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城堡

(奥) 卡夫卡 (Kafka,F.) , 著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卡夫卡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书籍目录:

译序

第一章到来

第二章巴纳巴斯

第三章弗丽达

第四章跟老板娘的第一次谈话

第五章拜访村长

第六章跟老板娘的第二次谈话

第七章跟老师的谈话

第八章等候克拉姆

第九章跟审问作斗争

第十章在旅途上

第十一章在学校里

第十二章助手

第十三章汉斯

第十四章弗丽达的指责

第十五章在阿玛丽娅家

第十六章奥尔茄和K

第十七章阿玛丽娅的秘密

第十八章阿玛丽娅受到的惩罚

第十九章请求

第二十章奥尔茄的计划

第廿一章杰里米亚

第廿二章分手

第廿三章比格尔

前言

《美国》、《审判》和《城堡》是被称为“西方现代派文学鼻祖”的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一1924)仅有的三部长篇小说。它们的部头不大,且均为未完成之作,“与那些与他齐名、著作等身的大师相比甚至有些寒碜”,但卡夫卡“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的巨大的洞察力,他那源于犹太血统、动乱年代和炎凉世态的无家可归感,他那对人类苦难的战栗的眺望,他那对人生崩溃的现场目击,都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部现代启示录,构成现代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7月3日诞生在奥匈帝国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卡夫卡的祖父是乡村屠夫,家庭生活贫困,他的几个孩子从小就得帮助家里干活儿,即使在冬天也得早早起床,而且常常赤着脚把肉制品送往周围的村子。卡夫卡的父亲十四岁起就不得不外出自谋生路,他当过走街串巷的小贩,二十岁当兵,升到排长,退役后定居布拉格,三十岁成家后开店经商,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积蓄了一笔财产,并跻身于犹太中产阶级行列,使其姓氏成为受人尊敬的姓氏。事业的飞黄腾达使他变得异常自信、偏执、暴虐和专横,他压制儿子的自由,使体质孱弱且非常敏感的卡夫卡深受其苦。卡夫卡的母亲出身于家道殷实的德国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娘家人祖上大多性格怪癖,好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且单身汉多;她本人性情忧郁,好冥想,这些对卡夫卡后来的生活及其忧郁悲观的性格之形成有很大影响。卡夫卡的父母共生育过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卡夫卡的两个弟弟分别在两岁和半岁时因病夭折。

卡夫卡六岁开始上小学,就读于肉市街德语男校(18891893);十岁时进入位于布拉格旧城的一所用德语授课的国立文科中学(1893-1901);十八岁起在布拉格德语大学学习。刚入校时他曾经学过两个星期的化学,并兼听艺术史课程,1902年夏天开始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屈从父命改学法律,1906年二十三岁时获得法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在律师事务所和法院见习过一年,1907年10月份起在布拉格一家私人保险公司做临时雇员,1908年7月进入布拉格波希米亚王国工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1922年6月因病退休。1923年卡夫卡重新研究希伯来语,同年9月迁往柏林,1924年3月由于健康状况恶化不得不返回布拉格。1924年6月3日,四十一岁的卡夫卡因结核病在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英年早逝。卡夫卡一生中数次恋爱,几次订婚,但终身未娶。

卡夫卡从上中学时就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他热爱写作,视写作为“性命攸关”的事,不过他的早期作品被他销毁了。他留存于世的最早的一部作品是他在1904年着手写的短篇小说《记一次斗争》。卡夫卡是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写作的“非职业作家”。在他去逝后,由他的生前挚友马克斯.布罗德汇编成十卷出版的遗作中包括了他写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速写、寓言、警句、信件、日记等,不过卡夫卡的主要成就是小说。除了三部长篇之外他还写了近八十篇中短篇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乡间的婚礼筹备》(1906)、《判决》(1912)、《变形记》(1912)、《在流放地》(1914)、《在建造中国长城时》(1918~1919)、《乡村医生》(1919)、《饥饿艺术家》(1922)、《地洞》(1923~1924)等。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写于1924年3月的《女歌手约瑟芬》。

