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4.0
本书从文化、哲学、社会学等视角,分别讨论了有关文本解读以及文本意义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批评概念;例如对文学文本的意义问题进行讨论时,提出了“大卫与歌利亚现象”和“隐痛”等新的文学批评术语或思想。通过对文本意义问题的探讨,该著作试图打破国内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的“隔阂”局面,以找出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在社会实践中的相通性和差异性,使文学理论、文学和翻译学更有效地为社会实践服务,为文学和翻译学的研究拓展出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绪论意义:文本的解读痕迹
上篇 文本批评与翻译
第一章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文论思想比较研究
一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峙背后的联姻
二 结构主义和解
绪论意义:文本的解读痕迹
上篇 文本批评与翻译
第一章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文论思想比较研究
一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峙背后的联姻
二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追寻文本的深层意义
三 硬币的正反两面:对立的统一
第二章 后殖民主义在我国文学界的投影
一 消解本土文艺理论思维的取向
二 消解我国文学中集体无意识的取向
三 建构本土文艺理论的话语权利意识
第三章 德里达文论思想中的柏拉图精神
一 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二 抹杀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的本质
三 从“灵感”中走出来的迷狂和迷失
第四章 从对抗走向对话:后殖民主义和本土意识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有关后殖民主义和本土意识的几种观点
三 从对抗走向对话的后殖民主义和本土意识
结语
第五章 现代主义语境下对传统的理解和重铸: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回顾
一 对边缘的体验
二 对现代文明的厌恶和反感
三 对终极价值的关怀
四 对传统的理解和重铸
第六章 英国实验派诗人J.H.蒲龄恩的诗学观
一 阅读难度与文本审美
二 抽象:语言的诗性功能
三 拒绝客观真实:诗歌的表现力
四 断裂意象的空白:“良玉生烟”
第七章 翻译:文本意义的实现
一 文本的意义与翻译
二 译者的前理解和理解是文本意义的实现基础
三 译者视阈与文本视阈的融合:文本意义的实现
结语
第八章 文学翻译:一种诗化意义上的探讨
一 真实:诗化的逻辑起点
二 移情:主体精神在翻译文本中的体现
三 虚无:主体意识与文本意识的高度融合
结语
第九章 文化差异:难以翻译的文本意义
一 《江雪》十一种英译文文本
二 差异表现在形式上
三 差异融合在风格里
四 差异渗透在文化中
结语
第十章 科技文本的翻译与意义阐释
一 语义理解与语境
二 语义理解和互文性
三 语义理解与知识图式
结语
下篇 文本的意义踪迹
第十一章 文化诗学观照下的中国当代新诗
一 英、美诗歌的影响:中国当代新诗的附骨之蛆
二 “无处话凄凉”:当代新诗的边缘化及其地位的滑落
三 “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代新诗的困惑与出路
第十二章 世纪美国文学走向及其价值展现
一 独立化:主体意识的凸显
二 多元化结构:美国文学的生命力
三 整合:独立化的体现
结语
第十三章 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
一 文本意义的解构与消解
二 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异化
三 人文精神的全面损毁与衰退
结语
第十四章 《弗兰肯斯坦》:一个生态伦理的寓言
一 与神抗衡的“大我”
二 母性身份的分裂、置换和重构
三 人之尊严的缺失
第十五章 语言的炼丹术: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小山》
一 小说简介
二 对话重复重点突出
三 隐喻和象征的妙用
四 语言的戏剧化
结语
第十六章 超越语言叙述的时空错乱
一 语言难以把握的时空世界
二 虚拟世界的时空错乱
三 诡异的两面神思维模式
第十七章 后现代语境下的人性之耻:以《耻》为例
一 孤独流浪的“他者”
二 隐蔽地敞开着的可耻人性
三 人性之耻是人的本真
第十八章 人生长·限水长东:关于《群鬼》的生态伦理解读
一 社会生态失衡与主体性扭曲
二 社会主导生态因子的变异与传统生态伦理观念的断裂
三 社会生态伦理失衡与《群鬼》中人物的精神失落
第十九章 从《五号屠场》看冯内古特的家园意识
一 德累斯顿:完美家园的象征
二 五号屠场:杀戮的象征
三 特拉法玛多星球:失去家园的象征
第二十章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试论雷克思罗斯诗歌的禅意特色
一 “同情”理念观照下的禅意
二 “中国情结”缠绕中的禅意
三 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禅意
后记
这本《文学批评与文本意义踪迹》由曹山柯著,分为上、下篇,内容包括: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文论思想比较研究;后殖民主义在我国文学界的投影;德里达文论思想中的柏拉图精神;从对抗走向对话:后殖民主义和本土意识研究;文学翻译:一种诗化意义上的探讨;文化诗学观照下的中国当代新诗;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弗兰肯斯坦》:一个生态伦理的寓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