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5
定价:56.0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探求这两部分定型前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或成为了该书的内容,都属于《易》学溯源研究。本书研究时间范围界定为史前时期和商周时期。二十世纪下半叶,商周筮数易卦、商周以前大量的龟甲和卜骨,以及其它与《易》学阴阳观和尚中思想相关的考古遗存的大量出土,为《周易》溯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撑。本书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考古发现与《易》学卜筮文化溯源”。从龟卜、蓍筮这两种卜筮方法所采用的材料的特殊性的角度,分析了人们对其尊信的原因。通过对史前龟甲和卜骨材料的广泛搜集,分区、分期排比,得出了史前时期龟甲属于数占,卜骨属于象占的结论。二是“考古发现与《易》学阴阳观”。阴阳观是《易》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大量的史前考古遗迹、遗物都体现了《易》学阴阳观。以玉璇玑、玉琮、八角星纹、鱼鸟图、墓葬朝向等为据探讨了《易》学阴阳交易观、阴阳各归其类观和尚阳观的渊源,将阴阳观的渊源上推至史前时期。三是“考古发现与《易》学尚中思想”。尚中思想亦为《易经》中固有之思想。《易》学尚中思想在史前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中往往有明确的体现。水必有源,木必有根,《易》学尚中思想的形成一定经历从从史前时期萌芽、发展的历史过程。以敖汉陶人、凌家滩玉版、良渚文化高柄罐盖、牛梁河积石冢中心大墓、原始聚落、史前和三代城址等为据,探讨了《易》学尚中思想的渊源。四是“考古发现与商周筮数易卦研究”。对商周时期的二百多例筮数易卦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筮数易卦进行了专题研究,得出了“八宫说”、“综卦说”、“文王八卦方位说”、互体、大象、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等都可追溯着殷商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