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5
定价:
本书以现象学的哲学方法来重读中国哲学中的“有”与“无”、“道”等核心观念,如此则使对中国哲学的解释重新充满新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同时呈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各自的思想脉络。
第一部 从被翻译的“存在”回到汉语的“有”与“无” 第一章 “语(言)(边)境”之上的“存在” 一、“有存在” 二、翻译“的”欲望 三、“吸收”或“款待” 第二章 跨越语言边境的西方(哲学概念)“存在” 一、难以在汉语中款待的西方“存在” 二、西方的“SEIN/BEING”(存在)与“SEIN/BE”(是)的语法关系 三、以汉语的“是”翻译名词性的“BEING”的问题 四、作为差异的“存在” 五、“存在”这个词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第三章 汉语中的“有”:“占有”与“存在” 一、回到中国传统的“有” 二、一身而二任的“有” 三、“有”与“在”
第一部 从被翻译的“存在”回到汉语的“有”与“无” 第一章 “语(言)(边)境”之上的“存在” 一、“有存在” 二、翻译“的”欲望 三、“吸收”或“款待” 第二章 跨越语言边境的西方(哲学概念)“存在” 一、难以在汉语中款待的西方“存在” 二、西方的“SEIN/BEING”(存在)与“SEIN/BE”(是)的语法关系 三、以汉语的“是”翻译名词性的“BEING”的问题 四、作为差异的“存在” 五、“存在”这个词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第三章 汉语中的“有”:“占有”与“存在” 一、回到中国传统的“有” 二、一身而二任的“有” 三、“有”与“在” 四、作为语言事件而发生的物之原始性的因“占”而“有” 五、人与物之互有或相有 第四章 “有‘有’也者” 一、有之成为万物的总名,以及有之有的遮蔽 二、人不可能不有 三、“有”什么都不可能“是” 第五章 “有生于无” 一、魏晋玄学所关心的无 二、“以无为(本)体”还是“以无为用” 三、“崇有论”之何以非真崇有? 结论 中国之“有”与西方之“存在”第二部 道可道 第一章 “道可道……”:重读《老子》第一章 一、题解:“重”与“读” 二、道“可道”,名“可名” 三、“始”与“母” 四、“帮常无……” 五、天下万物“同”于有 六、玄同 七、众妙之门 第二章 “虚”(之)“极”与“静”(之)“笃”:重读《老子》等十六章 一、引论 二、“虚”(之)“极” 三、“静”(之)“笃” 四、“物”之“命” 五、“常”之“常” 六、“道”之“久” 第三章 老子与海德格尔之近:“道之为‘物’”抑或“物之为‘道’”? 一、对海德格尔文本的阅读:物之为“道” 二、对老子文本的阅读:“道之为‘物’”? 参考书目 后记
本书发端于一个欲在汉语中说清海德格尔所思考的“SEIN[BEING]”这个在印欧中非常基本也在某种意义上非常普通的词的“意思”的冲动。说“冲动”当然会引起某种误解,因为作者考虑这一问题时间其实已经很长了。 本书主要部分的初稿,即目前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其实都早在2000年就已经完成了。作者在讨论海德格尔的“SEIN”的意思的过程中开始深入思考汉语的“有”的既表“占有”又表所谓“存在”这种双重用法所可能蕴涵的哲学意义的。 自作者开始考虑这些问题以来,国内已经出版了一些有关论著。最近结集出版的《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一书,汇集了讨论“BEING”问题的主要汉语论文和一些外语论文的汉语翻译,也许是这一问题领域中迄今最值得注意的著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本书发端于一个欲在汉语中说清海德格尔所思考的“SEIN[BEING]”这个在印欧中非常基本也在某种意义上非常普通的词的“意思”的冲动。说“冲动”当然会引起某种误解,因为作者考虑这一问题时间其实已经很长了。 本书主要部分的初稿,即目前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其实都早在2000年就已经完成了。作者在讨论海德格尔的“SEIN”的意思的过程中开始深入思考汉语的“有”的既表“占有”又表所谓“存在”这种双重用法所可能蕴涵的哲学意义的。 自作者开始考虑这些问题以来,国内已经出版了一些有关论著。最近结集出版的《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一书,汇集了讨论“BEING”问题的主要汉语论文和一些外语论文的汉语翻译,也许是这一问题领域中迄今最值得注意的著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有与存在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1096123 《有与存在》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语种 | 简体中文 |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4000 |
有与存在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5.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 的主题关于 哲学思想-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