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再徘徊
历史不再徘徊封面图

历史不再徘徊

凌志军, 著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记录了1958年人民公社在中国兴起,直至1984年彻底终结的历史过程。

书籍目录:

序幕千年一梦/001

第一章风起青萍末/009

小岗寒夜二十位农民的契约文书是否赝品中南海关于人民公社制度的争论一农村两亿人食不果腹无力回天的陈庭元终于大彻大悟

第二章照过去方针办/030

合作化中的“大同梦”邓子恢被批判,导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加速进行中国农业史上对合作化最具威胁力量的事件“包产到户”的首次出现人民公社在“大跃进”中诞生“六十条”:人民公社第一个成熟的制度三年“自然灾害”的悲剧“浙江出了两个半单干理论家”“包产到户”使四百万人受牵连

第三章大梦谁先觉/074

五万个人民公社为城里人提供了多少食物几百万农民乞讨为生“三年决战”与安徽“六条”“真理标准”讨论对人民公社的影响“责任制”:一个持续时间最长含义变化最多的概念凤阳的“四级所有”

第四章一步一回头/095

1978年12月13日: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与“新六十条”在同一天通过省委书记的迂回战术中国的改革从改变人民公社制度入手

第五章从昔阳到凤阳/113

“张浩事件”陈永贵的辉煌与黯淡“要吃米,找万里”“包产到组”:向人民公社制度的挑战尊重农民的选择

第六章相持不下的日子里/148

从“包产到组”到“包产到户”三个不怕死的县委书记张世贤和迟世光为何未能成为英雄人民公社最后的意识形态屏障人民公社在九个贫困省区开始瓦解

第七章公社精神的破产/177

昔阳的欺世盗名昭揭于众经济问题缘何演变成政治问题“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制度“学大寨”:号令六亿农民的政治旗帜黯然失色公社精神永远不会再放光彩

第八章余韵缭绕/209

“切三刀”:关于“包产到户”的折中方案秋后算账:人民公社不如包产到组,包产到组不如包产到户1982年第一天,中共中央再次颁布关于农村的新文件人民公社失败原因的种种分析人民公社最后的解体

后记/242

主要参考书目/244

再版后记/247

前言

收在这里的文字,叙述了1978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冲突,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巨细交织,贵贱混杂,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我虽掺杂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也是眼见耳闻,有感而发。原是九个单行本,陆续印行,现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没有增删,只是顺序稍有更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交锋》和《呼喊》这两本,是和我的同事马立诚合著。他设计了《交锋》全书的构架,并且撰写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写者。这两本书当时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大,这都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如果没有马立诚,就不会有这两本书。

很多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本书,这问题不好回答。每一次写作都是牵肠挂肚。作品好比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然这是夹杂了个人情感,倘若平心而论,哪能没有高下呢!单说技巧,我想最为洒脱开放、也能代表我的写作追求的,应当是《变化》。在这之前,《沉浮》属于典型的时政文字,《交锋》和《呼喊》也是。我对塞满主流报刊上的、人云亦云、套话连篇、完全没有独立精神的文章,不能接受,想要另辟新途,所以这些文字的品格与流行的时政文章截然不同。在这之后的《追随智慧》、《联想风云》、《成长》、《中国的新革命》,是在试图开拓当代中国商业史的写作空间,从政治和文化的立场来叙述经济技术,又以大历史的眼光来衡量瞬间。可是要说在写作方面更进一步,自《变化》之后,便觉得非常困难。

《历史不再徘徊》有些特别。有人认为它是我的“巅峰之作”,其实说它是我的“处女作”更接近事实。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我现在仍很怀念二十年前写这本书的情形,尽管精神上备觉沉重,可是心境特别纯粹,因之能够淋漓挥洒,话也说得痛快。我为这本书耗时七年,终于完成的那个下午,我离开都市的喧嚣,来到城郊一处荒野的山坡,盘腿坐在一棵老松树下,品味着摆脱压抑的喜悦,心里有某种激情沸腾起来。那一天天空特别清澈,阳光渐渐柔和,从背后照过来,经过我面前的草地伸向远方。我能够看到天地之间的那条线,一条金色的地平线,发出迷人的光彩。我感觉到未来之路清晰可见,伸出手去可以触摸。我对自己说:“你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了。”那时候我已年过四十,觉悟得太晚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对我来说,《历史不再徘徊》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把我引向一片新大陆。

这些年公开的舆论总说我是作家,但我更愿意别人当我是记者。不是因为记者比作家好,而是因为记者只不过是一个职业,进了这圈子的人,不论贤愚优劣,都叫记者。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这是事实,无关好恶。

