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90.0
中国文化生成史,本书作者以中国当下的生存实态为窥探口,反顾历史,比较中西方,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历程及特点。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知识性和学术性。
题记
一、当下
二、悖论
三、合力
四、结构
五、守望
导论 文化生成:从自在到自觉
一、“生成”:文化的无尽途程
二、“现代性”拷问下的文化自觉
三、近人对中国文化的两极评判
四、多层级变革互叠的当代文化生成
五、“俱分进化”
第一章 关键词
第一节 “中国”与“中华民族”
一、“中国”:地理一政治一文化概念交会
二、“中华民族”:□缊久远,定名近代
第二节 “文化”释义
一、“文化”与“文明”
二、文化的多重定义
三、文化的本质内蕴
四、文化结构
五、文化诸层次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节 “文化生成”:内源与外力
一、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二、博采外域,兼容并包
三、古今之辨与中外之辨
四、“文化力”比较
第四节 “文化生成史”:渊源有自的新兴学科
一、中国史籍对“文化生成”的丰富记述
二、西方文化史学的兴起
三、兼收中西的现代文化史学
四、两种偏颇
五、文化生成史的致思路径
第二章 文化生态:文化生成的基础
第一节 界说
一、鸟瞰人类家园——地球
二、“文化生态”与“文化生态学”
三、文化生态四因素:地理环境一经济基础
社会结构一政治制度
四、文化并非某一生态因素单独决定,生态综合体
决定文化生成走势
第二节 生态智慧
一、军事外交推动“凿空西域”
二、亚欧大商道
三、传道弘法之路
四、人类文化交流史上最恢弘的陆上大动脉
第三节 经略海上
一、东亚形势:负陆面海、陆呈板块
二、中西海洋观比较
三、海上丝路 海上瓷路
四、郑和七下西洋
五、郑和之后何以无“第二郑和”
六、明清“海禁”及近人海洋意识觉醒
七、通向大洋: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
第五章 农耕与游牧
第一节 两种前现代文明类型
一、气候之别与生活方式之异
二、农耕文明
三、游牧文明
第二节 农耕与游牧的冲突与融会
一、对垒
二、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御屏障
三、农耕一游牧互补融会
四、古代文学表现的汉胡关系——“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与“杨家将”、“说岳”
第六章 领主制一地主制递变
第一节 封建“领主制” 非封建“地主制”
一、农耕时代的两种土地所有制
二、殷商、西周:土地王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
领主经济阶段
三、周秦之际:土地制度变革
四、两汉一明清: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地主
经济阶段
第二节 地主经济下的历史宿命
一、城乡经济同一,城市依赖农村
二、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的周期性失调
第三节 乡村式文化旨趣
一、尚农重本
二、重实黜玄
三、安土乐天
四、兼容并包
五、圜道循环
六、求久顺变
七、中庸调和
八、自然节奏
第七章 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
第一节 16世纪以前引领群伦
一、农业与农学
二、采矿与冶炼技术
三、炼丹术与陶瓷术
四、医药学
五、天文观测与地震测定
六、科学发现
七、数学成就
八、中技西传
九、“四大发明”的世界性贡献
第二节 农耕文明优势终结
一、商品经济发展迂缓,小农业裹足缓行
二、16世纪以降文明创发源地西移
三、近人对农耕文明历史地位的认识
四、新生转进:城镇化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融合
《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以中国当下的生存实态为窥探口,反顾历史,比较中西方,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历程及特点。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知识性和学术性。 《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由冯天瑜编著。由人生与人物构成的文化,并非人的主观预设的产物,而是由历史条件和文化生态养育而成的。《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对中国文化的生成作“长时段”辨析,不满足于对个别“文化英雄”天纵哲思的追慕,也未止步于对某些引发剧变的短暂历史事变的关心,而着眼考察地理环境一经济土壤一社会组织一政治制度合成的“结构”对文化的推动及制约作用,揭示造就如此人生、如此人物、如此事件、如此思想的深层动力机制。 《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由冯天瑜编著。【作者简介】冯天瑜,1942年出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发“世界著名知识分子”证书。2010年儿月16日,中共湖北省委命名表彰为首批“荆楚社科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