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128.0
本书是针对专业音响系统(用于室内剧场、室外演出场地等)的设计和调试编撰的专业书籍。全书分三篇共十章对音响系统设计和优化的技术基础理论以及实践进行全面的介绍。本书讲述的是一段声音的旅程。一方面,该书的主题是关于声音的传播过程,即声音借助音响系统,将声波辐射到空气中,最后被广大听众所接收;另一方面,这段旅程也涉及了作者一直在努力探索的复杂声音传播的本质过程。
第1篇音响系统
第1章声音的传输
1.1声音传输的目的
1.2声频信号传输的定义
1.2.1时间与频率
1.2.2波长
1.2.3温度的影响
1.2.4波形
1.3传输的量化
1.3.1分贝
1.3.2功率
1.3.3频率响应
1.3.4极性
1.3.5反应时间
1.4模拟声频的传输
1.4.1线路电平设备
1.4.2线路电平的互连
1.4.3扬声器电平设备功率放大器
1.4.4扬声器电平的互连扬声器电缆
15数字声频的传输
1.5.1数字声频设备
1.5.2数字声频的互连
1.6声学传输
1.6.1声能、声压和表面积
1.6.2环境的影响湿度与温度
1.6.3声学换能器:扬声器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声波的叠加
2.1引言
2.2声波叠加的属性
2.2.1声波叠加的定义
2.2.2叠加的条件
2.2.3叠加的数量
2.2.4电与声的叠加
2.2.5声源的指向性
2.2.6叠加的数学表达
2.2.7叠加的幅度
2.2.8叠加的相位
2.3响应的波纹
2.3.1叠加区域
2.3.2梳状滤波器效应:线性与对数
2.3.3叠加几何学
2.4声学交叠
2.4.1声学交叠的定义
2.4.2分频器的分类
2.4.3频谱的划分和频谱分频器
2.4.4空间分割器和空间声学交叠
25扬声器阵列
2.5.1引言
2.5.2扬声器阵列的类型
2.5.3耦合阵列
2.5.4非耦合阵列
2.6扬声器/空间叠加
2.6.1模拟函数
2.6.2扬声器/空间叠加类型
2.6.3吸声的影响
2.6.4环境的影响
第3章接收
3.1引言
3.2响度
3.2.1响度与dBSPL
3.2.2等响曲线
3.3定位
3.3.1引言
3.3.2声像
3.3.3垂直方向的定位
3.3.4前/后定位
3.3.5水平定位
3.4音调、空间感和回声的感知
3.4.1引言
3.4.2音调的感知
3.4.3回声的感知
3.4.4空间感的感知
3.4.5感知区域的检测
3.5立体声的接收
3.5.1引言
3.5.2声像区
3.5.3立体声的度量
3.5.4立体声的副作用
3.6放大声音的检测
3.6.1失真
3.6.2压缩
3.6.3频率响应的染色
3.6.4准透视关系
3.7传声器的接收
3.7.1引言
3.7.2传声器与人耳的比较
3.7.3测量传声器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篇设计
第4章评估
4.1引言
4.2自然声音与放大声音
4.2.1辐射、传输和接收模型的对比
4.2.2传输通道的差异
4.3声学专家与声频工程师的关系
4.3.1目标的比较
4.3.2折中方案
4.4发展趋势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预测
5.1引言
5.2制图
5.2.12-D图类型
5.2.23-D图类型
5.2.33-D世界的2-D图纸表示
5.2.4比例尺度
5.3声学模型编程
5.3.1引言
5.3.2简史
5.3.3扬声器数据文件
5.3.4声学传输属性
5.3.5吸声材料属性
5.3.6特性总结
5.3.7应用
5.4结论
第6章变量
6.1引言
6.2最小变化理论
6.2.1变化的定义
6.2.2变化的原因和标准进程
6.3扬声器/房间链路:透视比
6.3.1量角器和比萨饼
6.3.2最大可接受变化量
6.3.3非对称覆盖的考虑
6.3.4覆盖弓方法
6.3.5前向的透视比
6.4距离比
6.5最小声级变化
6.5.1单只扬声器
6.5.2耦合的扬声器阵列
6.5.3非耦合扬声器阵列
6.6最小频谱变化
6.6.1透视比、波束宽度和扬声器阶次间的关系
6.6.2扬声器阵列方法
6.7最小波纹变化
6.8重低音扬声器阵列
6.8.1端射型
6.8.2双单元直线排列技术
6.8.3反转式扬声器组
6.8.4耦合和非耦合线声源
6.8.5耦合和非耦合点声源
6.9结论
6.9.1.扬声器阶次和波束宽度
6.9.2最大功率与最小变化量的关系
6.9.3最小变化量覆盖形状
第7章技术指标
7.1引言
7.2技术指标的原则
7.2.1技术指标的定义
7.2.2目标和挑战
