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论衡
金融论衡封面图

金融论衡

刘珺, 著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45.0

书籍简介:

面对次债危机、欧债危机,本书对全球经济造成“去杠杆化”的巨大冲击;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式微,增长乏术,新兴经济体经济转型与通货膨胀相互纠缠,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环境影响加上国内经济放缓和结构调整的压力下,国内经济金融一枝独秀的风光能持续多久?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是否成熟?其推进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影响几何等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作者介绍:

刘珺,199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96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东北州立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3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兼任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同时担任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金融衍生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刘珺先生理论学术修养深厚,经济金融实践经验丰富,其研究范围涉及产业结构、金融市场建设、金融衍生品等,有专著《中国经济金融的国际化问题》,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关于经典理论

思考一:经济学是独立并具有预测功能的学问体系吗?

思考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政府与市场互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支,凯恩斯主义就是干预主义吗?

思考三:《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预言

第二篇 关于金融理论

思考四:金融属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否不创造真实价值?

思考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否可以全面代表通货膨胀水平?

思考六:金融资产是否都有底价,不可能“跌跌不休”?

思考七:金融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门类,应以市场规则为准而非政治考量?

思考八:国际金融危机说明了市场经济本身存在重大缺陷,是否要以计划性予以调节?

思考九:危机的发展是否有一定的轨迹?

第三篇 关于货币政策

思考十:货币政策是规则主导的,是否应以通胀为单一目标来制定货币政策?

思考十一:流动性就是钱多,货币供应量大则流动性必泛滥吗?

思考十二:汇率水平可以完全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计算吗?

思考十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不同,要择机选择使用

第四篇 关于新制度安排

思考十四:创新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人类活动吗?

思考十五: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支点仅仅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吗?

思考十六:欧元是一个货币安排,是经济联盟的货币表现吗?

思考十七:新经济的波动性较低,危机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是否都降低了?

思考十八:巴塞尔Ⅲ的流动性缓冲机制是逆周期的安排吗?

第五篇 关于发展模式及其他

思考十九: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

思考二十:多元化战略优于单元化战略吗?

思考二十一:产能过剩与实体经济空心化不可能同时存在吗?

思考二十二: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

思考二十三:经济与金融的度、量、衡

后记

内容摘要:

全球经济宕机、重启。次贷危机未出泥淖,欧债危机波诡云谲。发达经济体复苏式微、增长乏术,新兴经济体在结构转型与通货膨胀的交互作用中逡巡,金融的“去杠杆”、企业的“去库存”、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和新经济的创新突破在博弈中并行。中国经济在外需下滑、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和消费缓速上升的环境下,既要减少外部冲击,又要焕发内部活力。世界寻找新平衡,关于中国经济金融持续深化发展的思考和研究正在进行……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金融论衡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4964595
如需购买下载《金融论衡》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4000

书籍信息归属:

金融论衡是中国金融出版社于2012.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832 的主题关于 金融-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