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58.0
《黄帝内经》是一部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它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以黄帝和上古几位著名医学先知歧伯等人相互问答医学知识的形式阐述了重要的医学理论。对中医学的致病因素、诊断方法、治法治则、预防养生、运气学说、脏腑经络、针刺方药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可谓中医史上一大壮举。
"修订版前言
原版前言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论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亡佚)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亡佚)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根结.第五
寿天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一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名词索引
表格索引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黄帝内经》白话全译本,从1995年面世至今,已多次修订重印。此次修订是最全面的一次,全书增加插图千余幅。这些插图是编译者历经十年,查阅了100余部中华文化古籍才得以收集而成。插图强化了该书的阅读效果,更利于读者对全书的理解。原译文中一些难以把握的古医学词汇,编译者在此次修订时也进行了更准确的表述。此次修订,准确地说是一次全新的改版,其表述和排版体例也更加适合当代阅读的基本特点。一部在中华文化史上极其伟大的著述,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装帧;古旧、大气、精致,不仅要利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而且应该是能进入精品收藏书架的不朽之书。编译者2006年7月《黄帝内经》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最伟大的奇书,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体与四时季候关系的独特理解,以及人体各部互为应照的整体观念,是一部统领中国医学、古代养生学、气功学的绝世巨著。《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宋人高保衡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气血之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就《黄帝内经》的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史,一直没有形成解剖学这门学科,但《黄帝内经》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比西方在近代和当代才兴起的学科对人的发现,论述更为精深、全面。其中许多内容,甚至连现代科学至今仍不能完整地作出解释。《黄帝内经》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医学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中国医学史上的重大学术成就的取得以及众多杰出医家的出现,无不与《黄帝内经》的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使其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家之宗”。它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是一部统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另外,《黄帝内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其理论所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体各部位间互为依存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藏象学说和运气学说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医学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书中贯穿始终的整体观念,迄今仍比现代西方医学高明。在对待疾病的态度上,正是《黄帝内经》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养、调、治”的基本原则;在对待寿夭的态度上,也正是《黄帝内经》科学地规范了养生学的两个非凡要点,及“保养和补养”的方法和要领。可以这样认为,《黄帝内经》是后世各种医药方成书的理论源泉和依据,没有《黄帝内经》,也许就不会有完整的中国医学甚至中国文化的美好体系。总之《黄帝内经》全书,“上穷天纪,下计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天、地、人无所不包。它涉及医学、养生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心理学、季候、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罕有的伟大奇书。编译者199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