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7
定价:60.0
本书立足实践民俗学的理性立场,从已然和实然的经验结果回溯应然和可然的先验原因,从道理和原理上还原出好生活和正常的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目的条件。尽管写的是局部的家乡,但作者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反求诸己,通过讲述并反思家人的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苦难与希望,以现身说法的方式集中突显了当代民俗学转向日常生活研究的实践路径与现实关怀。作者首次以率理性而为的姿态,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炉,又以理性统领感性,并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以往民俗学长期忽视的日常生活大是大非问题及其根源做出鞭辟入里而又发人深省的理性反思。作者以相对通俗的哲学笔调,对家乡民俗学、日常生活的中国经验以及“田野”“故乡”“乡愁”等概念做了全新的理解与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理性化、法治化与合理化进程,而且在实验民俗志写作方式上做出有益探索,开辟了实践民俗学的新方向与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