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栅栏
百年大栅栏封面图

百年大栅栏

张金起,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9.0

书籍简介:

本书点面结合、全景式地展示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北京大栅栏地区的风貌,展示了大栅栏地区所独有的、无可取代的人文历史价值。本书图文并茂,运用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和近年来拍的实景照片,生动描绘了这一地区的文化历史。

书籍目录:

从大栅栏看到更多(前言)

大栅栏地区大事记

总述

店铺云集

炉房、钱庄、银号聚集地

琉璃厂文化街

庙宇祠观

报业繁荣

会馆云集

梨园之乡

旧时八大胡同

大栅栏地区街巷名称的变迁

老字号荟萃地大栅栏街

“大栅栏”街名的由来

火烧大栅栏

重现繁荣

公私合营及改革开放时期

国药精粹同仁堂

八大祥之首瑞蚨祥

履中备载内联陞

满城茶香张一元

中国电影诞生地大观楼

大栅栏内众戏园

清末的金融街珠宝市街

清代银炉行

绫罗绸缎谦祥益

京城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

旧京银、钱交易所

曾经的粮食市场粮食店街

甜酱小菜六必居

乱世保平安会友镖局

百年创业之乡廊房头条

五彩花灯文盛斋

京师第一劝业场

满街“红货”摊子廊房二条

珠宝玉器街

老北京小吃街门框胡同

瑞宾楼褡裢火烧

清真小吃爆肚冯

魏家麟记酪铺

马家老铺月盛斋

护城河边西河沿街

银号公馆正乙祠

从煤市到美食煤市街

姑苏风味致美斋

早期的银行街施家胡同

旧时银号街

当尽家财为活着北火扇胡同

旧京老铺鼎盛当

扬威胡同

前门外清真寺

民国出版一条街杨梅竹斜街

清勤堂主梁诗正

娱乐购物青云阁

清水池堂东升平

昔日小马神庙培智胡同

丁宝臣与《正宗爱国报》

“教主”之所培英胡同

“通天教主”王瑶卿

梨园名宿寓居地笤帚胡同

“国剧宗师”杨小楼

一代名伶孟小冬

“五行八作”处石头胡同

百年影像老大北

老生三杰余三胜

关过宋帝的老街延寿街

“臭名远扬”王致和

从水脉到文脉樱桃斜街

乾隆年间贵州会馆

戏曲组织梨园公会

原名“李铁拐”铁树斜街

大师出生地梅家老宅

明代员夕卜郎府第大外廊营胡同

“伶界大王”谭鑫培

八大胡同的核心陕西巷

蔡锷与小凤仙

小巷有名妓榆树巷

京城名妓赛金花

京城“芥子园”韩家胡同

“东方莎士比亚”李渔

“天下第一丑”刘赶三

徽班由此生根百顺胡同

“梨园伶圣”程长庚

“青衣泰斗”陈德霖

会馆一条街珠市口西大街

纪晓岚与阅微草堂

文物聚散地琉璃厂东街

吃喝玩乐逛庙会厂甸

旧时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妓院的分布

妓院的规则

解放以前对八大胡同的管理及妓女的悲惨遭遇

解放后封闭妓院及对妓女的改造

前言

从大栅栏看到更多

城市与人一样也有年龄,有的老城两三千岁,有的新城才几十岁。在城市越来越趋同化的中国各地,你看不出新老城市、大小城市有什么不同。

现在,对老城市老城区的改造完全是一种大跃进式的社会运动。房地产项目如雨后的鲜草一样挤占着一切可能的空间,物质上的贪欲支配了正常的建筑意识与社会结构意识,我们的历史载体古建筑与原居民正在分离。也正在快速地消失,其速度在近十年里超过了过去的一百年。

从近年来每个月都要修改一次的北京地图可以看出,大栅栏作为一个整体,是北京极少数还没有被改造的地区之一,因此也被人称之为“城中村”。现在,这个“城中村”中到处是残存的历史遗迹与居住其间的原居民。从一片庄稼与水草丰美的河道直到近代以来的商业繁荣的城区,大栅栏地区成为北京外城中的核心,它经历了六百年来岁月的磨砺。

从2006年的规划看,原来的大栅栏就要离我们远去了。

大栅栏地区具有北方其他城市与地区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它是近代社会学的研究基地,它是民俗博物馆,它是建筑博物馆,它是清末民初社会活动的活化石,它是京味文化传承中不可断裂的一环。

而我所爱的是这样的大栅栏:

只要你随便走进一个院子,没有一个院子没有历史,没有一个院子没有故事。

这儿是说书馆,这儿是红灯区,这儿是戏剧家故居,这儿是庙,这儿是老当铺,这儿是大烟馆,这儿是大车店、煤铺、书店、会馆、钱庄、戏院、布庄、干果子铺;这儿是清中期的,这儿是民国前期的,这儿是日本侵华时期的,这儿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这儿是福建人建造的,这儿是东北人建造的,这儿是河北的、山西的、山东的、湖北的、浙江梯式的……

但是,所有这些都将和其他老城一样,消失在白瓷砖背面,消失在各种机械与图纸当中,消失在规划者的眼下,消失在最不应当消失的时间与地点。

如果我是一个作家,我会赞美老街区的原真性、多样性与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我可以赞美大树下坐看风云起的男人们与说笑打闹的女人们;我可以赞美他们一边说着天下大事与历史沉迹,一边沉醉于儿孙绕膝的人生之乐;我看到在大风雨前,胡同中一时黑下来,人们转身就可进入自己的家,他们在门口看着雨从古老的房檐上淌下来。这样的光景与祖先所见的完全一样。我看见当冬天来临的时候。这一切仿佛又随万物进入了冬眠,大树的叶子落下,整条胡同铺满了金黄的颜色,只有卖报的人在黄昏时节还因为一份没有卖完的报纸在吆喝。

