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18.0
本书作者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
【译序】
【卷一】
十五岁以前
对上帝的祈祷与沉思
奥古斯丁的幼年
上学
【卷二】
十六岁
青春期
偷摘梨树
【卷三】
十六岁至十八岁
初到迦太基
西塞罗与《圣经》
加入摩尼教
他的母亲莫妮卡忧心忡忡
【卷四】
从十九岁到二十八岁
寻求拯救
痛失好友
受造物的短暂无常
他写了一本书
【卷五】
二十八岁
祈祷
福斯图斯来到迦太基
奥古斯丁前往罗马
来到米兰
【卷六】
二十九岁
莫妮卡来到米兰
他的内心仍在寻找
阿利比乌斯和内布利提乌斯
节欲问题
【卷七】
三十岁
意识到上帝乃是不会朽坏的
罪恶之源的问题
开始从过于有形的思维中解脱出来
需要基督
【卷八】
三十一岁
维克托利努斯的皈依
奥古斯丁的皈依
【卷九】
三十二岁
受教会接纳
莫妮卡之死
【卷十】
尾声
忏悔的理由
什么是上帝?
对记忆的分析
祷告
奥古斯丁的现状
真正的中保
前言
圣奥古斯丁(SaintAugustine),全名奥里利乌斯.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是罗马帝国向中世纪过渡时期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也是古代基督教的主要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他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同为基督教神学大师,被天主教和新教神学家们奉为神学的创始者,确定了宗教改革以前的教会神学,对于西方的历史进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奥古斯丁于公元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提城(Thagaste),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SoukAhras)。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父亲巴特利西乌斯(Patriceus)和母亲莫妮卡(Monica)却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设法筹措钱财供他远游求学,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奥古斯丁小时候在塔加斯提读书。后来又去迦太基学习文法和雄辩术。当时许多外省青年都是如此,先在当地的学校接受教育,然后去迦太基深造,以精通拉丁语和文化为荣,并把雄辩术和法律作为自己的前途取向,以期未来在罗马和米兰取得声望和成功。奥古斯丁也不例外。据说,奥古斯丁的学业历来不错,一直被人们视为前程远大,但他生性乐于冒险,现在既已远离了父母的管束,便有些沉迷于游手好闲、放荡无羁的生活,内心的情欲疯狂滋长。后来的几年里,他曾与一个情人同居,生下过一个男孩,名为阿得奥达多斯(Adeodatus)。在迦太基时,奥古斯丁还对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开始信奉摩尼教。学业结束后,他首先在家乡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但是因为一位好友亡故便前往迦太基教授雄辩术。后来,考虑到罗马的教学秩序较好,他又来到罗马,应当时罗马的执政官的要求前往米兰去做雄辩术教授。米兰是当时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那里,奥古斯丁结识了米兰大主教圣安布罗斯(St.Ambrose)。圣安布罗斯比他大十四岁,是一位卓越的大主教和政治家,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教会的权力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在米兰期间,奥古斯丁钻研了新柏拉图派的著作。由于受到这些著作,尤其是受到圣安布罗斯和母亲莫妮卡的影响,他最后放弃了摩尼教而皈依了基督教。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妮卡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因为在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曾被天主教祝圣,称为圣莫妮卡。奥古斯丁的父亲也是在她的引导下于去世前不久改信了基督教。公元386年,跟着奥古斯丁来到意大利的母亲为他的前途着想,迫使奥古斯丁将自己的情人送回非洲,与一位年龄小他一半的信仰天主教的姑娘订了婚。这使得奥古斯丁痛苦不堪,便与另一个女人风花雪月,以作排遣。可是还没有等到与那位姑娘结婚。奥古斯丁忽然受到了特别的和神秘的感召,下定决心要克服自身的意志软弱,过独身禁欲的生活。他于公元387年4月接受了安布罗斯的洗礼。受洗后不久,他的母亲辞世。他回到北非,与儿子和一些同性朋友一起追求一种宁静的修道院的生活。四年后,儿子阿得奥达多斯和最好的朋友内布利提乌斯的猝死促使他接受邀请去离迦太基不远的北非希波教区(Hippo)在今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Annaba)担任神父。公元396年担任主教,一直到公元430年8月28日,在汪达尔人(theVandals)围攻希波城时逝世。
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神职人员中著述最多的一人。他生前用拉丁语撰写了将近一百部著作,都写于公元386年至公元430年之间,可分为三类:书、信、布道词。他的绝大多数哲学思想都包含在书里,但也有一些散存于信和布道词中。早期的著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都是哲学性比较强的,后期的书变得越来越宗教化和教条化。他最著名的作品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等,另外还有《驳学园派》、《论音乐》、《论意志的自由选择》、《公教和摩尼教的生活之道》、《论教师》等。
