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最佳中篇小说
2006中国最佳中篇小说封面图

2006中国最佳中篇小说

林建法, 选编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39.8

书籍简介:

2006年版本由王蒙先生出任主编,数位文坛宿将倾力协助,众权威选家精心编选。为给当代文学历史寻找准确的精神坐标与刻度,为正在走向良性循环的中国文学发展留下坚实有力的见证;更是替未来文化史家提供值得阅读和关注的优质版本。

书籍目录:

序在世界的幽暗处

乡土人迹

春天来到昙华林

家道

母亲

霓虹

第三地晚餐

忆秦蛾

仿佛依稀

小男人

世界

打火机

向北方在世界的幽暗处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谁也否定不了的,甚至它的趣味、风尚与手法与社会也有着共时性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之所以让我又一次拾起这古老的论题,是因为连续阅读了《母亲》、《家道》、《向北方》等一批中篇小说,它们是林建法先生从2006年发表的中篇作品中遴选出来的。我当然不能说2006年的中篇都是这样的思想与艺术风貌,但有这么多的作品关注大致相似的问题,表现出相似的艺术取向,还是令人惊讶的。我一直以为一个年选应该在好作品主义的前提下以开放的胸襟尽可能阅览天下美文,并以此申张自己的理想,同时以集中表达的方式强调某种立场与理念。显然,今年林氏中篇选本在调试一个和声,他用这个和声在表达一个主题,从而使一个文学年选成为一个年度社会心理分析白皮书。

文学再次成为人们感知社会的敏锐触角。想对当下的社会风尚进行整体性的描述是相当困难的,与20世纪80年代不同,事实上,目前人们似乎更关心自己身边的事件,连同学界的表达,也不太愿意大而无当地关心问题与主义的宏观论题,具体、功用、学科等等都体现出分工愈来愈细的技术主义倾向。这其实已经是当今社会行为的表征之一。虽然国家政策在进行努力,但发展的欲望依然作为最根本的动力澎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效率化、数字化、工具化、制度化正在规约着个体与社会的各种行为,程度越来越高的市场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特别是获取生活资源的途径,并且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物质、使用价值、可操作性、速度、兑现等等已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指标。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许多东西是要被遗忘的,许多东西则要作为包袱被抛弃、被转嫁,当发展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的时候,也引发了社会阶层深刻的变化与震荡,被人忽视的机会成本与隐匿状态下的资源的分配加剧了这个社会财富的积聚与流动,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别,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催动着消费的攀升,极大地解放与刺激了人的欲望,它所引发的冲动如洪水一样摧枯拉朽般地冲击着这个国家几千年的文化习俗与道德体系,迅速地改变并重构起新的人伦关系,情感、诗性、血缘、自然、节俭、谦让、羞涩等等,或者被商业化地利用,或者成为奢侈品与垃圾鲜有顾及。所有这些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讨论、被关注,但是其后的效率原则使这种讨论连讨论者本人都感到索然寡味,而当时间推移到90年代以后,它们干脆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说得夸张与严重一点,它们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只有文学,只有艺术,对此保持着关注。早在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就开始了对现代化的反思。这股有着浪漫主义传统支撑的美学思潮在刚刚启动的现代化面前采取了反向的思维方式,他们看到的不是迎面扑来应接不暇的一个个新事物,而是迅速消失的一个个旧日景象,传统的文化、乡村,旧日的都市、民风和与之对应的传统价值与心理结构成为这股美学思潮反复书写的对象。而其后的新写实,虽然身体转过来。了,但是它看到的是现代化灯影下世俗的日常生活的场景,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好像被现代化遗忘了,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油米酱醋,日常生活,时常仿佛停滞了,在显示世俗生活静穆的力量与巨大惯性的同时,也发掘出其惰性与贫贱的一面,而更重要的是新写实引入了现代性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日常生活与市民阶层以及其他社会底层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细致的刻画。

