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祠堂
百姓的祠堂封面图

百姓的祠堂

刘华, 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2.0

书籍简介:

本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介绍祠堂文化。

书籍目录:

乡土的圣殿/4

心灵的安居工程/20

恍若精神围屋/46

一个人的纪念碑/66

桃花源里可耕田/84

万家烟火一家风/104

标榜或者攀附/122

梦想着鱼龙际变/148

荣归的锦衣华裳/166

百柱的意味/186

像水稻一样分蘖/202

神人为谁欢聚/224

累着的娱乐精神/244

坐落在心的形局里/266

绚丽的辟邪物/292

后记/312

后记

如今的清明节是越来越热闹了。

城市早早地安排好了临时公交线路,早早地颁布了交通管制的告示;商贩们早早地准备好了足够的冥币和丰富的祭品,与时俱进的祭品花哨得令人喷饭,充满“搞笑”意味;而人们则忙着与家人相约,与周末相约,与天气相约。

如今的天气也搞笑了。那句古谚“清明要晴不得晴”,竟成了老皇历。近年我所经历的清明,几乎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明媚的春光,催开了满山杜鹃。于是,我年年前往的那座坟山,便成了城里人向往的花山。

尽管有林立的墓碑,林立的香烛,林立的青烟,人们的心情依然好极了,就像热得有些发躁的春阳。那座坟山的气氛,一点也不古典。因为花儿浪漫地开着,扫墓的人们也浪漫起来。大人们忙完该做的活儿,也随着孩子采花去了。此起彼伏的鞭炮,盖不住满山的欢声笑语。扫墓的理由,为举家踏青提供了机会。可是,在欢快氛围中生长的缅怀,难道不会像采回去的杜鹃花,很快便蔫了去?

这是我所亲历的城里的清明节。它是隆重的,也是空虚的。或许还可以更刻薄地说,它愈见隆重,则愈显空虚。仿佛,如今的人们祭祖重视的只是形式而已,敬畏的神圣的情感却悄悄地流失了。无疑,形式也具有维系情感的作用,不过,仅靠形式维系的情感大约只剩下苍白的铭记了吧7

至于乡村的现实情形,我在开篇已经说过。谁说那忙于修谱、忙于兴建宗祠以及寻找宗亲之类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宗族活动,不也是苍白的铭记呢?

毕竟,时过境迁,祖先崇拜正在成为历史,祈求祖灵庇佑的虔诚情感也将成为历史;宗族意识日渐稀薄,崇宗敬祖的心气难免也将作风云流散。毋庸讳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让人们摒弃了太多太重的精神因袭,获得了个性的极大解放,与此同时,人们也为之付出了一定的精神性的代价。比如,往往通过宗祠建筑集中反映出来的,可以约束人心的民间信仰,可以教化人心的人文传统,可以激励人心的集体情感,可以温暖人心的生活理想,和被冷落的宗祠共着命运,也是备受冷落。由此,我们不难管窥,传统生活那由神圣性和神秘性所构成的生活魅力,在今天迅速被祛魅、被消解的令人感伤的过程。

走进蝙蝠或蜘蛛盘踞的老祠堂,尽管里面凄清而昏暗,潮湿而阴冷,我感伤的心却总会莫名地兴奋起来。因为,它享堂上方的神龛,似有迷离的目光:供桌上猴年马月留下的残烛,仿佛虔敬的泪滴;立柱上的对联,是喋喋不休的叮咛;门面上的雕饰,是绵绵无尽的翘盼。那些砖木有血肉有神经,摸一摸,仍能感受到它的体温,神圣的情感因此油然而生。于是,我写道:我由它厚实的砖墙、粗大的梁柱,体味它象征人们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人类价值;由它显赫的门面、宽阔的空间,追索它激励后人勤劳上进、光大门第的精神价值;由它考究的建筑、精致的装潢,品评它极尽炫耀的外表之下,确实蕴涵着的艺术价值。

遗憾的是,许多至今仍让村人自豪的古祠堂,早已迁址于人们的记忆深处,连废墟也找不到了;许多风雨飘摇中的古祠堂,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一片片废墟,不仅是民间古建筑的废墟,也将是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精神的废墟;许多依然健在的古祠堂,幸运地得到人们的珍视,那珍视是厚厚的油漆、坚固的水泥和亮得刺眼的琉璃瓦,着上新装的历史变得滑稽可笑,这幸运便是大不幸了。

尽管如此,在历史上江西作为全国立祠最多的地区之一,至今乡间仍散落着蔚为大观的古祠堂,建祠祭祖的风气得以推广,也与朱熹、夏言这两位江西籍历史文化名人有关,历史上江西又是五次北人南迁的中转站,可以说,源远流长的宗族文化扎根于斯,却辐照着更为广阔的地区。我想,既然宗祠建筑承载着一个宗族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以及维系情感、支撑理想的宗法关系,那么,宗祠建筑本身也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因此,感受祠堂的建筑艺术及其装饰艺术,就是感受人们血脉相袭的思想感情、信仰崇拜、观念意识,就是感受众多姓氏各具魅力的生活史和精神史,并由此反观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风度,精神气质和心灵历史。那么,且把我的文字当做一束香火罢。

内容摘要:

  本书为“刘华文化随笔‘大地脸谱’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者试图从各个角度挖掘出寄寓在绚丽多彩的民间古祠堂中的情感和思想,引领读者去品味祠堂、想象历史,启发读者欣赏古祠堂的审美主动性,反观一个地域乃至我们民族的文化风度、精神气质和心灵历史。  在历史上江西作为全国立祠最多的地区之一,至今乡间仍散落着蔚为大观的古祠堂,建祠祭祖的风气得以推广,也与朱熹、夏言这两位江西籍历史文化名人有关,历史上江西又是五次北人南迁的中转站,可以说,源远流长的宗族文化扎根于斯,却辐照着更为广阔的地区。既然宗祠建筑承载着一个宗族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以及维系情感、支撑理想的宗法关系,那么,宗祠建筑本身也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因此,感受祠堂的建筑艺术及其装饰艺术,就是感受人们血脉相袭的思想感情、信仰崇拜、观念意识,就是感受众多姓氏各具魅力的生活史和精神史,并由此反观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风度,精神气质和心灵历史。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百姓的祠堂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426417
《百姓的祠堂》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南昌出版单位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百姓的祠堂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于2009.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