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0.0
本书从历史、哲学社会和心理等角度,对想象力在教育中的意义和运用进行了专门论述。作者描述了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对知识如何产生、想象力如何发挥作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等问题都作出了系统的回答。
“当代学校变革的理论与实践”译丛总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为教育想象设置背景
1 想象,过去和现在
Kieran Egan
2 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的想象
Keiichi Takaya
3 教育研究中的批判性思考:想象和新知识
Maureen Stout
第二部分 想象和教育实践
4 数学课堂的情感与认知之
重组:想象的作用
Peter Li ljedahl
5 想象与文学教学:诠释与道德启示
Geoff Madoc-Jones
6 富有想象力的科学教育:两个问题和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
Sean Blenkinsop
7 文化背景中的想象和艺术教育
Sharon Bailin
8 “想象发言”:想象与问题青年的教育
Andrew Schofield
9 富有想象力的多元文化教育关注一种包容理论
Mark Pettes
编著者和参编人员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走出"盒子"的教与学:在课程中激发想象力(第4版)》:Robert Chin和Kenneth D.Benne在其著作《影响人类社会的一般变革策略》中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西方变革策略进行了概括。他认为,存在三种有计划的变革策略,即“权力一强制”型、“经验一理性”型和“标准再教育”型。第一、二种都是普遍常用的、自上而下的变革方式,它们要么依赖于政治、法律、行政和经济的力量强制推行,要么着眼于某种理想模式的普及。第三种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革方式,主张变革是一个所有参与变革者共同建立标准和接受再教育的过程。这种自下而上的变革方式的兴起,使“自上而下”的传统变革方式受到了冲击,从而构成了路线之争的第一个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在学校改革中得出了两个基本共识:没有充足的证据说明采用自上而下的、命令——控制方法进行的改革提高了学校的效率;不少成功的事例证明,自内而外的改革学校的做法是可以提高学校效率的。依此,“学校本位”的改革策略备受关注,这种“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开始与“自上而下”的标准本位学校改革和“自外而内”的市场本位学校改革分庭抗争,从而形成了路线之争的第二个阶段。路线之争在随后的90年代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者之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了,而是开始寻找第三条路线。其中,欧洲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提出了“共同适应与发展”的策略。霍尔和霍德于2001年在《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境》提出了所有变革者平等参与的“水平模式”。迈克·富兰则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以同样丰富的事例证明,“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变革要坚持做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给予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