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华书局
年代:2007
定价:30.0
明清时期皇帝是怎么办公及接见大臣的?清代大臣见皇帝要山呼万岁吗?皇帝大婚要经过哪些程序?官员出行都乘坐轿子吗?他们又是如何接待来客的?……本书将一一为您解疑释惑。历史上的事情,古人的生活,很多时候并非人们凭借当下的理念所能准确体会的。为此,作者以情景与情理为视角,回归历史场景,还原社会风貌,从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和丧礼五个方面解读明清京师礼制文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讲述中,作者结合具体生动的实例,把礼制内容和自己的见解融入其中,分析入情入理,叙述趣味横生。同时附有近百幅相关历史图片,方便读者从直观上了解明清礼制文化。阅读本书,不仅可以澄清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更会对传统文化增添几分感悟。
解题絮语
第一章情景与情理体悟明清京师文化的关键
一“第四堵墙”理论与旧日戏园情景关于情景解题的举证一/2
“第四堵墙”理论
茶园世象及其他
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以京剧为例
“第四堵墙”理论与传统戏曲表演模式格格不入
二男旦的女人气与同性恋关于情景解题的举证二/15
女人气:男旦必备的条件
同性恋: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
艺术追求和人格的关系
三男旦的由来与男旦艺术的优势关于情景解题的举证三/23
妇女礼教约束时代并不禁止女性演员登台
官场纪律的变革成就了男旦事业
男旦的优势
四皇族与正黄旗双保险的纰漏关于情理解题的举证一/35
烤肉生意何必牵扯皇族
皇族大都与正黄旗无缘
五红楼“茄鲞”的美食玩笑关于隋理解题的举证二/41
六秦可卿搭上废太子允扔之女关于情理解题的举证三/45
秦可卿悬案的前提
允初及其诸子女情形
清代皇子、宗室王公纳妾与生育登记制度
投资废太子私生女的价值与风险
废太子的女儿需要出宫避难吗
曹雪芹笔下的贾珍其人
第二章吉礼敬天法祖的庇佑情结
一吉礼的类别、日期与意义/60
大祀及其日期
中祀与小祀
祭祀的意义
二天坛与祭天程序/68
北京天坛的创建与形制
清乾隆扩建圜丘的尺寸问题
圜丘祭天仪式的程序
乐舞与神乐署的功能
三祭天皇帝的专利:胤稹代父祭天透露的传位信息/79
抚远出征:允褪并非父皇属意的储位人选
代父祭天:传递了储位人选的信息
四明清两朝北京其他主要国家坛庙的历史渊源/85
地坛
朝日坛
夕月坛
社稷坛
山川坛
先农坛
太庙
帝王庙
文庙
汉寿亭侯庙
堂子
第三章嘉礼皇权的铺张与人生的庆典
一皇帝登基、大朝与日常召见的礼仪/99
理解明清嘉礼的立足点
庄严肃穆的皇帝登基仪
大朝仪:皇朝最隆重的典礼
清装剧山呼万岁的泛滥
常朝中的御门听政
清朝皇帝召见官员
二清代上层服饰礼仪/121
侍卫的黄马褂与恩赏的黄马褂
清朝皇帝与官员的服装
清代命妇的官服与便衣
三清代婚礼的时间与程序/130
两性结合的最佳时刻昏
结婚的一般程序
洞房花烛与新婚三日无大小
四妇女历史地位.缠足.包办婚姻/143
妇女历史地位的变迁
缠足礼教意义与婚姻稳定功能
早婚包办习惯形成的生理原因与人口再生产
早婚多育习惯与清代中期以后的人口过剩
门当户对:包办婚姻遵循的一般原则
五喜棚婚宴/154
食物经常性短缺铸成吃喝欢庆的礼仪习惯
四合房支棚待客
人情份往的礼金
婚宴餐桌与座次
宴席规格
“满汉全席”与厨艺进化
会馆与饭庄的婚宴
六明清皇室婚仪/171
清代皇帝大婚仪
明清后妃与宫女遴选的方式
皇帝与嫔妃生活的召幸制与递膳牌
皇子与宗室王公的结婚仪式
公主下嫁
第四章宾礼外交与社交的礼仪规范
一跪拜引发的中西礼仪冲突/194
传教士与中西交往
英使来华与跪拜礼仪之争
从跪拜到鞠躬
二名号称谓习惯/205
名号称谓的一般规矩
旗人称谓习惯
三清代王公封爵世职等级与官员品级及官职名称/210
王公封爵世职等级
官员品级与出身
官职的名称与别称
四清代社会上层迎送客人的规矩/218
四合房住宅模式与接待来客的规矩
朝廷官员如何迎送客人
外省地方官员相见礼节
公私聚会的座次
礼仪交换的权利维护与礼仪习惯的形成
五清代官员的交通工具/226
京城官员出行为何多骑马乘车
车轿装饰等级
官员车轿路遇避让规定与道路右行习惯
六从宫中到普通旗人人家的各式旗礼/231
男子礼
女子礼
旗人在茶馆等场合为何不行旗礼
第五章军礼耀武扬威的军事礼典
一皇帝阅兵仪式/236
二朝廷命将出征仪式/238
三城墙马面与城门瓮城的军事功能/241
四日食与救日伐鼓/243
第六章凶礼逝者的荣哀生者的团聚
一五服制度兼谈秦可卿丧礼的疑问/247
五服制度
秦可卿丧礼中的疑问
二丧礼的一般程序/252
清代皇帝丧礼
民间丧礼
三点主仪式与用杠的等级限制/259
点主仪式
用杠的等级限制
四清代官员丧礼中的恩典/264
朝廷赐奠与所谓“跪像”问题
赐陀罗经被:皇帝对重臣的临终关怀
赐谥:易名之典
后记
后记
本书是在《礼制传统与京师礼仪文化》讲座录音稿基础上,经过深度加工而成的。2002年11月到12月在国家图书馆多功能厅,每周六下午连续讲演七次,每次大约两个半小时,讲110分钟,提问40分钟左右。不久请人根据录音整理出文稿,却未能立即删改,置之箧笥,直至去年初本题目列入院研究计划后,方上手改定。
