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年代:2013
定价:48.0
本书通过对西方现代哲学中著名的现象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探讨了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两者联系的可能性。作者认为,尽管现象学的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唯物辩证法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方法,彼此之间存在重大差别乃至对立,但也有共同性和互补的可能性。对现象学方法方法也可以加以改选,使其脱离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框架,在唯物主义的路线上发展,对唯物辩证法起到某种补充作用。
导论
第一部分 现象学方法概述
第一章 在先验纯化了的意识现象中奠基“非实在本质”
——解读胡塞尔从《逻辑研究》转向《大观念》的思路
一、《大观念》三卷本构想及其遗稿问题
二、作为无前提的认识论的纯粹现象学
三、从《逻辑研究》转向《大观念》的原因
第二章 “实质本体论”和“形式本体论”的宏大构想及其遗留问题
——剖析《大观念》旨在建构的“本质科学”
一、区分实质本体论和形式本体论的理由和准则
二、从独立性和非独立性的角度考虑“最终基底”的问题
三、作为《大观念》遗留问题的“具体项”与“生活世界”
第三章 胡塞尔对“先天综合知识”的理解
——探讨胡塞尔的现象学对康德的先验哲学的改进
一、从与康德的对照看胡塞尔对“先天综合知识”的理解
二、胡塞尔区分“综合的”本质真理和“分析的”本质真理的准则
三、一般化与形式化
四、胡塞尔的现象学对康德的先验哲学的推进或修正
第四章 从“幻相的逻辑”到“现象学的逻辑”
——探讨胡塞尔对辩证法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一、胡塞尔对辩证法的态度受到康德的影响
二、胡塞尔采取与康德不同的方式处理辩证法问题
三、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辩证法问题
第五章 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探讨意识与存有之间的辩证张力
一、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问题意识和解题思路之对照
二、此在的生存结构与先验自我的意向性结构
三、此在的生存与先验自我的思
四、此在的生存的时间与内在意识的时间
五、本真的生存与意识的自明性
第六章 生命意义的诠释学对先验现象学
——谈狄尔泰和胡塞尔在哲学思想上的’联姻与争论
一、狄尔泰与胡塞尔的交往和互评
二、“意识事实”和“纯粹现象”
三、“描述心理学”与“纯粹现象学”
四、心理结构及其结构关联性
五、三种心理结构关联的方式
六、寻求生命意义的诠释学的普遍有效性
七、狄尔泰哲学遗留的问题及其影响
第七章 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舒兹对社会世界的现象学探索
一、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的历史构成
二、作为本质科学的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三、社会世界的结构
四、社会世界中的知识分配与主体际理解
结语: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的现象学典范
第二部分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
——对其互动关系的综述
一、法兰克福学派与现象学
二、卢卡奇与现象学
三、存在主义的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尝试海德格尔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一、具体哲学与基础存在论
二、历史与历史性
小结
第十章 生存匮乏与群体
——论马克思主义对萨特生存论的影响
一、作为哲学的马克思主义
二、人类的生存匮乏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匮乏的加剧
四、乌托邦:消解生存匮乏的理想
第十一章 “历史肉体”与“社会实践”
——探讨梅洛-庞蒂和马克思的历史观以及他们的契合点
一、梅洛-庞蒂的历史观
二、马克思的历史观
三、梅洛-庞蒂和马克思在历史问题上的契合点
小结
第十二章 诠释学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概念
——利科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
一、中性的意识形态
二、知识社会学的知识追求
三、批判社会科学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四、整体反思还是循环诠释
第十三章 被遗忘的经典
——评述陈德草的《现象学与辩证唯物论》
一、问题与概述
二、本质与先验现象学的观念
三、明见性与发生分析:对现象学的深度阐释
四、超越现象学:辩证唯物论是出路吗?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在对话中的更新与发展
——评雪莉·派克的理论整合之路
一、何谓“理论整合”
二、黑格尔的马克思主义与其“整体性”预设
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性”的寻求
四、胡塞尔和马克思对“危机”的思索
五、恩佐·帕齐的思想贡献
第十五章 分殊世界,共同关切
——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对话的广阔视野
一、对话的契机
二、探索“理论哲学”
三、重构“实践哲学”
第三部分 结合现实语境探讨现象学方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异同和互补的可能性
第十六章 “朝向事物本身”与“实事求是”
——对现象学和唯物论的基本原则的反思
一、“朝向事情本身”与“实事求是”
二、“中止判断”与“实事求是”
三、“纯粹现象”与“实事求是”
四、“1+1=2”是否符合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五、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六、“朝三暮四”和“3+4=4+3”
七、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第十七章 “生活世界的本体论”与“实践一元论”
——探讨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生活”、“实践”、“本体”间的关系的看法一
一、心物二元论与观念化的作用
二、传统的本体论与生活世界的本体论
三、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
四、“生活世界的本体论”与“实践一元论”的区别和联系
第十八章 艺术品存在和商品存在
——谈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
一、嫦娥奔月
二、巴门尼德的存在悖论
三、胡塞尔论存在的意向置定
四、茵加尔顿的“本体论现象学”和卢卡奇的“社会本体论”
五、小结
第十九章 “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探究马克思揭示“异化劳动”的方法论
一、“异化”概念的由来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不同于以往的异化理论
三、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马克思的辩证法与现象学——诠释学方法和实证主义方法的异同
第二十章 回到人本身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入学思想和现象学对人的看法之比较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研究所彰显出来的“人论”之见识暗合于现象学思想
二、《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及其与现象学思想的暗合
三、《手稿》和现象学对普遍异化的批评
四、小结
第二十一章 后现代主义与思想解放
——探讨“建构”与“解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现代的启蒙与思想解放
二、后现代的彻底启蒙与思想解放
三、在反思后现代主义的困境中寻求真正的思想解放的道路
第二十二章 哲学的责任:从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比较出发的一种探讨(代结束语)
一、智慧包含知识和责任两个方面
二、当前哲学的危机是哲学丧失责任而沦为商品
三、重估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
四、哲学的责任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张庆熊主编的《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西方现代哲学中著名的现象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探讨了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两者联系的可能性。作者认为,尽管现象学的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唯物辩证法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方法,彼此之间存在重大差别乃至对立,但也有共同性和互补的可能性。对现象学方法方法也可以加以改选,使其脱离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框架,在唯物主义的路线上发展,对唯物辩证法起到某种补充作用。张庆熊主编的《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西方现代哲学中著名的现象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探讨了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两者联系的可能性。作者认为,尽管现象学的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唯物辩证法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方法,彼此之间存在重大差别乃至对立,但也有共同性和互补的可能性。对现象学方法方法也可以加以改选,使其脱离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框架,在唯物主义的路线上发展,对唯物辩证法起到某种补充作用。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42644879 如需购买下载《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三联书店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是上海三联书店于2014.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0-0 的主题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