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莫里斯·迪克斯坦从艾伦·金斯堡和50年代后期的垮掉派诗人开始,追踪了新情感在美国思想、文学创作和音乐中的兴起,深入而生动地评析了艾伦·金斯堡、库特·冯尼古特、鲍勃·迪伦、诺曼·梅勒、拉尔夫·埃利森、约瑟夫·海勒、保罗·古德曼和滚石乐队等60年代的偶像人物,以及垮掉派诗歌、犹太小说、黑色幽默、新新闻写作和实验小说等各种文学流派,堪称一部六十年代的精神与意识史,其中不乏亲历感受、同情理解和批判眼光,让我们在缅怀1960年代理想主义激情的同时,又多了一份理性的超越与反思。
新版前言:世纪末的回望
初版前言
一爆发:旧根萌生新芽
1序幕:艾伦.金斯堡和六十年代
2冷战的悲歌:五十年代的政治和文化
3一种新情感的兴起,或五十年代是怎样瓦解的
二突破:六十年代的秘史
4黑色幽默与历史:六十年代初期
5行动中的新闻界,文学文化,以及新新闻写作
6黑人写作和黑人民族主义:四代人
7重访摇滚乐时代
三崩溃,或一切如何真相大白
8十字路口的小说:实验作家的困境
9尾声:回顾六十年代,安度七十年代
前言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动荡中达到顶峰,几乎三十年过去了,而本书的首次出版,也过了整整二十年,尽管如此,人们至今在政治和文化上仍然对那段时期争论不休。对于那十年中的动乱,时而发生的暴力冲突,以及持续的激情,人们始终难以忘怀。六十年代是崇尚个人见证的,出于这一传统,所有关于这一时期的著述讲的都是作者自己对当时事件的独到见解。在一些政治史学家看来,六十年代标志着“新政”的顶峰和二十世纪自由主义的高潮,这都应归功于约翰.肯尼迪的超凡口才,以及林登.约翰逊在肯尼迪1963年被刺后设法获得国会通过的一系列立法(包括民权法案、选举权利法、公共医疗法案、医疗救济法案,以及引起争议的济贫行动)。
这种政府干预式的自由主义企图运用联邦政府的权力来制定社会政策和减少社会不公,却在越南的村庄和美国城市的贫民区里折戟沉沙。然而,厄尔-沃伦‘领导下的最高法院的确采取了一系列自由主义的行动,包括中止南方的种族隔离,打破农业少数派对州议院的垄断,制定新的犯罪嫌疑人权益法,质疑死刑,强化言论自由和政教分离,并确认妇女对堕胎的选择权。
总之,六十年代大大增强了政府对普通美国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大大减少了政府对公民个人生活的干预而这与后来保守派政客要做的事情恰恰相反。
然、而,对于许多观察家来说,六十年代最重要的遗产是在政治机构和立法之外。有人看重的是性解放、迷幻药和摇滚乐所构成的醉生梦死的文化;另一些人则怀念由学潮和道德谴责构成的群众运动,其抗议的目标起初是核战争的威胁和南方的种族歧视,后来是不断升级的越南战争。还有的人把它描述成生活方式变迁和个性张扬的狂欢,其光怪陆离的场景催生了“新新闻”,并被媒体反复炒作用汤姆.沃尔夫的话来说,那是“一场龇牙咧嘴的闹剧……1920年代以来最疯狂、最荒诞的时光……笨拙的狂欢……令人瞠目结舌的景观”。在保守派看来,六十年代使美国失去了道德方向:爱国主义削弱,核心家庭瓦解,公共文化充斥淫秽和暴力,毒品和犯罪日益失控,父亲、教师、教士和国家的权威不断降低,公共秩序和个人纪律土崩瓦解。在过去三十年中,共和党基于这一指控,建立了强大的竞选机器,从民主党手中夺取了蓝领工人、南方保守派和宗教原教旨主义者的选票。
……尽管仍有少数“新纪元”的信徒和邪教徒在鼓噪,但世纪末的美国对几乎所有的旷世奇想都已麻木不仁唯一的例外是市场提供的物质享受或“自助文化”创造的医疗良方。在一个不断原子化的世界里,自我实现成为第一美德,甚至乌托邦也已私有化。尽管乌托邦对于我们始终遥不可及,但我们仍需要它来调节自我,仍需要把它作为一个目标,使我们得以超越日常琐事,作更大范围的想象。八十年代后期,我女儿刚进大学时,戴过一枚胸章,上面写着“永不放弃乌托邦的梦想”。追求完美可能使我们误入歧途在本世纪,它使多少人惨遭杀戮但是除非我们梦想一个完美的社会,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取得现实的社会进步的。
醉心于激进变革的呼唤或我们自身动机的纯洁始终是有风险的。六十年代某些旷世奇想幼稚得令人瞠目结舌。然而,不知为何,这恰恰是那个十年最吸引人之处。虽然它有时将年轻人引入毒品和暴力,使他们放荡或性乱,但它也造就了一种始终超越其时代的大同和平等的崇高梦想。
莫里斯.迪克斯坦1997年4月,纽约
作者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从社会、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来解读一个时代的文化,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在回顾中做了兼具同情心与理性的反思,揭示了隐蔽在喧嚣、愤怒与柔情之下的社会政治现实与个人心理潜流,对“垮掉一代”文化偶像们及其创作的剖析尤其精到。一本优秀的文化评论著作。 了解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政治的必读书之一。对那个激情年代及其乌托邦思潮,作者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在回顾中做了兼具同情心与理性的反思,揭示了隐蔽在喧嚣、愤怒与柔情之下的社会政治现实与个人心理潜流,对“垮掉一代”文化偶像们及其创作的剖析尤其精到。一本优秀的文化评论著作。【作者简介】 莫里斯.迪克斯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英语教授。著作还有《双重间谍:批评家与社会》、《车行道上的镜子:文学与真实世界》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伊甸园之门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44703178 《伊甸园之门》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南京 | 出版单位 | 译林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伊甸园之门是译林出版社于2007.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712.03 的主题关于 文化史-美国-20世纪60年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