奥古斯丁最关注的问题是恶,以及人类明知是恶而为恶的天然倾向。他的两本最有名的书都可以视作对这一主题延长的探索:《忏悔录》是从个人层面上探讨善恶的战争;《上帝之城》则是从社会的层面上来探讨。早年的他认为基督教过于肤浅。一个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怎么会创造一个满了这么多苦难的世界呢?信奉摩尼教时,他接受了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战场的观点:上帝为善而战,撒旦为恶而战,而人类只能在无能为力之中尽力避免被恶所利用。新柏拉图派关于人的灵魂和身体原本是神圣的,但却跌入了卑下的物质世界,背弃了对理想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因而成为恶的无尽源泉的学说使奥古斯丁的思想受到了巨大震撼。这与奥古斯丁所体验到的罪疚感和受苦时的同谋感相符。奥古斯丁终于可以将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将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教义调和起来。走上了重归基督教信仰的道路。既然是我们自己自由地选择了瞬息万变的物质之善,而未选择永恒不变的属灵之善,那么当然就是我们要为此世界中的种种不幸或恶负责,要虚心和忠实地服从于“上帝之城”在地上的化身即教会。当然,对于人的理性来说,最终认识关于幸福、善或上帝的真理,并获得拯救仍然是可能的。
西方传统里的所有伟大思想家都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发现了有价值之物。他的影响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宗教神学、哲学和伦理道德领域,对政治学、心理学、文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乃至自然科学知识也都产生过一定作用。奥古斯丁不仅在中世纪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现代思想中也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忏悔录》是奥古斯丁在希波出任教职时著述而成的,发表于公元401年,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自传。该书以承认天主的伟大,追述自己的卑微,歌颂基督的恩泽为全书主旨。全书共十三卷,前九卷讲述了从他出生到母亲病逝的家史,分别叙述了他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时期在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成长和转变经历;第十卷记述了他撰写《忏悔录》时的思想和情感,可以看作是自传的结束语;后三卷则以诠释《圣经.旧约》第一章以及阐释一些哲学和神学理论为主。通读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奥古斯丁时而心潮澎湃地吐露对神的由衷的赞美;时而痛心疾首地宣泄对人类和他自己的大声的斥责;时而他会深陷回忆,扪心自问,自言自语,仿佛读者并不存在;时而又会仰望上苍,娓娓交谈,一副真诚而又神秘的口吻;时而他思绪流畅,文思如泉涌;时而又苦思冥想,百般搜词寻句,努力传达自己似乎超越语言的思想和见解,文字佶屈聱牙。无论如何,即便从今天的角度来阅读这个古代伟人的自述,我们也会为他的虔诚和坦诚,他的学识和真知,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而感动。
由于篇幅的关系。也由于前十卷可以自成一体,而后三卷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传性文字,本译著只翻译了《忏悔录》的前十卷奉献给读者。全书的翻译工作分工如下:卷一至卷五由王爱菊完成;卷六由王爱菊和潘玉莎合作完成;卷七和卷十由任晓晋完成;卷八和卷九由潘玉莎完成。最后,由任晓晋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尽力做到在术语、人名、地名、语言文字和文体风格上保持前后一致。我们虽已竭尽全力翻译好这本名著,但疏漏和讹误之处恐仍有难免,望读者不吝赐教。
译者2003年11月30日
本书以承认天主的伟大,追述自己的卑微,歌颂基督的恩泽为全书主旨。全书共十卷,前九卷讲述了从他出生到母亲病逝的家史,分别叙述了他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时期在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成长和转变经历;第十卷记述了他撰写《忏悔录》时的思想和情感,可以看作是自传的结束语。通读全书,我们也会为他的虔诚和坦诚,他的学识和真知,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而感动。 西方第一部得到广泛传阅的传记文学,在西方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它像诗意浓厚的长篇祷文,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向上帝倾诉衷曲。作者像一个灵魂解剖家,把灵魂放在上帝的祭坛上,对他从19岁到33岁最终信仰基督教时为止的早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童年的恶行、少年时的偷窃、青年时期放纵情欲,沉湎于情妇的怀抱,并有一个私生子,都做了严厉的反省。作者简介: 奥古斯丁(354~430年):生于北非塔格斯特的一个小镇。从小受父亲异教派熏陶,信奉基督,皈依上帝。他确立了基督教哲学,以神为中心,启示为基本。他的神学在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中居于最高权威的地位,被教会奉为“圣人”。奥古斯丁认为信仰高于理性,“只有信仰了,你才能理解”。但他并未完全否认哲学和理性的地位和作用,他说,人类可以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认识真理,健全理性。主要的著作有《忏悔录》和《上帝之城》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忏悔录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西风译丛 | ||
9787802064218 《忏悔录》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60000 |
忏悔录是光明日报出版社于2007.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503.1 的主题关于 奥古斯丁,A.(354~430)-自传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