7.2.3特殊的问题
7.2.4特殊问题的答案
7.2.5折中
7.3通道/系统类型
7.3.1单声道
7.3.2双声道立体声
7.3.3多声道环绕声
7.3.4声源效果
7.4系统的细分
7.5子系统类型
7.5.1主系统
7.5.2侧向补声
7.5.3内补声
7.5.4下补声
7.5.5前区补声
7.5.6延时
7.6可量化的设计
7.6.1功率的确定
7.6.2能量的叠加
7.6.3形状的度量
7.7阵列设计程序
7.7.1主系统设计
7.7.2对称耦合点声源
7.7.3非对称耦合点声源
7.7.4非对称复合耦合点声源
7.7.5对称非耦合线声源
7.7.6非对称非耦合线声源
7.7.7对称非耦合点声源
7.7.8非对称非耦合点声源
7.7.9对称非耦合点目标源
7.7.10非对称非耦合点目标源
7.8切面
7.9挑台战争
7.10多声道声音
第3篇优化
第8章检验
8.1检验的定义
8.2物理测量工具
8.2.1倾角罗盘
8.2.2量角器
8.2.3定角卡片
8.2.4激光笔
8.2.5温度计
8.2.6湿度计
8.3简单的声频测量工具
8.3.1伏特/欧姆表(VOH)
8.3.2极性测量仪
8.3.3监听小盒
8.3.4阻抗测量仪
8.3.5示波器
8.3.6声级计
8.3.7实时分析仪(RAT)
8.4复杂的声频测量工具
8.4.1傅里叶变换
8.4.2分析仪基础
8.4.3信号的平均
8.4.4单通道频谱的应用
8.4.5转移函数的测量
8.5其他复杂的信号分析仪
8.6分析系统
参考文献
第9章验证
9.1引言
9.2测试工作的构成
9.2.1测试方案
9.2.2测试观测点
9.2.3测量的设置
9.3程序
9.3.1噪声与频率的关系
9.3.2总谐波失真+噪声(THD+N)
9.3.3最大输入/输出能力与频率的关系
9.3.4反应时间
9.3.5极性
9.3.6频率响应
9.3.7相频响应
9.3.8压缩
9.4传声器检验
9.4.1传声器的匹配
9.4.2传声器响应
9.5后期校;隹的检验
9.6其他的考虑因素
第10章校准
10.1校准的定义
10.1.1目标
10.1.2挑战
10.1.3策略
10.1.4技术
10.2校准的方案
10.2.1校准的“无政府状态”性
10.2.2校准的“君主制度”权威性
10.2.3校准的“资本主义”性
10.2.4“民主制度”的校准
10.2.5TANSTAAFL和排序筛选
10.3信息的获取
10.3.1校准的细分
10.3.2物理信息的获取
10.3.3电信息的获取
10.3.4声学信息的获取
10.3.5传声器定位的原则
10.4程序
10.4.1声学评估
10.4.2声级设定
10.4.3扬声器位置调整
10.4.4均衡
10.4.5延时设定
10.5操作步骤
10.6实际应用
10.7最后的处理
审听
10.8优化
10.8.1利用节目素材做声源
10.8.2有观众的情形
10.8.3温度与湿度
10.8.4舞台的声泄漏
10.8.5舞台传声器的叠加
10.8.6反馈
10.8.7多声道节目素材
10.8.8演出时传声器的位置
10.8.9作为节目声道的重低音
10.8.10结束语
后记
参考文献
词汇表
首部系统阐述采用现代工具和实用技术对音响系统进行设计和校准的专著,美国声学大师BOBMcCarthy23年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精髓巨献。本书为专业用户正确操控广受追捧的实用工具提供了专家性的指引,这些工具就包括双通道FFT分析仪、声学预测程序、现代扬声器阵列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等。通篇采用清晰的彩色照片和插图。 本书对利用现代的技术和工具对音响系统的设计和调校这一当前扩声领域热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分析。 本书由3篇,共10章构成。 第1篇主要论述与“音响系统”密切相关的声学、电声学,以及心理声学和生理声学的基础理论,其目的是探究声音传输系统、扬声器和人耳听觉的相互作用,该部分全面地阐述了信号的传输流程、途经可能遇到的一些因素以及终端如何接收信号的问题;第2篇论述的是音响系统的设计问题,即应用第1篇论述的基础知识去设计一个音响系统的问题,其目的是全面理解创建一个成功的传输/接收模型设计所需要的工具和技术;第3篇论述的是音响系统的优化问题,它注重的重点是对设计和安装音响系统的测量,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空间检证和校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