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48.0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面临社会的转型时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寻求自身的价值从而走向不同的奋斗之路。本书生动地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们,在出国留学、下海经商等浪潮的推动下,各自对事业和爱情的追寻,体现了那个时代年轻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通过对周建伟、林捷、徐德峰三个大学毕业生所选择的奋斗目标,以及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周建伟的执着、林捷的正直、徐德峰的沉浮的描写,刻画了一群火热年代大学生的群像。
后记
上世纪最后一天的最后几分种,我的一个在江苏工作的学生给我来电,祝贺新世纪的到来。电话那头,学生的语气没有兴奋和激动。沙哑的嗓音中夹杂着些许伤感。原来,他的一个表弟为了替身患绝症的母亲寻找偏方,不幸失足落水罹难,病人膏盲的老母闻此噩耗也随之气绝身亡。
我的寓所在淮海路。窗外,人声鼎沸,淮海路成了一条人河,迎接新世纪的欢庆已经到了沸点;电话那头,我的学生还在向我传递着他的悲伤之情。人间两重天啊,在这个地球上,欢乐和哀伤是同时并存的。
是夜,我久久未能入眠。我认识我学生的这位表弟,我曾经介绍他在上海打工。他最后一次和我见面是1998年春节到来之前,他请我吃饭,说要结束打工的生活回家乡结婚。那天,他说了很多,记忆中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那番感慨。他说,每当背着大包小包回到家乡时,那种荣耀是没法形容的,家乡的亲人都引他为自豪,因为他是从大上海回来的。可是回到了大上海,他却是一个始终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打工者。他处在一种痛苦的矛盾中,上海给了他物质上的需要,他的精神慰籍却在故乡。在上海人面前他觉得自己是个下等人,而回到家乡他又被乡亲们视做所谓的上等人,他说现在的他快成了两面人了。我只得泛泛地宽慰他,说其实很多人都有他这样的感觉。他抬起不大的眼睛望着我,似乎要极力地相信我的所说。分手时他说的最后几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只有回家我才觉得安宁,我的根在自己的家乡,我想只有生我养我的家乡富了,我才会有真正的尊严。
时隔不久,我那些曾在农场一起工作的同伴们相约春节见面。十来个人团聚在饭店,彼此都关心各自的生存状况。我们都羡慕海外归来的L君、s君.他们有先见之明,想当初我等芸芸众生安于目下的工作现状,他们却早已漂洋过海前往发达的西方国家留学,他们原本在上海都有一份比我要好得多的工作。我们还羡慕原先农场里的那个漂亮的女同胞T女士,结婚后从浦东周家渡的下只角嫁到上海西区的花园洋房上只角去了,她的公公过去是金融家。谁知在我们面前,他们居然都大倒苦水。L君说道:“其实我们是两面人啊。国内的亲友都以我们为荣,我们能为他们带来提高身价的荣誉源和物质源。在海外我们也确实很努力。物质上也比国内富足,但是我们似乎是这个国家的边缘人,我们很难进入他们的主流社会。”S君跟着发表类似的同感:“自己的根在中国,精神的寄托全都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国外的一切,说到底都不属于自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啊。”
嫁到富门的T女士也有感慨:“我结婚的时候,老房子的邻居,我家的所有亲戚,我的同学好友都说我鲤鱼跳龙门。到了这个家,才发现这一切不属于我,他们从骨子里就看不起我这个从上海滩下只角来的人。结婚这么多年,我回娘家是最开心的时候。我已经离婚了。”
这时我又想起了我学生的那个表弟,他只希望我们上海人能认同他,容纳他;我看着在座的红颜渐衰的农场里那个原先漂亮的T女士,她只希望上海滩上只角的家庭能够认同她,容纳她;而原先在上海就属精英的L君和s君,当初在国内的时候,谁不羡慕他们良好的家庭出身和优越的工作岗位,然而于今,他们竟然也有需要被认同被容纳的强烈愿望。他们来自三个不同的生活层面,他们都感到自己活得很累,这是为什么?我突然想起我学生的那个表弟和我分手时最后说的那几句话.也许这就是真理。
举座皆沉默,众人都深思。难得的聚会是在惺惺惜惺惺的氛围中散席的。之后的几个月,我的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上述的事情,渐渐地我整理出一条思绪:人生的追求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人从自己本来的起点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时,有的是渴望能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现状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有的则向往有更高层面的生活精神来充实本我;最高的追求层次当然体现在物质和精神的同时追求。经过十年动乱后的国人,大部分的追求目标都停留在改变自己生活现状这个层面:外乡人涌到大城市打工。大城市下只角的漂亮女孩期盼嫁到上只角的豪门,原先属于城市的精英不满足于国内的生活渴望到发达的西方国家发展。他们都想象着自己能够像天堂的鸟儿般自在地生活,一旦达到了这个目标却发现自己又失去了很多。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多数人又何尝不是在扮演多重的角色?强者和弱者的两重形象在根据需要而做随时的调整,目的不言自明:都是想获得更好的机遇来发展自己。在这个环境中你受到的是尊重和追捧,在另一个环境中你得到的也许是鄙视和不屑,所以生活中各个层面的人都在说累,因此我很想将这些故事写成小说……
