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之旅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法兰西之旅

(美) 詹姆斯, 著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2.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史上最伟大的游记作家亨利·詹姆斯旅行所得的法国印象,作者以自己旅行中的亲身感受来评论众人眼中闲适浪漫的法国,但它又不仅仅是游记,其中更蕴含了对自我和人类处境的深刻体察和醒悟。本书采用英汉对照形式,供学生、英语爱好者使用。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图尔

第二章图尔:大教堂

第三章图尔:圣马丁修道院

图尔:圣于连教堂

图尔:普莱西-莱-图尔

图尔:马尔穆蒂耶修道院

第四章布卢瓦

第五章尚博尔

第六章昂布瓦斯

肖蒙

第七章舍农索

第八章阿宰勒里多

第九章朗热

第十章洛什

第十一章布尔日

布尔日:大教堂

第十二章布尔日:雅克.科尔

第十三章勒芒

第十四章昂热

第十五章南特

第十六章拉罗舍尔

第十七章普瓦提埃

前言

作为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创者,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3~1916)虽然在他临终前依然认为自己作为作家从没有得到普遍的欣赏,但那仅仅是他自己的个人感觉,自他去世后即已被公认为英语写作中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与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福楼拜、普鲁斯特、狄更斯、乔治.艾略特、托马斯.曼并驾齐驱。他虽然大部分时间在英国度过,文学史上通常还是将其视作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和批评家之一,他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完成的名著,如《一位女士的画像》(1881)、《黛西.米勒》(1876)和《螺丝在扭紧》(1898)等至今仍被广泛翻译和阅读。他的22部长篇小说、113部短篇小说,以及他的文学和文化批评,使他成为现代主义的先声,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的转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詹姆斯一生的文学事业中始终存在着三个基本主题:“美国人的诚恳、粗犷与欧洲人的欺诈、有教养之间的对立:生活的现实与艺术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在判断善与恶时用心理标准代替伦理标准”。虽然他的写作越到后期,对人类困境的洞察就更为深刻,但在取材上从来也没有脱离这些基本问题。

这三个基本主题分别对应着他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864年至1880年,这个时期显示出詹姆斯的多方向的学习与实验。除了学徒期的短篇故事,他还将在欧洲游历的见闻向美国读者介绍,在《大西洋月刊》和《国家》杂志发表系列游记,介绍英国、法国、意大利的风情、习俗、建筑、艺术等等,并最后结集为《大西洋彼岸概略》(TransatlanticSketches,1875)。在此期间他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国际性主题上面,探索美国与欧洲社会及文化的交互作用,探索具有丰富历史、艺术传统但却日渐腐败、自大的欧洲文明对于天真的美国人的影响。亨利.詹姆斯出身殷富之家,其爱尔兰移民的祖父在过世前已成为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这种殷实家境使得他免去了经济上的困扰,能够安心于精神上的完善和发展。詹姆斯的父亲亨利是哲学家、神学家,哥哥威廉.詹姆斯是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亨利.詹姆斯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以致对什么是“正常的”上学所知甚少,这不仅是因为他的父亲经常给他们换学校,而且还很早就把他们送到国外学习,因此,亨利,詹姆斯的教育带有明显的世界性色彩,他经常被送到英国、瑞士、法国的各种机构去学习,17岁之前,他青年时代几乎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的。而在美国的家中,詹姆斯也有幸受到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染,他的父亲的朋友中就有很多当时的领先人物,欧洲的、美国的都有,如爱默生、卡莱尔、霍桑、萨克雷、梭罗等。他和哥哥威廉也经常受到父亲的鼓励,去加入大人们的谈话,以砥砺他们年轻的心智,发现自己正在发展的思想。而詹姆斯一家1860年定居在罗德岛的纽波特,越洋穿梭的日子结束了,但是,纽波特自身却是一个欧洲价值与美国理想的完美结合地。出色的詹姆斯传记作者列昂,埃德尔曾这样写道,“这个古老的小镇,它弯曲的街道和低矮的建筑,古老的码头,与贝克莱主教的关联,它历史性的墓地,使得它就仿佛是欧洲的一部分,或者在美洲土地上的一座欧洲的前哨。”,1875年起,詹姆斯即定居伦敦,在那里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最终成了英国公民。1869~1870年间,詹姆斯曾在欧洲旅行十四个月。正是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给他的压倒一切的深刻印象,成为其第一部长篇的写作动机。187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国际性题材小说《罗得瑞克.哈德森》,结束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学徒期。另有长篇小说《美国人》(1877)、《华盛顿广场》(1880)以及中篇小说《欧洲人》(1878)、《黛西.米勒》(1878)等出版。最重要的是他第三部主要的“国际性主题”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问世(1881),此外他还撰写有传记作品《霍桑》(1879)。对欧洲文化的热爱,尤其对巴尔扎克及其他法国作家的兴趣,加上早年在海外接受的“感性教育”,促使他于1875年秋天第一次尝试移居巴黎的拉丁区,此后,他将在欧洲度过接下来的三十年的绝大部分时间。

