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6.0
本书收录了民国时期最代表性的的40位女性。可以说是“她们”的人物纪传,也是“民国国民另一半”的历史缩影。作者用客观、辩证、历史的眼光,重新打量、描述、记录当年这些民国时期的奇女子,用人文主义的情怀,关注她们的不同寻常的一生。
一、林徽因:绚烂人间四月天
二、吴健雄:享誉世界的“核物理学女皇”
三、“生死场”中的萧红
四、从青楼女到实业家
五、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
六、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
七、“金笔女王”汤蒂因
八、杨荫榆:“广有羽翼的女校长”
九、陆小曼:“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十、史良:从名律师到国家领导人
十一、学林人瑞苏雪林
十二、菊坛戏梦了无痕
十三、关露:与魔鬼打交道的间谍作家
十四、一代画魂潘玉良
十五、张幼仪:中国第一个女银行家
十六、赵一曼:不愿做奴隶的“圣女”
十七、中国大地上孕育出的“赛珍珠”
十八、阮玲玉:“默片时代的骄傲”
十九、何香凝:霜重色愈浓
二十、林巧稚:未做过母亲的“万婴之母”
二十一、世纪冰心,与爱同行
二十二、赵一荻:与张学良相伴一生的红颜知己
二十三、施剑翘:击杀军阀孙传芳
二十四、庐隐:五四觉醒的女性
二十五、陈璧君:一个走错路的“厉害女人”
二十六、谢冰莹:投笔从戎的女兵
二十七、吴贻芳:中国第一任女大学校长
二十八、“仙才”张爱玲
二十九、川岛芳子:一个被称作“男装丽人”的东方魔女
三十、风雨沧桑话丁玲
三十一、胡蝶梦
三十二、戴爱莲:中国芭蕾之母
三十三、凌叔华:妙笔丹青两相宜
三十四、石评梅:凌寒独自开
三十五、李香兰:一张“国籍不清”的脸
三十六、郑苹如:虎穴除奸的女特工
三十七、江冬秀:与胡适白头偕老
三十八、苏青:“乱世里的盛世的人”
三十九、“金嗓子”周璇
四十、说不尽的宋美龄
后记
前言
2008年的金秋是个斑斓多姿格外媚人的收获季节,志勇君为团结出版社精心撰著的“民国往事”之《曾经风流》一书也杀青付梓了,为此,我和几位朋友心上又平添了一层别样的欣慰和愉悦。
《曾经风流》是一本新颖有趣的书。志勇以工笔和写意相得益彰的笔墨描绘出的“她们”,皆是20世纪活跃在的时代大舞台上,敷演着、创造着种种让人为之动容又难以忘怀的真实故事的非凡女性。她们的名字多是为后人所知,却又或是不知其详,或是尚不识其庐山真面目。志勇的《曾经风流》,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的,正就是一个个真实的本来面目的“她们”。
两载春秋,作者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钩沉、爬梳、辑录、稽佚、辨析、发掘。在掌握了大量资料、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物负责,对文字负责,对读者负责”的原则来进行著述。以史家的锐利眼光来观照历史人物的生存状态,以散文家的热烈笔触来抒写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以诗人的激情睿智来探寻历史人物的心灵奥秘,以平常人的柔情善意来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因而,走过我们面前的“她们”,是一个个人性化的具有人情味的知识女性和职业女性。即便是少数几个走上歪路邪路的女子,如陈璧君、川岛芳子之流,他对她们也是哀悯多于憎恶。在作者看来,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无法突破历史的局限,正与邪,对与错,是与非,每一个历史的拐点,常常只是一念之差,即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我想,这也许可以算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
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女权是个恒久不曾被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屈原的《天问》以及《山海经》、《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保存下来的远古神话中,有个女娲造人和炼石补天的传说,传说中的女娲便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获得了“人类始祖”的殊荣。但那不过是母系社会中女性崇拜观念的一种折光反映,因为那个女娲毕竟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神,而并非是个实实在在的女人。此后,中国历史上就有了褒姒、吕雉、卓文君、蔡文姬、西施、花木兰、武则天、杨玉环、薛涛、李清照、慈禧等耳熟能详的著名女子。不过,那些亭亭玉立、倾城倾国的美女,多是几个帝王权贵的附属品和玩偶。也曾有过几个才、识、胆皆不让须眉的奇女子,她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登上政治舞台大显身手,但那个冲破重重阻遏成为中国千古唯一女皇的武则天,人们对她也是贬多于褒。那个权欲熏心、掌管着清朝后期几代朝政、终至丧权辱国的慈禧,也只落得了个千古骂名。只有那少数几位才女、英女、烈女,倒是青史留名,但又多是命运多舛,难得善终。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当然是由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旧礼教造成的,而始于五代(也有起源于更早时期的种种传说)持续了千余年的妇女缠足的陋习怪俗,也成了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桎梏。
