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代:2014
定价:50.0
本书围绕“十七年历史剧”、“话语形态”、“现代剧作家”、“泛政治化创作语境”、“历史叙事”这几个关键词,以历史剧文本为中心,从话语形态的角度,逐步考察其各自所具有的内部规定性和丰富复杂的内涵,努力梳理出它们之间共渗互动的关系。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郭沫若、田汉、曹禺、老舍等现代剧作家建国后历史剧创作的研究开展得较为充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十七年历史剧这一创作整体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却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未给予充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且在总体评价上以批判和否定性的居多,认为它数量不多,佳作太少,以歌颂为主,缺少思想深度,艺术质量低,等等。其实,就我目前已收集的25部作品来说,数量还是较为可观的,并且我发现主要是以现代剧作家构成创作的主体,大部分作品创作并发表于1958—1962年之间,从而形成了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上一个极为独特的话语现象。所以,我以十七年历史剧创作整体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剧文本为中心,从话语形态的角度进行考察,认为出现这种独特话语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剧这一形式自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性,选择历史剧形式进行话语言说,表现出现代剧作家以历史剧创作这一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强烈的现实关怀,从而构成了17年中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镜像。其兴盛于1958—1962年间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现代剧作家政治无意识升华的象征行为。十七年历史剧创作在总体上是一种对人民讲述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存在与发展合法性的民族寓言。
温潘亚教授的学术专著《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撰写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历时11年精心打磨,得以定稿出版。该书以十七年历史剧文本分析为中心,从话语形态的生成、构成、价值、消隐四个板块,对存在于其中的话语规则、权力模式和时代意志及其所具有的内部规定性和丰富复杂的内涵进行考察,努力梳理其共渗互动关系,发掘其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包括历史剧创作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环链所具有的“活化石”意义。
《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阶段性研究成果部分论文,曾经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文学评论丛刊》、《江苏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刊物,入选《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文集》,并有论文荣获第二届江苏省文艺评论奖评选一等奖。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洪承分别为该书作序,充分肯定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108052056 如需购买下载《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5.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34 的主题关于 话剧剧本-历史剧-文学研究-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