第二阶段是从1883年到1897年。1883年秋天他返回伦敦,开始确定性的移居。这一时期他关注的主要是艺术与生活、美学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他还尝试戏剧写作,遭到失败。这是一个充满各种实验的时期。左拉的自然主义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在小说上,也在文学批评上面,成为其写作的主导基调。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回应英国小说家瓦尔特,贝桑在皇家学院的“小说的艺术”的讲座,而写出了构成其理论核心的著名论文《小说的艺术》(1884)。贝桑认为小说应该全是技巧,没有主题,詹姆斯就此予以反驳。由此在海峡两岸引起了有关小说的性质、目标和限制等方面的激烈争论。在这篇文章中,詹姆斯提出了三方面的论点,他首先强调,小说的艺术性质在于,小说家像画家一样,必须忠实于生活实际,他断言“真实的气氛是小说的最高美德”,这是从他早年对巴尔扎克的那种“触摸得到的、可证实的世界”的赞赏中发展出来的。其次,他强调艺术家对主题选择的自由,批评家不要去规定艺术家的选择,也不要根据艺术家选择的主题对其作品持有偏见。判断作家要根据他是如何利用其所选择的主题的,批评家主要的任务是关注作家对主题的处理和风格,也就是作品的艺术性,艺术判断是一种审美功能,而非道德判断。詹姆斯的第三个基本观点是对其第二个观点中所暗含的思想的反思,他坚持认为,小说应该被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分都要对抵达最终的表达作出贡献。小说是活物,是完整的和连续的,和其他有机体一样。这里面隐含着这样的思想,那就是作者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作者必须留在作品之外,不要出现在其中去解释、请求或者指出道德的方向。因此,总括起来说,亨利.詹姆斯将小说定义为“对生活真实的、不偏不倚的、自足的、艺术的展现”。此阶段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波士顿人》(1886)、《卡撒玛西玛公主》(1886)和《悲剧的缪斯》(1890)。

而第三阶段,1897年至他去世,詹姆斯开启了全新的视野,全面发展了他的叙事技巧。中期戏剧努力的失败带来的经验在这时对他构成了补偿。写剧本的尝试使詹姆斯开始发展出他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孜孜以求的那种客观性,他将戏剧中的“场景”方法、多维视角叙述和“间接暗示”艺术,都糅合到自己的小说写作之中。他的创造力在世纪之交达到了巅峰,这个时期被称之为’“主要阶段”(majorphase)。1902年已年近花甲的詹姆斯突然焕、发青春,写出了《鸽翼》(1902)、《使节》(1903)和《金碗》(1904)三部巨著,以其艺术上与《白鲸》和《草叶集》的洒脱不羁完全相反的挂毯般的精心细致取得了名著地位。

亨利.詹姆斯的主要作品虽是小说,但是他的游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法兰西之旅》(1885)、《英国风情》(1905)、《美国景象》(1907)以及《意大利风情》(1909)是亨利.詹姆斯游记系列之中的扛鼎之作,

1882年10月底,亨利.詹姆斯完成了巴黎之外法国市镇为期:六周的旅行。从北到南,他游历了近四十个地方,包括图尔、布,尔日、南特、图卢兹、阿尔等。他一路上留下的旅行记录,就是,这本《法兰西之旅》。起初于1883~1884年间在《大西洋月刊》连载,1884年结集成书,1900年又出版了经过大量修订的第二版。詹姆斯在引言中说道:“法兰西可能是巴黎。但巴黎绝不是法兰西。”他把这本小书看作是对法国外省的描绘,甚至是一种敬意的表达。詹姆斯在1876年定居伦敦之前曾试图在巴黎生活,1882年他返回法兰西,发现了他以前不能充分理解的法国外省生活的活力与丰富。詹姆斯的旅行从图尔开始,向西南方向穿过普罗旺斯,然后向北,沿涨水的卢瓦尔河行至勃艮第。在书中。作者将艺术与建筑评论有趣地混合起来,不时将经典文学作品与导游手册和宣传小册子相提并论,对人物和地点的敏锐观察,对法国历史与文化的极富学识的讨论结合起来,行文风格温和、文雅而机智。