只有到了20世纪,妇女解放、女权、女子教育等一系列妇女问题才作为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解决。从此,女性登上了时代大舞台,跻身于反帝反封建、民族解放、思想启蒙、实业救国、科学教育文化改革等种种社会革命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撑起了半边天,众多的杰出女性成了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本书中的女革命家秋瑾、赵一曼、关露,女政治家何香凝、宋美龄、史良,女教育家吴贻芳、杨荫榆,女科学家昊健雄、林巧稚,女作家冰心、石评梅、谢冰莹、庐隐、苏雪林、萧红、丁玲、凌叔华、林徽因、许广平、赛珍珠、张爱玲,女艺术家潘玉良、阮玲玉、胡蝶、周璇、戴爱莲,女实业家张幼仪、董竹君,以及有着特殊身份和传奇色彩的赵一荻、江冬秀、陆小曼等,皆是由于参加过各种社会革命运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而名扬后世的非凡女性。
志勇是在紧张的本职工作之余撰写这部近30万字的书稿的。他是一位为特殊弱势群体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的社会工作者,因此,他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著述。他几乎把每天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理应享受的休闲娱乐时光全部投放到这本书的写作中。为了写好这部书,他牺牲掉了多少温馨的天伦之乐;为了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地写书,他常在晚上独自走出温暖的家,躲到已经没有人住的旧居冷屋里去写作。一坐在身旁摞着各种杂乱书刊资料的电脑桌前,他便心无旁骛地不停地敲击着键盘,同书中的人物对话,仿佛自己也混迹于那个遥远的时代生活中。有时,为了给一个人写5000字,他竟要读上百万字的材料。他写书的执著与沉迷,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诗人和散文作家,志勇那丰富的情感世界总是同外部世界紧密观照、紧相交融的。多少年来,他惯于随时随地用诗和文来表达心灵的感受,同身外的诸多新鲜事物进行对话。而在写作《曾经风流》期间,正是我们国家的多事之秋,他却仍然在尽应尽的责任之余,专注于《曾经风流》的写作。
民国历史是很有丰厚内涵的历史,随着“民国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对那段历史流露出更多的兴趣和更深沉的思考,但我相信这本书,不是一本趋时之作,它熔铸了作者更多学识、才情与见地,志勇在文字中内敛的真挚深沉的情感,细心的读者,是会感受得到的。我想。
后记
2006年的秋天,我接到著名摄影家、作家李江树先生的电话,约我为他主持的“历史的记忆”栏目撰稿一一介绍中国近、现代中国的知名女性。每月一篇,配成照片,在英文版《中国妇女》杂志和《中国妇女》(海外版)“黑白经典”专栏上刊载。
江树老师是我一直崇敬的艺术家,他供职的英文版《中国妇女》创建于1952年,是中国妇联唯一一本发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级外宣刊物,文字要求极高。糟粕所传非萃美,丹青难写是精神。隔着时间、政治、偏见、讹传的层层迷雾,用有限的篇幅,写出一个人一生的精髓,对于才力不逮,向来不善治学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第一篇稿子,我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将稿子发出之后,我仍惴惴不安,没料到的是,竟然得到一片喝彩。我受到了鼓舞,一篇篇继续写下去。当然,每一篇稿子都要劳驾江树老师从头到尾地“收拾”一番,再交给杂志社的专业人员翻译成英文,最后与世界各地的读者见面。
几期过后,“历史的记忆”这个栏目深为域外读者的欢迎,反响强烈,纷纷反馈他们阅读后的感受,甚至开列了一些人物名单(比如当年“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的妻子陈香梅女士等),渴望在该栏目中见到有关“她们”的文字。
在写作过程中,按照要求,我尽量将每个人物写得饱满、充实、耐读。渐渐地,集腋成裘,攒在手里的稿子有了一本书的雏形。恰在这时,团结出版社副社长么志龙先生与我通电话,了解到我的写作情况后,告知该社正在策划一套有关“民国往事”的丛书,其中的一个选题即是为“民国女子”立传。2005年,因参与一本书的写作,有幸结识了该社的几位编辑老师。他们对作者的特殊礼遇,高效快捷的作风,渊博扎实的学养以及不务虚名的人文情怀,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期待中的第二次合作,在三言两语中,一拍即合。这就是这本书的缘起。
