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研究
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研究封面图

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研究

张云, 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2.0

书籍简介:

本书将价值理论和产权理论相结合,对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中的价值补偿模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书籍目录:

第1章导论

1.1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的内涵

1.2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模式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使用者成本(所有权价值)补偿

1.2.2矿业权价值补偿

1.2.3外部环境成本补偿

1.3本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1.3.1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模式的研究是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重要应用

1.3.2价值补偿模式的研究是我国非再生能源可持续利用政策设计的有益参考

1.3.3对能源富集区价值补偿模式的研究是重塑我国东西部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1.4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全书结构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1.4.3全书结构

1.5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研究综述

2.1对非再生资源价值构成的研究

2.2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使用者成本补偿的研究

2.2.1霍特林法则:使用者成本补偿的理论渊源

2.2.2使用者成本补偿对代际公平的意义

2.2.3使用者成本的补偿渠道

2.2.4使用者成本的补偿对象

2.3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矿业权价值补偿的研究

2.4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外部环境成本补偿的研究

2.4.1庇古税及绿色税制改革

2.4.2谈判型补偿交易

2.4.3居民环境权的法律保障

2.4.4对“污染者付费”原则的探讨与质疑

2.5对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专题

研究

2.6小结

第3章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的理论基础

3.1非再生资源的价值构成与产权权益

3.1.1非再生资源的所有权价值

3.1.2非再生资源的矿业权价值

3.1.3非再生资源开发中居民环境权的价值

3.2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损失的制度根源及改进

3.2.1市场失灵导致价值损失

3.2.2政府失灵导致价值损失

3.2.3价值补偿的制度设计

3.3非再生资源使用者成本补偿的理论分析

3.3.1非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使用者成本补偿

3.3.2使用者成本补偿的关键变量

3.3.3使用者成本的补偿渠道

3.3.4使用者成本的补偿对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矿区居民的利益分配

3.4非再生资源勘探开采成本补偿的理论模式

3.4.1矿业权交易市场

3.4.2矿产品市场

3.5非再生资源开发中外部环境成本的补偿

3.5.1采矿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事后补偿方式

3.5.2事前的损害补偿方式庇古税

3.5.3社会补偿:超越“污染者付费”原则

3.5.4各级政府对环境成本的补偿

3.6小结

第4章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的国际经验

4.1国外非再生资源的产权安排

4.1.1国外非再生资源所有权安排

4.1.2国外矿业权设置及其补偿体系

4.2矿租的征收方式及分配

4.2.1以规范的矿租形式实现使用者成本补偿

4.2.2能源富集区政府与居民对矿业租金的分享

4.3矿业权价值补偿的国际经验

4.4对资源型产品的市场化定价

4.5国外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环境成本的补偿

4.5一通过综合环境管理措施,督促矿山企业履行环境治理义务

4.5.2事后的损害赔偿制度

4.5.3社会补偿的各种形式

4.5小结

第5章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开发现状及价值损失

5.1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开发现状

5.1.1石油

5.1.2天然气

5.1.3煤炭

5.2陕北地区煤、油、气资源开发中的使用者成本损失

5.2.1采收率低,“采富弃贫”现象严重

5.2.2资源耗竭速度过快

5.2.3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使用者成本测算

5.3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环境成本评估

5.3.1水资源的占用与污染

5.3.2大气污染

5.3.3土地被占用和破坏的成本

5.3.4地质灾害、荒漠化、污染事故

5.3.5用条件估值法估算外部环境成本

5.4小结

第6章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产权界定与价值补偿

6.1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6.1.1中央企业垄断开发的传统制度

6.1.2多元化开采主体的形成

6.1.3资源开采主体的上收趋势与产权纷争

6.2不同类型开采企业的经济效率与生态补偿绩效比较

6.2.1不同类型企业生产效率的比较

6.2.2不同类型企业制度效率的比较

6.2.3不同类型企业环境破坏及补偿的比较

6.3非再生资源产权制度的效率与公平评判

6.3.1产权界定有待清晰

6.3.2中央企业垄断矿业权,可执行性差

6.3.3产权的不安全、不稳定

6.4非再生资源的产权安排模式选择

6.4.1非再生资源产权安排与所有权价值补偿的理想模式

6.4.2非再生资源产权安排与所有权价值补偿的现实模式

6.5小结

第7章陕北非再生资源价值损失的制度根源:管理体制及政策因素

7.1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使用者成本补偿不足

7.1.1矿业权价款的收取与使用有待规范

7.1.2现行资源税的设计缺陷

7.1.3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设计缺陷

7.2现行矿业权价值补偿模式的缺陷

7.2.1税制与成本核算的缺陷

7.2.2矿业权合法交易的萎缩与非法交易的并存

7.2.3资源价格管制一

7.3现行环境成本补偿模式及其缺陷

7.3.1谈判型补偿交易效果不佳

7.3.2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7.3.3环境税、复垦保证金等未能充分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

7.3.4禁制原则的执行率低

7.3.5社会补偿缺位

7.3.6国家补偿缺位

7.4资源价值补偿的外部监管体制不完善

7.4.1行政管理体制有待协调

7.4.2环境执法不力

7.5小结

第8章我国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的模式构建

8.1非再生资源使用者成本补偿的模式构建

8.1.1矿业权的有偿取得

8.1.2进一步完善资源税税制

8.1.3资源补偿费改革

8.1.4石油特别收益金的征收

8.1.5矿区居民对矿业租金的分享机制

8.2非再生资源勘探开采成本的补偿模式

8.2.1对勘查投入的经济激励政策

8.2.2发展完善矿业权交易

8.2.3矿产品价格的市场化

8.2.4资源的就地转化

8.3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环境成本的补偿模式构建

8.3.1贯彻“污染者付费”原则,落实企业的出资义务和赔偿责任

8.3.2探索社会化的损害补偿模式

8.3.3以政府为主体的环境成本补偿

8.4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的总体模式与实施

8.5营造资源价值补偿的良好外部环境

8.5.1完善法制,统一规划

8.5.2强化行政监管

8.6小结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文将价值理论和产权理论相结合,以陕北地区为案例,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价值补偿模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从产权安排、管理政策方面深入挖掘了陕北地区非再生资源价值损失的制度根源,以第三方的身份提出公正的使用者成本补偿模式;将矿区居民环境权益包括进资源价值之中,提出了“污染者付费”与社会化补偿相结合的环境成本补偿模式:在系统考察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构建起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模式。  非再生资源具备有用性,稀缺性及所有权三个基本特性,因而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物品。它在采掘和使用时会发生实体减少和价值损耗.因而产生了补偿的必要。当前我国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采收率低、生态环境损害等现象,都是资源价值补偿机制紊乱的表现。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各个侧面的理论研究.但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也没有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价值补偿模式。作者简介:  张云,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经济管理.新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当代经济科学》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合作撰写《日本与亚洲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纵横谈》、《消费教育》等专著: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河北省软科学课题、河北省发改委招标课题等20余项。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2340312
《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发展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52 印数 3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研究是中国发展出版社于2007.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062.1 的主题关于 资源经济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