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48.0
本书主要阐述和分析了TD-SCDMA HSPA的关键技术,系统结构,系统性能等,并且对后向演进的HSPA+和LTE的关键技术,系统结构也做了详细的分析;在业务种类方面,本书添加了关于未来通信中流行的VoIP和MBMS业务模型的研究和分析,最后本书对基于B3G系统的系统级和链路级仿真给出了相应的方法论,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本书重点在于 TD-SCDMA HSPA的研究和仿真,对于HSPA+和LTE也做了详细的描述。
第1章TD-HSPA概述1
1.1TD-HSPA标准化1
1.1.13GPP的TD-HSDPA的标准化2
1.1.23GPP的TD-HSUPA的标准化2
1.1.3CCSA的HSDPA的标准化3
1.1.4CCSA的HSUPA的标准化3
1.2TD-HSPA的演进(TD-HSPA+)3
1.2.1TD-HSPA+系统基本需求4
1.2.2TD-HSPA+标准化进展4
1.33GPP标准体系5
1.4TD-HSPA的网络结构8
1.4.1网络物理结构模型9
1.4.2功能结构模型10
1.4.3逻辑功能子网结构12
1.4.4UTRAN基本结构和通用协议结构模型13
1.5与WCDMAHSPA技术的差别15
1.5.1TD-HSDPA与WCDMAHSDPA的差别15
1.5.2TD-HSUPA与WCDMAHSUPA的差别17
参考文献17
第2章TD-HSPA关键技术19
2.1自适应调制编码(AMC)19
2.1.1自适应传输系统19
2.1.2自适应技术20
2.1.3信道估计误差和估计时延的影响22
2.1.4自适应编码调制25
2.1.5考虑快衰落和慢衰落的自适应技术27
2.2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29
2.2.1差错控制技术背景29
2.2.2传统的ARQ技术29
2.2.3HARQ32
2.2.4TD-HSPA的重传机制37
2.3快速调度41
参考文献42
第3章TD-HSDPA原理及基本结构44
3.1信道及映射44
3.2物理层结构47
3.2.1物理层模型47
3.2.2物理信道49
3.3MAC层结构56
3.3.1NodeB侧MAC实体56
3.3.2UE侧MAC实体59
3.4接口协议61
3.4.1UTRAN接口61
3.4.2对Iub接口整体的影响63
3.4.3对Iur接口整体的影响64
3.5参数配置66
3.5.1信令参数66
3.5.2UE终端类型67
3.6系统过程68
3.6.1AMC的实现68
3.6.2HARQ的实现68
3.6.3呼叫流程69
3.6.4移动性管理72
3.7多载波TD-HSDPA76
3.7.1物理层结构的变化76
3.7.2MAC层结构的变化76
3.7.3NodeB侧设计79
3.7.4UE侧设计81
参考文献82
第4章TD-HSUPA原理及基本结构84
4.1信道及映射85
4.2物理层结构87
4.2.1物理层模型87
4.2.2物理信道88
4.3MAC层结构94
4.3.1UE侧MAC结构94
4.3.2UTRAN侧MAC结构97
4.4接口协议101
4.4.1UTRAN接口101
4.4.2对Uu接口的影响102
4.4.3对Iub/Iur接口的影响102
4.5参数配置103
4.5.1信令参数103
4.5.2UE类型104
4.5.3系统提供的业务105
4.6系统过程105
4.6.1呼叫流程105
4.6.2移动性管理106
4.6.3AMC过程108
4.6.4HARQ过程109
4.7多载波TD-HSUPA110
4.7.1物理层结构的变化111
4.7.2MAC层结构的变化111
4.7.3接口的变化113
参考文献113
第5章TD-HSPA的业务介绍115
5.1MBMS业务115
5.1.1概述115
5.1.2TD-MBMS系统网络架构116
5.1.3TD-MBMS相关功能实体118
5.1.4MBMS基本业务121
5.1.5MBMS信道结构以及协议结构125
5.1.6TD-MBMS组网方式129
5.1.7TD-MBMS宏分集133
5.2VoIP业务134
5.2.1概述134
5.2.2VoIP业务QoS介绍134
5.2.3VoIP业务IP头压缩135
5.2.4VoIP业务模型136
5.2.5TD-HSPA系统下的VoIP138
参考文献140
第6章TD-HSPA无线资源管理141
6.1TD-HSPARRM概述141
6.2TD-HSDPARRM策略143
6.2.1功率分配143
6.2.2接纳控制148
6.2.3TD-HSDPA中的切换控制153
6.2.4HS-DSCH的链路自适应158
6.2.5快速分组调度(FPS)算法159
6.3TD-HSUPARRM策略163
6.3.1功率分配163
6.3.2接纳控制166
