道/不见召以为臣/说大人,则藐之/父子之间不责善/不以天下俭其亲/相友以德,不可有挟/教亦多术/品鉴以论人

第六章人生理想结论

以大舜为尽伦之典范/以孔子集大成之圣格为归趋

征引书目

前言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驺一作邹,本来是春秋时代的邾国,后来迁邹,改称邹国,位于现在山东省的邹县,与孔子的故居曲阜相距只有二三十公里。《孟子.梁惠王下》12章有“邹与鲁哄”的记载,又孟子在书末称他自己的家乡“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圣人当然是指孔子而言。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推断孟子的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90年至前305年,年86;而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则推断其生卒年为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周烈王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年84。两者相差超过十年。一般以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为诸侯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并天下称皇帝这段时间为战国时代。孔子说他自己“三十而立”(《论语.为政》4章),如果以姜《表》为准,把孟子人生的前三十年看做他的求学阶段,以后的五十多年看做他的做事阶段,那么孟子做事之初及生命结束之时,距离战国的始、末各约六七十年。由此看来,孟子可以说是战国中期的人物。

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孟子在孔子卒后近百年才出生,而“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相传受学于曾子,而曾子是孔子的弟子。

由此可知,孟子为孔子四传的弟子,所以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22章,此下凡引《孟子》者,皆略书名)又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2章)孟子志在学孔子,所以他说自己虽然未能亲炙孔子,却仍私淑孔子。孔子的弟子当中,除了颜渊与曾子能够默会孔子的圣蕴以外,其余多少都有隔阂。到了孟子,不但能够完全相契孔子的道德与智慧,而且凭着他的磐磐大才,将孔子浑圆通透的理境辨而示之,完成了儒家圣学的宏大规模。陆象山说:“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陆九渊集.语录下》)孟子将孔子的仁教义理推展开来,因而能够在百家争鸣、异端蜂起的战国时代,尽到了发扬圣学、端正人心的时代使命。

牟宗三先生以为孟子的思想纲维,可以用“即心言性,仁义内在”八个字来概括,可说独具只眼。性是人的特质;以自然生命的种种特质说性,是中国自古以来说性的老传统,与孟子同时的告子就说“生之谓性”(《告子上》3章)。但是在《诗经.大雅.熏民》中便有“天生燕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的诗句,是说上天将人道的常则赋予人,而人也喜好这种美德。这就表示在人的生命当中有一种先天本有的美德,以作为人道的常则。可见作为人道常则的美德也是人的特质,这就是人的道德性。孔子以“知道”赞叹诗句的作者(《告子上》6章),意谓他能够把握性命的真谛;可见孔子对这种特质深有领会,而且处处都在讲明这美善的人性。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29章)这是说仁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完具,只要有心实践,它就能体现出来。

仁如此,礼、义等人道的法则也是如此;因为仁是孔于思想中美善之德的核心,礼、义等道德法则都可以从仁引申出来。孔子虽然没有明白说出仁义等美善之德是人的特质,也没有说这些道德法则是由人的道德心生发出来的,但实际上却含有这个意思。到了孟子就直接说仁义是由人的道德心生发出来的,同时指出能够生发仁义的道德心就是人的本性;仁义是人的美善之德,所以他说性善。又仁义本来就具备于道德心之中,不是向外认知求得的,所以他说仁与义皆属内在,由此以纠正告子仁内义外的不通透见解。孟子并非不晓得人有驳杂的自然资质,但他认为唯有从仁义;之心看人性,才能够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唯有发扬人内在的道德理性,才能表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这就是他“道性善”的慧解。道德心能够生发仁义等人道法则,它是人道的大本,所以称它为“本心”;道德心是人先天就具备的,并且是纯粹美好的,所以称它为“良心”;道德心对善恶是非能够觉了分明,指引人为所当为,所以称它为“良知”。“本心”、“良心”与“良知”等词汇在孟子书中虽然各只出现一次(依序见于《告子上》10章,《告子上》8章,《尽心上》15章),但对其思想而言却是具关键性的用词,而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如陆象山重在言立“本心”,王阳明重在言致“良知”,由此再度将孟子圣学的精神,充分地发挥出来。

……有了这些初步的了解以后,以下将分六章五十一项目,对孟子的人生智慧作较详细的论述:第一章、心性内涵,这可以说是“本体论”;第二章、修德要领,这可以说是“功夫论”;第三章、价值评断,也就是“价值观”;第四章、政治观点,主要就“仁治论”而言;第五章、处世态度,这可以说是“淑世观”;第六章、人生理想,这可以说是“圣证观”。

第一、二、三章偏就成己说;第四、五章偏就成人说;第六章则是孟子的终极关怀,并以此作为本书的结论。至于各章每一项目的标题,大多直接采用孟子的用语,希望经由这些用语,能够更贴切地把握住孟子思想的重点。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主讲孟子生命哲学的书籍,该书由“心性内涵”“修德要领”“价值评断”“政治观点”“处世态度”等六个章节组成,其内容主要包括性善之说与生之谓性、养气与知言、王道与霸道、与民同乐、富民而后能教民等。书中大多直接采用孟子的用语,经由这些用语,能够更贴切地把握住孟子思想的重点。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课外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孟子与孔子的精神前后呼应,他将孔子浑圆通透的德慧辨而示之,完成了儒家圣学的宏大规模。他深刻体会到唯有立人道于仁义,才能安顿生命,才能使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本书分“心性内涵”、“修德要领”、“价值评断”、“政治观点”、“处世态度”与“人生理想”六章,计五十一个项目,将孟子的生命哲学,全面展现开来。【作者简介】  刘锦贤:1953年生,台湾彰化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国文研究所硕士、博士。曾任中学中文教师,台北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现任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张横渠思想研究》《儒家保生观与成德之教》《易道之“惧以终始”论述》《庄子天入境界之道路》《众生病则菩萨病》《康德美学析论》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修身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4323383
《修身》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海口出版单位海南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修身是海南出版社于2007.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2.5-49 的主题关于 儒家 ,孟子-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