整整构思了约两年。忽有一日,坐在电脑前,文思如涌,一串串的句子在键盘的敲击下呈现在我的眼前。14个月过去.一篇总计63万字的长篇终告完成。那是一个深秋的子夜,我在小说的末尾打下最后一个大大的“完”字。泡上一壶香茗,美美地抽上一口烟,心情舒畅至极。不经意问右手碰到了键盘,屏幕上跳出一行字:是否要恢复到小说《天堂鸟》原来的保存单位。我不假思索,潇洒地点了一个“是”。悲剧发生了,顷刻之间,63万字的小说荡然无存,粗心的我事先既没有预存备份,也没有用“优盘”储存……
半个小时后,目瞪口呆的我情急之中马上打电话给远在美国的亲友,我记得曾经将小说的前半部分稿件给他们,想征求他们的意见。第二天,我的邮箱里收到了《天堂鸟》的部分稿件,是尚未修改调整过的前小半部分,共27万字,还有36万字是永远地没有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我食不甘味,寝不安宁。我索性抛却了工作,到云南走了半个多月,我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南游归来,我重新坐在电脑前,开始《天堂鸟》的第二次创作,半年之后,《天堂鸟》才又得以完成!
小说完成后,我在美国的亲友首先将其推荐给上海电视台一个专门负责电视剧剧本审阅的朋友,她看完后认为故事的情节完全可以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之后开会讨论,请专业作家担任本书的编剧,请电视剧的制作人员同时抓拍一些季节性的景观,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上海电视台的领导也认可了合作方案,后期的投资由电视台负责,前期的拍摄由北京一文化传媒公司出资,对于导演和主要演员的的聘请也有了原则性的倾向。但是。剧本的改编却始终没有得到上海电视台的认可,原先邀请的专业作家实在没有时间完成剧本的改编,故只得请自己带教的在读研究生操刀,虽是尽心尽力,但由于两个外省籍的研究生对上海的原生态生活没有切身的感受与只有曰积月累才会形成的关于本土文化的感悟能力,此事最终还是归于不了了之。
转眼5年时间过去,有幸文汇出版社看中了这部书稿,决定予以出版。责任编辑张衍延请作家陈云发老师审稿,之后又请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资深编审修晓林老师再度把关,最终形成目前这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并向曾经给予我帮助过的上海电视台的徐兢女士和旅美华人查建渝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
2008年春暖花开之时
一部关于当代中国人的眼泪和欢笑的激情小说。 《天堂鸟》的特色在于,状绘民间百姓和基层官场颇为生动,各个人物之间的同情与嫉妒,爱悦与冷酷,仁义与扭殴,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和人生意味。 ——著名评论家雷达《天堂鸟》还写到了几位当代大学生对于事业和爱情的追求,其背后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读者会感到自己似乎就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或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与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那一个何其相似,这就是文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著名作家彭瑞高小说是虚构的,但必定会有生活的影子。《天堂鸟》让我们回眸20世纪80年代,却在今天依然感到熟悉。 ——作家教授葛红兵“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面临社会的转型时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寻求自身的价值从而走向不同的奋斗之路。小说生动地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们,在出国留学、下海经商等浪潮的推动下,各自对事业和爱情的追寻,体现了那个时代年轻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通过对周建伟、林捷、徐德峰三个大学毕业生所选择的奋斗目标,以及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周建伟的执着、林捷的正直、徐德峰的沉浮的描写,刻画了一群火热年代大学生的群像。【作者简介】夏国平,1954年7月出生于上海,复旦大这本科,1977年参加高考从崇明农场回沪,先在教育工作岗位任教;后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现为上海一集团公司执行总裁。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天堂鸟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7413110 如需购买下载《天堂鸟》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文汇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0 |
天堂鸟是文汇出版社于2008.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