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2.0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发自樵夫的内心,讲述了一种平民百姓都能懂的哲学。在《坛经》中,生活和知识的多重贫困所构成的“原始性”、“纯粹性”,既是慧能生存的也是其哲学的起点。本书用现象学的解释学去“看”中国的佛教经典《坛经》,在和书斋哲学的区别中,描述了一种朝向真实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只是一种召唤或提醒,以帮助读者回归其现实生活的与内心的真实世界。
前言一 《坛经》的“文本重构”——缺席与出席 (一)原作者与原著的缺席 1 原作者与原著问题上的有关分歧 2 原作者与原著缺席的不可避免 3 原作者与原著的不可还原 4 原作者意图本身的不必追究 (二)改编者与改编本的出席 1 改编者与改编本出席的主要成因 2 改编与对原著的忠实 3 解读是改编的继续 4 解读者的眼光与境界 5 解读的机缘 6 “啐啄同时” (三)哲学小结
前言一 《坛经》的“文本重构”——缺席与出席 (一)原作者与原著的缺席 1 原作者与原著问题上的有关分歧 2 原作者与原著缺席的不可避免 3 原作者与原著的不可还原 4 原作者意图本身的不必追究 (二)改编者与改编本的出席 1 改编者与改编本出席的主要成因 2 改编与对原著的忠实 3 解读是改编的继续 4 解读者的眼光与境界 5 解读的机缘 6 “啐啄同时” (三)哲学小结 1 “獦獠”与宗教典籍 2 版本的演变与生存论 3 文本重构 4 起点并无一定 5 理解如何可能 6 力量来自何方二 《坛经》的“非关文字”——话语与无言 (一)解读《坛经》的当代语境 1 中国哲学的语言现状 2 改变中国在世界哲坛的失语状态 3 解读中国的宗教典籍 4 从对名人名著的解读到实际地生活 5 作为以实际行动为主的生命践履 6 改变中国老百姓的失语状态 (二)《坛经》的语言经验 1 地道的中国底层生存经验及其语言 (1)语言的社会分层与底层语言的生成 (2)“生活世界”及其“经验”的“文本”化 (3)底层生活与地气、底气 (4)土地与人生死攸关 (5)“土地”与中国哲学的渊源 (6)生命的草根性 (7)地气、底气、文气 (8)“气”与现象学 2 《坛经》所涉及的语言哲学问题 (1)“对话”的哲学思考 A.《坛经》“对话”文体的哲学意义 B.“对话”作为生命、他者的叩问 C.在“应对”、“回答”中所实现的生命 (2)“白描”的哲学思考 A.日常生活语言与“白描” B.日常生活的“白描”与哲学语言 C.以哲学视角来看“白描” D.“白描”中的“发生” E.“白描”与对“文本”的超越 ……三 《坛经》的“非精英”道路——人生的定位与定义四 《坛经》的“非精神”生活世界——精神生活与肉体劳作五 《坛经》的“作为动物的人”——兽、人、神后记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发自樵夫的内心,讲述了一种平民百姓都能懂的哲学。在《坛经》中,读者所“看”到和体验的,是日常的真实世界里的事件发生,是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相关“应对”,由此而形成并超越着人自己的“存在”。哲学家的职责,就在于不失时机地察觉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作出如其所是的描述。本书用现象学的解释学去。“看”中国的佛教经典《坛经》,在和书斋哲学的区别中,描述了一种朝向真实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只是一种召唤或提醒,以帮助读者回归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
饶有兴趣地阅读了您的手稿。尽管我还不能明确无误地理解您所有的思想;不过,我已经看出,您所关注的问题:在于无、在于沉默、在于我所思考的艺术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之间的关系上面。 ——H.-G.伽达默尔 “黄昏时的朦胧”和“黎明时的朦胧”,我把这两个名词送给你的文章。 ——钱钟书 郑湧同志的这一著作用解释学去解读《坛经》这部中国佛教的经典是有创新意义的,其中新见迭出,很有学术价值。特此推荐。 ——汝信 郑教授从他的老师伽达默尔那里向前走了一步,突破并越过了精神层面,进入实际生活,把精神哲学和身体哲学结合起来。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