随着新写实的深入,原先的日常生活力量显出了颓相,它们被冲击,被瓦解。现代化的震荡波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即使是缺乏社会地位与舞台的平头百姓,也一样被激发起了梦想,同时与梦想相伴的,是在财富面前的窘相、焦虑、暴躁、惊慌失措、沮丧与无助弥散在新写实的作品中,成为这些作品小人物的特征性表情。再接着的是现实主义冲击波,事后,曾有大量理论对这股创作思潮进行过反思,并且将其与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进行严厉的对照,指出其赢弱屈从的一面。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现代化的牺牲品毕竟是这股思潮着力表现的对象,比起新写实主义,他们已经正面触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经济改革,体制转型,都有不同侧面的表现。更重要的是,那些改革与转型中的利益付出者被他们反复书写,下岗工人、失地的农民、没有工资的教师、被改革车轮裹挟着处于矛盾状态中焦头烂额的基层干部,人们清楚地看到,他们是现代化进程中被抛弃的对象,是现代化进程付出的成本。现在看来,问题可能出在现实主义冲击波这批作家的创作态度上,他们选对了表现对象,却未能采取恰当的主观意图,所谓“分享艰难”显然夸大了这些弱势群体的地位,模糊了社会的责任主体,将其视为体制的利益共同体了。

这一简单的回顾足以说明某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新时期文学有许多的不满,但它毕竟承袭了文学自远古以来的基因,“诗可以怨”,文学总是充当着不合时宜的角色,总是关注着自己时代的创痛,自己时代的溃败之处,关注着失败与不幸的人群,守护着人们最柔软的深处。从这个角度讲,文学似乎又是远离社会的,它在远处,打量着这个社会,在社会的中心、在社会的热闹处没有它的影子,它也与社会事件无法共时性地存在。我们现在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了,文学是从时代的忽略与遗忘处出发的,寻根是对失落的文明的复现,新写实是对日常生活忽略的抗拒,现实主义冲击波意外地唤回了被放逐的底层。而今天,新世纪的小说则将笔触探向了这个社会无法看清的暗处,无法顾及的柔弱处,无法明确的病痛处,它们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些社会的硬件与结症,不是腐败、改革的难题、公平与效率等等,它们是一种氛围,一种心理,是我们的感受与我们的内心生活。

……

内容摘要: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从书,从1998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九年,其间经受了图书市场的检验,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与好评。作为年度盘点的最佳文学系列,仍将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数位文坛宿将鼎力协助,众权威选家精心编选,倾力打造辽人版2006年度最佳选本。今年的选本仍然秉承我们一贯的纯文学主张.将读者最喜欢阅读的文学门类中的精品编选成如下六卷:中国最佳中篇小说;中国最佳短篇小说;中国最佳杂文;中国最佳散文;中国最佳随笔;中国最佳诗歌。主编本丛书的编委及各分卷的选编者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不负读者厚望,将发表于2006年1-12月的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每卷卷首的序言则无论是作为一份颇有研究价值的、对当年文学的回望与综述,还是作为一份呈送给读者的阅读导引,都是为2006年度的中国文学以及它的众多爱好者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书为中篇小说卷。
  辽宁人民出版社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为当代文学存档,已历时九年。  这套丛书将目光锁住纯文学的佳作精品,以其独具的民间视野,耙梳整理着文学的年度精品,时至今日,它已走过了九个年头,赫然排列出五十多本留存着文学流年芳香的佳作选。它恪守纯文学阵地,坚持编选的民间视角,逐年梳理,逐年集粹,自成风格,稳稳地占据着文学年选的地位。  这套选本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打开了文学的多元生存空间,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它更多的是以参与其中,而不是以客观审视或居高临下的姿态亲近现实,关注生活,靠近民众的阅读心理。因此,这套选本不奇异、不乖张,不空蒙、不小资。平实、亲切、生活、现场,就是它的特点。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2006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
9787205061326
如需购买下载《2006中国最佳中篇小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沈阳出版单位辽宁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9.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8000

书籍信息归属:

2006中国最佳中篇小说是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中篇小说-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