本书不是直接的讲演记录稿。讲演不同于著述,面对面的交流的场景,可以即兴发挥,从一个话题枝权走出去很远,只要不忘记是从什么地方出去,保证再从此处回来即可。著述则不然,必须条理分明,层层推进,主题醒目,单元内容紧凑。否则读者就无法把握。因此,在整理过程中,对录音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增删量超过一半以上,同时增加三级标题。尤其是在引用史籍方面,当时多是举其大概,这次全部核对原文改定。
书名《礼不远人》,出自《论语》“道不远人”的启示。对于“道”历来存在多种诠释,不过在功能意义上,大都认同“道者导也,道者路也”的说法。人生自幼及长离不开引导与生活路途的选择,礼恰恰是指示性的行为规范,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共处。所以孔子一再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副题仍保留讲题原意,稍加改动缩短。
中华书局宋君志军、李君洪超业务纯熟,敬业有加。宋君约稿在先,李君董率其事。在编辑过程中,李君审读精细,眼光独到,对全书结构、条目设置与部分章节内容移动合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多所采纳,实在为本书增色不少,功不可没。书中配置图片,亦由两君帮助搜集挑选。
本书出版之际,还要特别感谢郑也夫与李楣两先生。五年前,是也夫兄敦促谋划,并约请楯兄襄事,楯兄慨然允诺周密安排。蒙两先生接引之厚,推诚相助,讲座始获成功。可以说,没有那次讲座,本书稿可能还遥遥无期。本人虽忝列学界,但一向荒于著述,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因之讲座的意义尤显特殊。
本书的前两章与第三章的部分内容亦经也夫兄推介,于2006年7月到2007年1月在《博览群书》连载七次,登载量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连载期间,编辑部李焱女史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李宝臣2007年8月
皇帝是怎样召见大臣的?大臣见皇帝都要山呼万岁吗?皇室婚仪与民间婚礼有哪些异同?官员出行都乘坐轿子吗?他们又是如何接待来客的?……本书作者以情景与情理为视角,回归历史场景,还原社会风貌,从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和丧礼五个方面解读明清京师礼制文化,及其对人们生活模式、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在讲述中,作者结合具体生动的实例,把礼制内容和自己的见解融入其中,分析入情入理,叙述趣味盎然。 历史上的事情,古人的生活,很多时候并非今人凭借当代的理念与场景所能体会的。作者以情景与情理为视角,回归历史场景,还原社会风貌,从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和丧礼五个方面解读明清京师礼制文化,及其对人们生活模式、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在讲述中,作者结合具体生动的实例,把礼制内容和自己的见解融入其中,分析入情入理,叙述趣味盎然。阅读本书,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澄清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更会对传统文化增添几分感悟。【作者简介】 李宝臣,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工作,侧重于明清政治制度史、礼制制度史、北京史以及京师文化。主要著作有《北京城市生活史》(明代部分)、《文化冲击中的制度惯性》、《明代北京城市发展史》(即出),论文有《大顺用兵北京试论》、《西学东渐与明代社会特征》、《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制度比皇帝更重要》等二十馀篇,译著有《颜惠庆自传》(合译)。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礼不远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101058437 如需购买下载《礼不远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华书局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礼不远人是中华书局于2007.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92.9-49 的主题关于 礼仪-中国-明清时代-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