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评
中国书评封面图

中国书评

邓正来,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术专著、研究论文、思潮、论题为对象,进行分析批判;二是对社会科学的前沿性成果论著,给出严肃、全面的批评或介绍。

书籍目录:

没有学术批判,就没有中国学术的发展《中国书评》(第六辑)代序

主题书评: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狼口”中的快乐,或,“中国的主体性”

横空出世的中国学术论纲读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中国现代法学之道:价值、对象与方法关于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一种本质主义批判

最终还须使中国法学社会科学化评邓正来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六)

大学人文学科知识创新的困境

再谈学术规范

一部令人遗憾的高校英语教材评《英语报刊选读教程》

学术书评

实践中的中国“新社会史”“新社会史”丛书第一、二辑读后

失彼乐土,爰得我所从《格格不入》阅读萨义德的流亡生涯

学术评论

后经济学霸权时代的政治话语知识话语权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中文论著简评

从“尊德性”到“道问学”读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

他者的历史与身体的政治读《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妓者”是如何被嵌入历史的?读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丰富的双重:纠结于文本内外的逻格斯读J.希利斯.米勒的《解读叙事》

他者的言说《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简评

西文论著简评

分立与合作:从独立型自主到合作型自主

宪法审查的政治动力比较宪法学的读书笔记

理性的自由法读克尔斯汀的《秩序井然的自由》

序跋随笔

期待第四种声音

学者荐书

前言

没有学术批判,就没有中国学术的发展《中国书评》(第六辑)代序邓正来知识分子始终是批判性的,尤其当知识、经济和政治等以集体性的方式来运作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了。中国实际上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摆脱集体性运动,而且知识、经济和政治等也常常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实际上,这种集体性的方式本身就构成了主流,而知识分子的基本使命就是对其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使主流不能成为一种当然的主流。

知识分子的使命就在于此。一方面,国家花了纳税人那么多钱来养知识分子,给知识分子这么高的待遇和条件,为的是什么?在我看来,并不是为了让知识分子对国家已然的所作所为做正当性证明,而是为了让知识分子更好地以学术的方式对国家和政府所作所为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批判。我认为,这正是国家和政府所具有或本应具有的大智慧之所在。因为我们知道,知识分子能够把各种现象中的重要问题开放出来,能够把各种被遮蔽的问题揭示出来,能够对当下盛行的各种做法提出与一般舆论倾向不同的视角或声音。正是有了不同视角的认识和批判,才能够使这个国家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不进行学术分析和批判,知识分子就是失职。

另一方面,为了中国学术的发展,知识分子也必须展开学术批判。我在“在考问中推进思考”一文中明确指出:“我很愿意接受《河北法学》杂志社的邀请,主持‘考问《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个栏目。我之所以愿意接受这一邀请,主要有下述两个原因:第一,《河北法学》杂志社同意了我就这个栏目提出的一项条件,即本栏目不刊登单纯吹捧拙著的文字,而只刊登对拙著进行严肃的学术分析或学术批判的文字。在中国法学发展乃至学术发展极需要学术分析和批判的时候,我真诚地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分析和批判性栏目的开设,通过我与编辑、作者和广大读者们所做出的点滴努力,能够为中国法学界乃至学术界早曰形成一种严肃且健康的学术讨论之氛围做出应有的贡献,因为在我看来,这种分析和批判性文字才真正有助益于推进我们各自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才真正有助益于中国法学传统乃至中国学术传统的建构……”这段文字中虽有论者所说的“把自己先置于炮火下面,用这样一种亲身的范例来让学术界看到并且逐渐地习惯一种正常的学术批评”的意涵,但是我以为,这实际上也是学术研究本身对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要求。

我一贯认为:我们所从事的乃是知识生产的工作,而不是在宣扬或捍卫真理。众所周知,知识一定是有其限度的,而知识的限度主要是由我们人的理性所具有的构成性限度所决定的。正是对知识限度的承认,内在地建构起了知识与批判之间的关系。我们当今所拥有的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对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它们赖以存在和扩展的正当性的描述或认识,因此知识所具有的那种构成性限度不仅为我们对此前的任何知识进行批判提供了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只要我们还试图更深刻且更适当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现象,那么知识所具有的那种构成性限度还为我们对此前的任何知识进行批判提供了必要性。据此我们可以说,知识分子必须进行批判,而且惟有在批判的过程当中,知识分子才有可能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生活世界,乃至我们的生活世界与其他各种世界的关系。这就是我所说的有关知识限度与批判的关系的“知识铁律”。

然而,在中国的学术场域中,学生不敢批评同学的观点,不敢批评老师的学问,更不敢批评其他学者的学问;学者也是如此,不敢对其他学者的观点和理论展开分析和批评,更不敢对所在单位领导的观点和理论进行批评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恐怕是:绝大多数人都误以为学术批判就是否定某人的观点和理论。实际上,学术批判是对某种观点和理论的重要性的承认,批判只是为了指出这种观点和理论的局限或不足而已。学术批判乃是对学术作品给出的一种学术意义上的“承认”,甚至是一种褒奖!没有学术批判的氛围,没有学术批判的激励机制,也就没有学术批判。

而没有学术批判,我们就无法知道谁的观点和理论在做出贡献的同时还存在着局限;没有学术批判,我们就无法在既有的学术基础上找到新的理论出发点;没有学术批判,我们就无法知道什么是好的学问或不好的学问;没有学术批判,我们甚至无法知道什么是学问或什么不是学问;没有学术批判,我们就无法建构起中国自己的学术传统;没有学术批判,我们甚至无法形成真正有助益于学术发展的学术界!在我们所知道的学术大师当中,有哪一位大师的观点和理论没有遭到过严厉的学术批判呢?从柏拉图、霍布斯、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尼采、福柯、萨特、哈耶克、罗尔斯,一直到哈贝马斯等,无一能够免遭学术批判。即使是伟大的马克思,亦复如此。这些大师的观点和理论都必须在学术的传统当中接受严格的学术分析和学术批判,为什么中国学人的观点和理论还必须享有学术批判的“豁免权”呢?究竟是谁赋予我们这种“豁免权”呢?在我看来,是我们对学术研究和学术批判的误识给了我们这种所谓的“豁免权”,是我们想享有学术的名利而不愿承担学术发展的责任这样一种认识给了我们这种所谓的“豁免权”,是我们想获得那种无益于学术发展的“共同快乐”这样一种意图给了我们这种所谓的“豁免权”。因此,我想,只要我们还自以为是读书人或学术人,只要我们还自以为爱智,那么我们就应当为学术批判氛围或机制在中国的形成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为学术批判的展开做出我们自己的努力。因为这是学术本身或学术传统本身赋予我们的使命。

内容摘要:

  《中国书评》是一份具有高学术水平的学术书评出版物。第一辑已经于2005年4月出版,在学人间留下一定的印象和影响,对“严格学术规范要求,确立学术评价体系”的倡导有开先风之气。现在,《中国书评》第六辑的宗旨一如既往:建构中国学术传统、确立学术批评体系、严格学术规范要求。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以知识生产活动自身作为评价对象来探究中国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第二,对社会科学前沿性成果进行评介,以此来期待中国学术对此的回应和自身的发展。  针对现当代的文艺学术著作,本书分为主题书评、学术书评、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和批判、学术评论、中文论著简介、西文论著简介、序跋随笔等几个栏目,介绍对中外文艺学术著作所作出的较好的一些简评。并在书后附上编者的推荐书目。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书评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208066809
《中国书评》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书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36-55 的主题关于 书评-中国-丛刊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