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突出地表现了他的社会批判精神。这三部作品有一定的连续性,《美国》-5于1912至1914年。《审判》写于1914至1918年,《城堡》写于1921至1922年。它们都是在卡夫卡去世后由他生前的挚友马克斯.布罗德违背他的遗愿出版的,出版顺序为:《审判》(1925),《城堡》(1926),《美国》(1927)。

长篇小说《美国》原名为《生死不明的人》,1927年出版时被布罗德改为现名。小说的第一个章节《司炉》1913年发表,1915年获得德国最负有盛名的文学奖之一的冯塔诺奖。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由于女仆勾引他,并且有了他的孩子,他被父母赶出家门。他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在旅途中结识了船上的司炉。由于司炉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陪同司炉找船长说理,并巧遇移居美国多年、已成为百万富翁和参议员的舅舅。舅舅收留了他,并按照上流社会的标准让他接受全方位的资产阶级教育。卡尔过上了豪华的生活,而且学到不少东西;但是他却失去了自由,也体验到美国经济生活的冷酷无情。有一次仅仅因为他违背舅舅的意志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没按时回去,就被舅舅赶走。卡尔在旅店过夜时认识了两个失业的流浪汉德拉马什和罗宾逊,卡尔友好地对待他们,却受到他们肆无忌惮的利用和敲诈。后来他在一家饭店当上了电梯工,尽管那里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差得几乎令人难以忍受,但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并抓紧时间学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发展。不料一个半月后醉醺醺的罗宾逊来找他,为了把罗宾逊藏起来,他请另外一名电梯工替自己顶几分钟的班,结果因为擅离职守被解雇,临离开时还受到门房总管的残酷折磨,害得他失去了上衣以及所有的钱和证件。卡尔再次落入德拉马什手中,被迫当了他的佣人。卡尔希望找到一份有所作为、受人尊敬的工作,他逃了出来,最终被一家剧院聘用。卡尔是一个谦恭、善良、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小伙子,却一再遭到不幸,他三次被赶,并被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者和阴险的骗子利用,卷入一些讨厌的和秘密的冒险勾当中去。

小说通过卡尔.罗斯曼的遭遇,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劳资对立的现象,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作者没有到过美国,这里的美国并不是现实中的美国,而只是他虚构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充满敌意的陌生世界,卡尔.罗斯曼也仅仅是许多人的一种化身,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的遭遇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物质社会的种种弊端。

《审判》的主人公约瑟夫.K是一名银行襄理,为人正直、勤奋。在他三十岁生日的那天早上,一个奇怪的执法机构无端宣布他被捕了。经过审查,这个执法机构允许他照常上班,像往常一样生活,但又通知他,审讯时必须到场,而且审讯的次数会越来越频繁,这使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经过多方打听他才得知,是一个极为秘密的法庭在审理他的案子。他始终也见不到法官,许多可疑的迹象使他终日惶惑不安、心绪不宁。他决心反抗,并在一次审讯时当众抨击了司法机构诬陷好人、草菅人命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他四处申诉,并试图寻找周围的人帮忙。他找过律师、画家和谷物商等,但他们有的对他的案子不以为然,有的本身就是法院的人,有的则用自己对律师和司法人员卑躬屈节的例子开导他。他跟法院整整周旋了一年,终于明白,他斗不过这个庞大的机构。在他三十一岁生目的前夕,他被两个男人带到采石场用刀刺死。这部小说影射了奥匈帝国黑暗的司法制度的内幕,讽刺了法的荒诞,揭露了资本主义官僚机构的腐败,其情节扑朔迷离,象征色彩很浓厚。