6.3.3HSUPA切换控制169
6.3.4HSUPA分组调度170
参考文献177
第7章TD-HSPA增强与演进179
7.1关键技术179
7.1.1MIMO技术179
7.1.2OFDM技术187
7.1.3MIMO与OFDM结合的优势197
7.2HSPA+198
7.2.1HSPA+的标准化进程和目标198
7.2.2HSPA+中所采用的关键技术198
7.2.3HSPA+的网络结构205
7.3TD-SCDMALTE206
7.3.1LTE的标准化进程和目标206
7.3.2LTE的物理层206
7.3.3LTE的网络结构213
7.4TD-SCDMA与移动WiMAX的共同服务(Interworking)215
7.4.1TD-SCDMA与移动WiMAX共同服务的需求215
7.4.2TD-SCDMA与移动WiMAX共同服务的候选方案217
参考文献219
第8章TD-HSPA系统性能评估方法221
8.1性能评估概述221
8.1.1关于M.1225建议221
8.1.2性能评估的准则221
8.2性能评估方法计算机仿真222
8.2.1链路级仿真223
8.2.2系统级仿真233
8.2.3链路级与系统级仿真接口245
8.3计算机仿真平台的结构和设计246
8.3.1链路级仿真结构和设计246
8.3.2系统级仿真结构和设计249
参考文献256
第9章TD-HSPA链路、吞吐量及覆盖性能258
9.1TD-HSPA链路预算258
9.1.1TD-HSDPA链路预算259
9.1.2TD-HSUPA链路预算265
9.2链路性能267
9.2.1AMC链路性能分析267
9.2.2HARQ链路性能分析268
9.2.3联合检测中的干扰和噪声抑制参数b因子268
9.3系统/用户吞吐量及覆盖性能273
9.3.1基于不同调度算法的TD-HSDPA系统性能273
9.3.2TD-HSDPA小区覆盖性能275
参考文献276
缩略语277
本书是国家“863”项目“TD-SCDMA系统级关键技术研究”(2004AAl23170)项目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是在多年从事“863”项目以及TD-SCDMA及其演进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围绕TD-HSPA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撰写了本书。本书全面介绍了TD-HSPA、LTE和HSPA+系统的基本概念、MBMS和VoIP业务特性、B3G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RRM)算法、系统/链路级仿真方法论和TD-HSPA的性能分析,同时对基于HSPA技术的各种应用做了阐述。本书内容循序渐进,从理论分析到实践仿真,结构清晰,对于从事TD-HSPA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TD-SCDMA系统的前向演进技术,详细描述了TD-HSDPA、TD-HSUPA系统的原理和物理层技术。通过对MIMO和OFDM等先进技术的分析,为读者剖析了B3G中的LTE和HSPA+相关技术的特点。本书从实践出发,结合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套有效的TD-HSPA系统仿真方法论,此外,书中还对TD-HSPA的系统性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本书内容循序渐进,从理论分析到实践仿真,结构清晰,对于从事TD-HSPA研发工作的技术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作者简介】 常永宇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无线通信中心学术带头人,北邮一高通联合研究开发中心主要技术负责人。研究领域主要是移动通信理论和应用,主要研究方向是移动通信系统理论与实现,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与Qualcomm、Nokia、中国移动、中兴、华为等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和运营企业进行过技术合作。在ICC、WCNC、VTC、PIMRC、通信学报等各大会议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70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申请发明专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