民国历史,是离今天最近的一段历史,也是有待重新认识和挖掘的一段历史。一个时代已经死去,另一个时代尚无力出生,生活在那段时期的女性。大多生于晚清末年,经历改朝换代、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三年内战.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熏习的影响,一方面又要摆脱封建礼教的桎梏。在急剧动荡的大变局时期,她们以自身的品德、才华、行动,演绎了每个人极富戏剧性的、充满悲欢离合的生命故事。她们是一群渐行渐远的背影,时光流逝,难以褪淡留给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
写作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一方面是一个“补习历史”的过程,与此同时,又一次次体验了不同人生、各样生活的甜酸苦辣。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识人难,论人更不易。暂缓判断,慎于臧否,对于评说历史人物,是明智的,也是必要的。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我坚持采取存而不论、述而不作的态度,我所能做到的,是花力气去认识她们,了解她们,感悟她们,用自己的笔,表达一个“后生”对历史的遥祭。尽管行文中偶尔也忍不住流露一点个人的浅见,我希望这是能被读者所谅解的。
书中纳入了赛珍珠和李香兰两位外籍女子,相信读者不会责之为唐突。因为她们二人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中国度过的,她们的事业都与中国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她们都对中国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祖国”。
我要诚挚感谢江树老师最初的“催生”;感谢团结出版社的编辑对此书的“接生”;感谢我的恩师、著名学者、作家马嘶先生在繁忙的著述之余,为我写作“淘书”,撰写颇多鼓励之语的序言;感谢著名散文家、编辑家谢大光先生在见面、写信、通电话的时候,给予写作这本书很多有价值的具体指导和建议;感谢我的挚友、青年学者王俊杰为我搜集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史料;感谢我的文友牺牲自己宝贵的创作、阅读时间,为我细心校对;感谢家人分担了我的所有家务,保障了我的业余写作时间……
大恩不言谢。但我要说,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单单是一本个人著述,而是涓涓师生情、友情与亲情的汇合、凝聚与见证。
因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书中讹误之处,在所难免。所引述文字,恕难一一列出文献出处。诚心就教于读者方家,恭拜求詈,再致谢忱!
王志勇
2008年初冬于心远斋
在急剧动荡的大变局时期,她们以自身的品德、才华、行动,演绎了每个人极富戏剧性的、充满悲欢离合的生命故事。她们是一群渐行渐远的背影,时光流逝,难以褪淡留给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这本书是“民国另一半”的历史缩影,是文采飞扬、独具文学价值的散文佳作,是一个现代人对一群魅力女性所做的哲人解读;它是札记,是文论,是历史的碎片,是一个时代的吉光片羽…… 《曾经风流》是一本新颖有趣的书。作者以工笔和写意相得益彰的笔墨描绘出的“她们”,皆是20世纪活跃在的时代大舞台上,敷演着、创造着种种让人为之动容又难以忘怀的真实故事的非凡女性。她们的名字多是为后人所知,却又或是不知其详,或是尚不识其庐山真面目。这本《曾经风流》,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的,正就是一个个真实的本来面目的“她们”。【作者简介】 王志勇,祖籍河北丰润,1968年5月生于唐山,1976年大地震中截去右臂。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迄今在全国报刊发表各类作品60余万字,有作品被选入《中外散文选萃》、《疾病的隐喻》、《唐山大地震亲历记》等十几种选集。近年来,倾心于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曾经风流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2146181 如需购买下载《曾经风流》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团结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10 | 印数 | 5000 |
曾经风流是团结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8.5 的主题关于 女性-评传-中国-民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