夏天的一个下午,我站在一座高楼楼顶极目远眺,大片的灰星顶连接成片,一团团的大树冠在空中相连,各家的鸽子们飞翔在一处,而我所居住的房子就沐浴在这一大片灰顶之中。路灯开时,胡同先如睡美人似的昏昏的,不一会又如小孩子的眼睛一样明亮清沏。灯下走来几个下棋的人,他们摆开战场,一堆人观看,如果我不在高处,这会儿也许我也会是其中的一个。高,是一个角度,也是一种态度,位置让人有所不同。那么看历史呢?则要更远更高,不只看几年几十年,也要看几百年或几千年。

当意识到眼前千姿百态的一切即将随着推土机的轰鸣消失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个特定时期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绝不是口号,而应当是人们普遍的历史责任。

我意识到了记录的重要,记录也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保不住这些物质的时候,我们起码要保『主影像。我从2003年起就对大栅栏这一片胡同中的原属红灯区部分进行了拍摄记录,并出版了《八大胡同里的尘缘旧事》(台湾版为《八大胡同的故事》)。在拍这一片胡同时,我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对一个相对完整的而且正在发生着巨变的北京历史文化区进行全景式的记录,于是找了几个人一起拍。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天而降,所以我们四处呼喊,并于2006年成立了“老北京拍记队”(其全称为“老北京拍摄与记录工程队”),之后再将目光放到了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城市与村镇,放在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记录、整理、挖掘工作之中。这项工作更为庞大,所以我叉与同道们组建了一个大型的网上论坛《中国记忆论坛》,好让千千万万的人加入其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做”来影响别人的“行”。我想,中国人重视自身历史传承、重视社会变迁记录的习惯会一步步地建立起来。

然而,我的本意并不只是起于记录而止于记录,还要通过记录建立起大多数人对历史的敬畏,这其中也包括对自身历史的尊重。虽然在一个多元社会的架构中,人们对生活方向的选择是自由的。

我认识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只有几年时间,在这之前我也认为那些承载历史的建筑破破烂烂,拆了算了。而当我真正地走进它的内部,才看到了它的宏大与精美。所幸我用不太多的时间走过了我应当走过的路与桥,经历过了应当经历的磨难,也把这一切融进了内心。高山上有“门”,它是一个保护与记录者所能走到的地方,这项特殊的工作让我的视野更高、更宽、更亮。

2003年,我一个人每天走在30多条胡同中;2004年,我拍整个大栅栏地区时我们的队伍是三个人:2005年,拍整个北京时,我们有了二十几个人;到了2007年年初,在北京、上海、黑龙江、天津、河北、湖北、江苏、山西、广东、山西等地已经有了几百人在同时记录与保护当地的老街区与老房子。从只有30多条街的“八大胡同”到有114条街的大栅栏,再到整个北京老城区,之后到全国各地,我们团结了那么多的同道,我们影响了那么多的人。一个中国民间的文保力量与保护机制的架构正在形成。对我来说,这也算是有一点成就感吧,

在英、法、德等国家,来自民间的历史文化保护的力量与机制已经成熟,而我们才刚刚开始。

这本书其实是从两年前就开始一点点地写了,而老照片的收集与整理也在同时进行,新图片从2003年一直拍到2007年本书将要付印时,其间因杂事缠身,数次中断,好在得到了很多人的极力帮助,才得以完成。

我长期在这一片胡同居住与成长,这儿有我的朋友,有我青少年时期的记忆,有我的梦想,有我的将来。我爱我的大栅栏,我爱我的北京,同时我也爱我的祖国,特别是一个历史文化传承有序的祖国。

从有关大栅栏地区的这些文字中,我希望读者可以看到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与近现代史有关,也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摘要:

  城市与人一样也有年龄,有的老城两三千岁,有的新城才几十岁。在城市越来越趋同化的中国各地,你看不出新老城市、大小城市有什么不同。现在,对老城市老城区的改造完全是一种大跃进式的社会运动。房地产项目如雨后的鲜草一样挤占着一切可能的究竟,物质上的贪欲支配了正常的建筑意识与社会结构意识,我们的历史载体古建筑与原居民正在分享,也正在快速地消失,其速度在近十年里超过了过去的一百年。本书用图文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北京大栅栏地区的历史、文化,回顾了一个地区的历史背影。  本书从建筑到人文,从历史到商业,从文化名人到“八大胡同”,和你一起了解更多的“城南旧事”,勾起我们的城市记忆,回望历史的背影。  北京的大棚栏地区保存的近600年历史的胡同街巷肌理及传统市井商业区,构成了当今最为完整的老北京古城风貌。在这些大量原真性的古老建筑里曾经是商众云集、喧嚣交易。穿行在这些胡同中,你可以了解到老北京的市井生活,了解到饱含历史积淀的商业文化、会馆文化、梨园文化、民俗文化。如果你还想从这些老建筑中了解到更多的“城南旧事”,那么就从这里开始吧……【作者简介】  张金起,北京人。现任某杂志社编辑。长期从事北京老街、胡同、宅门的研究与记录工作。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国家级文学刊物上发表多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并著有长篇纪实《海峡两岸的寻找》(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百年大栅栏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6692947
《百年大栅栏》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重庆出版单位重庆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6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百年大栅栏是重庆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91 的主题关于 北京市-地方史-史料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