《城堡》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在一个冬日的晚上,土地测量员K来到位于城堡附近的一个贫穷的村子里投宿,人们跟他要城堡伯爵的居留许可证.他自称是应伯爵之命来当土地测量员的才得以住下。第二天他前往城堡,想请求批准他在村子里落户。尽管他走的那条路始终指向城堡,可却怎/z,也到达不了城堡。他想在一个农舍里休息一会儿,却被车夫又送回了旅店。K通过电话跟城堡联系得知,他永远进入不了城堡。为了能够见到城堡办事处负责人克拉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一切手段拉关系。他找过村长,找过克拉姆的信差巴纳巴斯,甚至勾引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但都无济于事.一直到第六天他仍然没能进入城堡。小说到此中断,卡夫卡没有写完。据布罗德回忆,他问过作者小说的结局。卡夫卡告诉他,土地测量员没有停止奋斗,但最终疲惫不堪而死,这时才从城堡里传来准许他在村子里生活和2T_作的决定。《城堡》是卡夫卡的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能突出体现他的创作特色的作品。作品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城堡只是抽象、象征性的事物。它既象征着给人带来灾难的混乱的世界和无法捉摸的现实,也是整个国家统治机器的缩影。小说通过描写普通人与封建当局的严重对立,揭露了封建统治机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官僚主义作风。

卡夫卡的作品惯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曲折迂回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但故事怪诞离奇,无确定的时间和地点,不交代前因后果,跳跃性大,给人以梦幻、神秘、奇特的感觉。卡夫卡生活在处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封建落后的奥匈帝国,这三部小说的写作时间又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十年。当时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外表庞大、本质上却腐朽虚弱的奥匈帝国已经危机重重,风雨飘摇。1914年7月奥匈帝国借其皇储被暗杀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战争并没能挽救这个帝国的命运。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和国内革命运动的高涨,奥匈帝国终于彻底崩溃。然而旧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层出不穷。新旧矛盾的交织、社会的动荡不安,把普通老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使社会上的小人物吃尽了苦,受尽了罪。卡夫卡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他憎恨他生活的那个精神空虚、丧失人道的世界,他为世人感到苦恼;同时沉闷窒息的社会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使他对社会、对人类感到悲观失望。于是,“他的人道主义信念与对现存秩序的怀疑构成了他世界观的主要矛盾,认为目的虽有,却无路可走”。因此,他的作品很少有亮点,大多体现他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和不安,以及他对这个充满罪恶和丑陋的世界的愤怒和无奈。卡夫卡这三部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但无论是《美国》中那个不谙世事、无助的少年,还是《审判》中无罪的被告,或者是《城堡》中那个颠沛流离、一心想寻找一个栖身之处的异乡客,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境地,他们在离奇古怪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他们不停地努力、奋斗、反抗,却总以失败告终,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卡夫卡的作品以独特的方式揭露批判了封建专制的官僚体制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黑暗,在表现资本主义世界中人的异化方面可谓首屈一指,他的作品对以后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卡夫卡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他的梦魇般的作品寓意深刻,哲理性强,且具有象征主义特征。阅读卡夫卡的作品不能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仅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做具体化的理解,而应该挖掘作品的内涵及其象征意义,比如《审判》中法院办公的地方都设在劳苦大众杂居的公寓顶楼,法庭和顶楼分开来看本来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可一旦把法庭放到公寓的顶楼,它们便成了对普通百姓带有威胁性的,像无法驱除的噩梦似的时刻缠绕着他们的东西。这样的例子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举不胜举。所以,真正读懂卡夫卡的作品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有人甚至说,卡夫卡的全部写作是向阅读挑战,同时也是对阅读的考验。然而,卡夫卡的作品并没有因此而遭到被淘汰的悲惨命运,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拥有的读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以至形成“卡夫卡热”,他的三部长篇小说还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这一事实足以表明卡夫卡那些“单调”、“冷峻”的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内容摘要:

  《美国》、《审判》和《城堡》是被称为“西方现代派文学鼻祖”的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仅有的三部长篇小说。卡夫卡“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的巨大的洞察力,他那源于犹太血统、动乱年代和炎凉世态的无家可归感,他那对人类苦难的战栗的眺望,他那对人生崩溃的现场目击,都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部现代启示录,构成现代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堡》讲述了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城堡上任,却被拒于城堡之外,于是K同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K最终也没有进入城堡见到当权者。小说笼罩着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城堡上任,却被拒于城堡之外,于是K同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K最终也没有进入城堡见到当权者。小说笼罩着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城堡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卡夫卡长篇小说全集
9787506816090
如需购买下载《城堡》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书籍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城堡是中国书籍出版社于2007.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21.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奥地利-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