和他在小说写作中一样。詹姆斯对富有刺激性的细节十分着迷,甚至到了有点饶舌的程度,就像引导他游历马尔穆蒂耶修道院的修女,或驻扎在凄凉的阿维尼翁教皇宫的粗暴士兵一样。他尤其对古老的教堂和城堡感兴趣,并且觉得越少修缮的越好。在沉浸于怀古幽思的同时,他也没有忽略今天的现实,破败的小旅舍、健谈的食客、不舒适的火车旅行、沉闷单调的博物馆,都被他一一纳入笔端。他很少尝试对这些纷纭世象进行归纳或抽象的总结,而通常是满足于尽可能忠实地描述他之所见,不偏不倚,不以主观视角去进行归化和整理。而是呈现事物的原貌。这显然和他在后期小说写作中强调的“客观化”视角有关。

这本法兰西的短暂之旅的记录也许是詹姆斯所有游记中受到评论最少的一本。它没有《美国景象》(AmericanScene)中那种沉思的强度和偶尔爆发的义愤,也缺少《意大利风情》(ItalianHorns)里那种十足的视觉和声音上的奢华乐趣,相反,这本书似乎是由低调的、松散随意的沉思所构成,而这种随意性以渐进的渗透吸引读者,而不是用直接的压倒一切的冲击来震动读者。在詹姆斯看来,意大利是“一位美丽的蓬头散发的仙女”,英国是“一位有教养的贵妇”,而法兰西则可以被形容为外省的一位纯朴可爱的红脸膛姑娘。

亨利.詹姆斯在晚年的时候,曾对他的小说和故事做了许多的修订和改写,同时也没有忘记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游记。利昂.伊德尔曾经总结过这些游记的特点为“较为轻松的随笔,是他在四十年间游历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一些他所选择的国家后为美国读者所做的报道”。这种随意性和新闻报道式的笔法,在本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和集中。詹姆斯细心刻画了19世纪法兰西外省生活中的古怪、昏昏欲睡、平凡无奇的气氛,他没有记录战争与革命意义上的“大”历史,而是巧妙地描述了法兰西外省日常生活那种熟悉而平凡的特点,从而使本书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历史”,更为真实,也更好接近。

内容摘要:

  本书为史上最伟大游记作家亨利.詹姆斯的法国印象,它将带你去到一个拥有闲适高雅生活、到处都是鉴赏家的法国。作者1882年到法国作了这次旅行。从北到南,走了近四十年地方。对法国,他褒贬参半,而且以自己的好恶和小说家的文笔尽情地评论着这些地方。詹姆斯在写作这些游记时所体验到的精神意蕴,那些从观察中获得的“印象”,不仅触动了詹姆斯对他的个体生命的新的领悟,而且超越了个人的心理范围,指向对人类处境的深刻体察和领悟。用游记这样一种写作方式,来探究自我的可能性,来探索人在其历史中所创造的事迹的人文意义,可以说是詹姆斯作为一个作家的独特贡献。  本书将带你品味一个拥有闲适高雅生活、到处都是鉴赏家的法国。作者1882年到法国作了这次旅行。对法国,他褒贬参半,而且以自己的好恶和小说家的文笔尽情地评论着这些地方图尔、布卢瓦、尚博尔、勒芒……詹姆斯在写作这些游记时所体验到的精神意蕴,那些从观察中获得的“印象”,不仅触动了詹姆斯对他的个体生命的新的领悟,而且超越了个人的心理范围,指向对人类处境的深刻体察和领悟。【作者简介】  詹姆斯(1843-1916),美国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著有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金碗》,中短篇小说《黛西.米勒》、《阿斯彭文稿》、《螺丝在拧紧》,评论庥《法国诗人和小说集》、《一组不完整的画像》等,另有相当数量的剧本、传记、游记,一生卷帙浩繁,作品文风独树,奠定了其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法兰西之旅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悦读书架:超级常销书双语彩色插图本
9787507830385
《法兰西之旅》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法兰西之旅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319.4:I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美国-现代 ,英语-汉语-对照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