我从1978年开始做记者,迄今三十年。这一过程刚好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重合在一起。当初立志于斯,满腔热血,信奉秉笔直书,言无不尽。好像新闻学的教科书也是这样教我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冲右突,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既奋勇,又盲目。后来经历种种希望和失望、欢乐与悲伤,这才知道,这个圈子里充满了名利的诱惑,也有绵绵不绝的压力、磨难和寂寞。想要守住自己崇奉的信念和品格,不可稍有更动,实在不易。我对那些冠冕堂皇的褒贬并不介意,但是来自民间的喜怒哀乐却能激起我的写作冲动。我想告诉读者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我相信历史上一切民族的重大进步都有一个共同处,就是这些国家的人民能够认真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我一页一页地写,一本一本地出版。我想用自己的写作证明,记者是可以不拘一格的,记者是可以拥有独立精神的,记者是可以不用追随权贵的,记者是可以说真话的,记者是对公众负有责任负有同情心的,记者这个行当是可以受人尊重的。记者不仅是瞬间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现在我可以说,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我做了我应做的事。我在写作中感受着无穷的激情、智慧和快乐,也因为尽了力而稍觉心安。然则回想多年的写作体验,并不能让我满足。它给我留下太多的遗憾。我有太多的故事留在腹中,不能吐出;有太多的话已经吐出来,又不得不咽回去。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今生是否还能拿起笔来。有时候我设想,如果有来世,我是不是还会做记者?回答是:会!我祈祷,到那时候,能够弥补今生的遗憾!

我要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愿意把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再行出版。我要感谢在过去岁月里为印行我的书而殚精竭虑、甚至遭遇巨大压力的所有编者、出版社和经销商。我要感谢我在人民日报社的同事们,我和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富有激情和灵感的一段时光。我要感谢那些对我持有强烈批判立场的人,他们让我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宽容。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赵晓东,她始终都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和不留姓名的编校者。在我深陷压力之日,是她让我坚强;在我面对赞美之时,是她让我从容。我要感谢所有那些支持我、喜欢我、接受我和批评我的读者们。在过去这些年里,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命才变得更精彩、向上、充满阳光。他们是我能够坚持到今天的力量源泉。现在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向读者送上我的真诚和我的书,诚惶诚恐地等待读者的评判。对我来说,我的上帝不是任何一个有权有钱有势力的人。我的上帝是读者。永远都是!

凌志军

2008年4月20日

后记

本书初版一万册于1996年1月付印,并于6月发行。最近,责任编辑李春林来电话,说要将此书再版。

较之第一版,现在的这本书作了一些修订。大部分是文字方面的错误,包括错别字以及用词的不严谨。也有些是事实细节及时问顺序方面的错误。现在有机会修正这些错误,在我是一种幸运。至于书中基本脉络、事实和观点,均一仍原议。

感谢读者的厚爱。我知道今天的读书人大都居住在城里,与乡下较少直接联系,所以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读者倾心于这段出自农村和农民的历史。

也感谢所有对本书第一版提出意见的人,包括周瑞金、姚力文、吴长生、张广友、章世鸿和马立诚。尤其感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郑惠、韩钢。作为党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们给予本书以充分的肯定,打消了我对自己工作最后的疑虑,他们提出了十九条修正意见,使我有可能将一些史实表述得更加准确。

作者

1997年5月20日于上海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严肃又严谨的书,一本厚重且沉重的书。读着书中这并不遥远的人民公社的“故事”,令人不禁顿生沧海桑田的感喟。纪实性的叙述笔法,使这本书能引人入胜地读下去,但它却没有某些“纪实文学”那样的虚张声势、华而不实。作者的叙述是客观的,分析是理性的,没有那种令人生厌的亢奋的情绪化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直笔,不为尊者讳,不为贤者饰,也不曲意躲闪更不违心涂抹,努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叙述、解析历史,这确实是很可贵的。  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人民公社历史的纪实著作。  本书所叙述的人民公社的历史,是20世纪中国乃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凝重的一幕。  作者是职业记者,为完成此书耗时七年。书中以人民公社二十七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中心,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公社产生、发展、终结的过程,描绘了人民公社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人物;通过农村的历史透视当代中国的历史,通过农村的改革透视社会主义运动的改革,并作出颇有见地的分析。【作者简介】  凌志军,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十五岁到工厂做工,十六岁做农民,十九岁当兵,二十五岁成为新华社记者。三十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历史不再徘徊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凌志军文集
9787216055567
如需购买下载《历史不再徘徊》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武汉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历史不再徘徊是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 ,F321.23 的主题关于 报告文学-中国-当代 ,农村人民公社-研究-中国-1958~1984 的书籍。